首頁 > 人類文史 > 宋朝時期有什麼慣例?爲什麼宋朝沒有顧命大臣?

宋朝時期有什麼慣例?爲什麼宋朝沒有顧命大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8.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宋朝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封建社會中,通常君王如果英年早逝,而在儲君或是繼承人年齡較小的情況下,君王都會在逝世前爲儲君安排一位或者是幾位“顧命大臣”,以此來保證王朝能夠正常運轉。

宋朝時期有什麼慣例?爲什麼宋朝沒有顧命大臣?

皇帝年幼,太后垂簾聽政

因爲擔心少年皇帝年幼,處理政事無法遊刃有餘,而顧命大臣的職責就是暫代少年皇帝管理朝政,等少年皇帝長大能夠獨自處理朝政了,顧命大臣再將大權還於皇帝,因此顧命大臣的產生與繼承者是不是少年皇帝有着很大的關係。

而兩宋綿延傳承了三百多年,也曾出現過幾個未成年的少年皇帝,例如宋仁宗繼位時只有十二歲,宋哲宗繼位時只有九歲,宋恭帝即位時只有四歲,理論上來說,十歲左右的孩子是無法處理朝政的,那宋朝爲什麼不給這些少年皇帝安排顧命大臣呢?不擔心他們因年幼從而處理不好朝政嗎?

其實宋朝時期有一個慣例,正是這個慣例的存在導致沒有爲少年皇帝安排顧命大臣。這個慣例爲皇帝如果是在年幼時繼位,都是由太后或者是太皇太后垂簾聽政,暫代皇帝管理朝政,並不需要爲此再專門成立一個由顧命大臣組成的團隊。

宋朝時期有什麼慣例?爲什麼宋朝沒有顧命大臣? 第2張

例如北宋時期的宋仁宗在初繼位時,就是由章獻明肅皇后進行垂簾聽政,北宋的宋哲宗時期,就是由其祖母太皇太后高氏暫掌朝政。另外北宋的宋徽宗,南宋的宋光宗,宋理宗等等在繼位時,都是有太后或太皇太后聽政的。

其中有件讓人想不到的事情是,宋朝先後出現過這麼多的太后臨朝聽政,但是卻從未誕生過“女主亂政”的情況,也沒有誕生過一位像是例如漢朝呂后、唐朝武則天、清朝慈禧那樣把持朝政的女強人,難道宋朝時期的太后品性都這麼好嗎?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皇帝無需具體處理政務,宰相團隊商議起草

其實宋朝不設立顧命大臣,與太后聽政,卻無法亂政存在這一種必然的聯繫,這種聯繫就是宋朝的權力結構,這種結構也使得宋朝不需要專門設立顧命大臣,而太后即使有心也無法獨攬朝政。

宋朝時期有什麼慣例?爲什麼宋朝沒有顧命大臣? 第3張

宋朝的這種權力結構,簡單的來描述,就是皇帝雖然作爲天下最有權威最尊貴的那個人,但是不需要他親自出來去處理這些雜七亂八的政務的,他自己想處理也處理不完,必須得有人幫忙。

雖然詔書全部都是以皇帝的名義寫的,但那基本都是幫忙的官員商議完以後起草出來的意見,皇帝這時候要做的就是同意或是不同意,同意則發出詔書執行,不同意則官員們重新商議起草。

而這些幫忙處理朝政的官員就是以宰相爲首領導的文臣團隊,至於監察或者說是制衡宰相這個團隊的則是獨立的“臺諫”,諫官的權力很大,但只是監察、指出的權力大,“一旦諫官列其罪,御史數其失。”這時候就算是當朝宰相,也要稱病辭官了。

皇權象徵化,各司其職,朝廷平穩運行

而宋朝的皇帝要做的只是協調好宰相團隊與臺諫的關係,讓雙方形成一種均衡的形式。在這樣的權力結構下,如果出現一個少年皇帝,對朝政的運行並沒有太大的阻礙,宰相團隊該處理事情還是處理事情,臺諫該履行監察權還是監察,至於皇帝則更像是一種象徵化的意義。也不用皇帝去具體執政,因此根本也就不需要再去專門設立一個顧命大臣隊伍。至於皇帝代表的象徵意義,臨朝聽政的太后完全可以代行。

宋朝時期有什麼慣例?爲什麼宋朝沒有顧命大臣? 第4張

正是皇權的這種象徵化,臨朝聽政的太后也難以出現權力膨脹的那種情況,整個朝廷的權力在運行中的機制並沒有改變,各自負責各自的事情。但如果太后一旦出現專權的趨勢,不管是宰相的團隊還是監察的臺諫,都會瘋狂的抗議和抵制,而宋朝文人的地位又高,一般不犯那種過於大的罪名,皇帝是無法處死這些文官的,所以這些文官瘋狂的抗議與抵制起來,太后根本擋不住,殺又不能殺,又不能得到他們的支持,因此太后即使聽政也無法出現專權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