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彼得·格林貝格歷史 彼得·格林貝格歷史百科

彼得·格林貝格歷史 彼得·格林貝格歷史百科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彼得·格林貝格一般指彼得·格林貝格爾,德國物理學家,生卒時間1939年5月18日-2018年4月7日。主要成就是4年獲美國物理學會新材料國際獎,主要研究固體物理學,因發現巨磁阻效應與阿爾貝·費爾共同獲得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生平

格林貝格生於蘇臺德地區比爾森,1946年和他的父母被驅逐出捷克斯洛伐克後,生活在德國黑森州的勞特巴赫(Lauterbach)。1959年格林貝格從當地的亞歷山大·馮·洪堡中學(Alexander-von-Humboldt-Gymnasium)畢業,1962年起相繼就讀於法蘭克福大學(Johann Wolfgang Goethe-Universität)和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他在達姆施塔特度過了他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個時期,1966年至1969年他在達姆施塔特攻讀博士,他的導師是斯特凡·許夫納(Stefan Hüfner)教授,1969年以《 Spektroskopische Untersuchungen an einigen Selten-Erd-Granaten 》(稀有地球石榴石的分譜學研究)的論文獲得博士頭銜。此後他在加拿大渥太華的卡爾頓大學度過了3年,1972年回到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工作,他在薄膜及多層磁性領域中成爲領先的研究員,直到他於2004年退休。他還在科隆獲得大學任教資格,同時他從1984年起在科隆大學擔任講師,1992年起擔任教授。2004年退休以後,格林貝格一直掛職在於利希研究中心固體物理研究所的電子特性部門。

 影響

彼得·格林貝格歷史 彼得·格林貝格歷史百科

  格林貝格在演講中演奏吉他

格林貝格是最早研究“薄層”磁效應的科學家之一,這門被稱爲自旋電子學的科研分支,利用電子的自旋特性,未來將實現新型的微型電路。

1986年格林貝格發現了鐵-鉻-鐵層內的反鐵磁耦合。

1987年至1988年間,格林貝格幾乎與艾爾伯·費爾同時發現了巨磁阻效應,使得在1990年代末提高了硬盤的存儲容量,如今幾乎所有硬盤讀寫磁頭的讀取功能是基於巨磁阻效應的。尤利西研究中心爲此在1988年申報了專利“用鐵磁薄層實現的磁場傳感器” ,這個專利的授權許可,爲尤利西研究中心帶來了數千萬歐元的受益。

獲獎和榮譽

1998年德國聯邦總統羅曼·赫爾佐克頒發給格林貝格德國未來獎(Deutscher Zukunftspreis),表彰他發現了巨磁阻效應。2002年他因“格林貝格原理”獲得波鴻大學的榮譽博士頭銜 。2003年獲得蘇臺德地區頒發的科學和研究的最高獎項“格斯特納騎士勳章”(Ritter-von-Gerstner-Medaille)。2006年被歐洲委員會和 歐洲專利局 ( 英語 : European Patent Office ) 主管大學和研究機構的部門評選爲“年度 歐洲發明家獎 ( 英語 : European Inventor Award ) ” 。2007年獲得德國物理學會的“施特恩-格拉赫獎章”(Stern-Gerlach-Medaille),以及以色列國會頒發的“沃爾夫獎”。

2007年4月19日,格林貝格在日本的東京國家劇院,與巴黎第十一大學的阿爾貝·費爾一同接受“日本國際獎”,以表彰這兩位固體物理學家發現巨磁阻效應,獎額高達35萬歐元

2007年10月9日諾貝爾基金會宣佈,格林貝格和阿爾貝·費爾因各自獨立發現巨磁阻效應,而共同獲得2007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並於2007年12月10日在斯特哥爾摩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