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日本國憲法的三大原則 日本國憲法規定日本天皇

日本國憲法的三大原則 日本國憲法規定日本天皇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日本國憲法》(日語平假名:にほんこくけんぽう)(又被稱爲“和平憲法”)是1947年日本施行的憲法文件,確立了日本政府的議會制及保障了公民的一些基本權利。

 沿革

 草擬前

日本的首部現代憲法是《大日本帝國憲法》,又名明治憲法,頒行於1889年,在明治維新時期獲通過,是根據普魯士模式所建立出來的一套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在該憲法中,天皇是一位活躍的統治者及擁有相當的政治權力,但國家財政預算的批覈權力在國會手上。

1945年7月26日,盟軍領袖丘吉爾、杜魯門及斯大林發表了《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該宣言第10條介定了日本投降後盟軍佔領的主要目標:“日本政府要解除在日本人當中恢復及加強民主傾向的所有障礙,言論自由、宗教自由、思想自由及基本人權將會被確立。”此外,文件中第12條寫到:“當這些目標已達到及這裏建立了建構於日本人自由表達的意願而同時傾向和平及負責任的政府時,佔領的盟軍將撤出日本。”盟軍不單是要向這個軍國主義敵人尋求懲罰和賠款,還有政治制度上根本的改變。政治學者羅伯特·E·沃德(Robert E. Ward)言:“這次佔領或許是世界歷史上最精心的策劃,由外來勢力指導的大規模政治改革行動。”

日本國憲法的三大原則 日本國憲法規定日本天皇

草擬過程

《波茨坦宣言》的內容和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在日本投降初期所採取的措施都顯示出,麥帥與在華盛頓的上級都不打算單方面地在日本實施新的政治制度。相反的,他們希望日本自行實施民主改革。但至1946年初,麥克阿瑟就在“編寫新憲法”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與日本官員出現意見分歧。日本首相幣原喜重郎和他的許多同僚極不願意地採取激烈的手法——以一份含有自由思想的文件來取代明治憲法。1945年後期,幣原喜重郎成立了“憲法問題調查委員會” ( 憲法問題調査委員會 ) ,並邀請美濃部達吉等一班學者進行修憲的諮詢。其中是由國務大臣松本烝治所提出的“憲法修改四原則” ( 憲法改正四原則 ) ,大意如下:

天皇總攬統治權的大原則不變。

擴大議會權限,相對限縮天皇大權。

國務大臣在國政上對議會負起全責。

對人民自由、權利強化保障,在遭受侵害時給予充分之救濟。

1946年2月,委員會公佈依上述原則的草案,仍維持天皇主權、不符《波茨坦宣言》的國民主權精神,麥克阿瑟認爲這些過於保守,逐加以否決,並指示三原則:

天皇爲國家元首,其皇位世襲。依憲法行使職權,順應所體現國民基本之意志。

廢除發動國家主權之戰爭。日本放棄以戰爭解決紛爭、甚至保護自己安全爲手段。其防衛與保護委由當前世界正推動國際和平之崇高理想,禁止設立陸海空三軍,並不賦予任何日本武力有交戰權。

日本封建制度予以廢止。貴族權利除皇族之外,止於現存之一代,今後在其任何國民或公民政治權力之中無貴族特權。決定仿效英國制度。

於是,命其GHQ成員自行草擬新憲法。文件中,大部分由兩位擁有法律學位的高級軍官——盟軍司令部法務官 米羅·洛威爾 ( 英語 : Milo Rowell ) 中校與民政局局長 考特尼·惠特尼 ( 英語 : Courtney Whitney ) 准將所草擬。關於男女平等的章節,則由盟軍司令部文職僱員 貝雅特·西洛塔·戈登 ( 英語 : Beate Sirota Gordon ) 所寫。雖然編者非日本人,但也參考明治憲法、民間憲法草案,徵詢了日本的律師及政治領袖(如幣原喜重郎和吉田茂)的意見。1946年2月13日,新憲法草案向日本官員公開。同年3月6日,政府向民衆公開了新憲法的綱目。同年4月10日,日本舉行選舉,選出將商議該憲法草案的第19屆帝國議會下議院。由於選舉法的改變,這是該國首個容許女性投票權的全民選舉。

GHQ草案欲施行一院制,但在日本人的堅持下改行兩院制,兩院皆由選舉產生。其他重要的是,日本政府在3月6日自行草擬的文件體現了2月13日所撰寫的文件的理念,這些包括憲法中最顯著的特徵:天皇的象徵式地位,人權與公民權之保障,以及放棄戰爭。

頒行

日本國憲法是根據明治憲法第73條的規定,透過修憲的方式制定的。明治憲法規定修憲案需由天皇以敕令的形式呈送帝國議會,並經過帝國議會兩議院三分之二議員的支持纔可通過。昭和天皇在6月20日先將修憲案呈送衆議院後,經過兩院一些修改,貴族院在10月6日通過議案;在隨後一日,衆議院]在只有5人反對的情況下通過議案。10月29日,樞密院院會,天皇親自出席,會中一致通過“修正帝國憲法改正案”,美濃部達吉與一名顧問官缺席;同日,得到昭和天皇的同意,成爲正式法律。11月3日,在貴族院舉辦“日本國憲法公佈紀念典禮”( 日本國憲法公佈記念式典 )公佈新憲法,並在皇居外苑舉辦“日本國憲法公佈紀念祝賀都民大會”( 日本國憲法公佈記念祝賀都民大會 )。根據規定,新憲法將六個月後(即1947年5月3日)生效。由於該憲法是麥克阿瑟元帥所主導修改,因此經常被不滿者稱作爲“麥帥憲法” ( マッカーサー憲法、マ元帥憲法 ) 。

早期的修憲建議

如果麥克阿瑟按照日本政客以及憲法學者意願的話,新憲法將不會寫成。在1952年日本恢復主權之後,“法案源自外國”的問題曾經引起爭議。但在1945年及1946年,已有許多憲法改革的公衆討論,麥克阿瑟的草擬很明顯是受到日本自由主義分子的思想所影響。麥克阿瑟的草擬並不打算推行美國式的總統制或聯邦制;相反的,草案採用英國式的議會制。這被日本自由主義分子視爲取代歐陸式專制主義的明治憲法的最可行選擇。

1952年後,保守派及民族主義分子打算修改憲法,使之更日本化,但受一些原因所阻。一個原因是修憲較爲困難,修憲動議須獲得國會兩院三分之二議員的支持纔可交由人民進行公投(第96條)。還有,反對黨在國會佔有三分之一議席,主張維持現時憲法,不支持修憲。甚至對長期作爲執政黨的自民黨黨員來說,憲法並無不利。在憲法框架下,他們可製造出附合他們利益的政策制定過程。就連在政治生涯中時常要求修訂憲法的中曾根康弘,在任職首相期間(1982年至1987年在任),也低調面對修憲議題。

 基本理念

《日本國憲法》中時常被列舉的三大原則是:尊重基本人權、國民主權(主權在民)、和平主義(放棄戰爭)。日本政治以這三大原理及其中最基本的對個人(個人尊嚴)的尊重爲基調運行。在三大原則當中,尊重基本人權是最根本的原則。正因爲每個人各自得到作爲人類最大限度的尊重,也因此各人的考慮在政治上不得不得到反映,需要國民主權(主權在民)。於是,在個人被尊重的前提下,不得不建立和平的國家及社會,和平主義(放棄戰爭)的原則也被採用了。

三大原則當中的尊重基本人權及國民主權,就算在各國近代的憲法也受到重視。在其他國家的憲法中,許多時以三權分立代替和平主義。尊重基本人權的背後有自由主義,國民主權的背後有民主主義,這兩種主義融合以後,也稱爲自由民主主義(Liberal Democracy)。這並不是把兩項主義的地位並列。自由民主主義是以自由主義爲基礎,實現自由主義爲手段,而採用民主主義;這是迴應在民主之名下,並以多數作爲依歸,大肆地蹂躪自由的苦痛歷史而建立出來的考慮方法。還有,自由主義以及尊重基本人權正是憲法中最重要的基礎要素。尊重基本人權,被視爲根本法理、根本規範;即使是經過修憲,這些理念也被視爲不容否認的共識。

即使維持尊重基本人權的理念,也有修正個別規定的可能性。例如,即使修改個別人權的規定,只要沒有否定尊重基本人權的內容,也是可以的。

故此,自由主義、民主主義及和平主義是作爲《日本國憲法》背後的三大理念,被加以尊重、保障。另一方面,這三主義似乎也有自身對立的地方;比如,自由主義與公衆福利對立,民主主義與間接民主制對立,和平主義與行使自衛權對立。

以下對尊重基本人權、國民主權以及和平主義(放棄戰爭)並加以說明。

 尊重基本人權

尊重基本人權是對個人擁有人權的尊重,自由主義的表現。起初,是具有解放受國家壓迫自由的人民的重要意義。基本人權在第3章具體地列舉出來。在該章所列舉的,是在憲法上受保障的人權。除了明文規定的權利外,也存在判例上所認許的人權(知情權、隱私權等)。爲了避免權力肆意行使而壓抑個人的人權,統治機構於是設定至不使權力集中至一個機構(三權分立、地方自治);爲了不使個人受到摧殘,憲法就以自由主義爲原則設立出來。

尊重基本人權,在舊時,就是要儘可能地人類的自由思想與活動,是以這樣的自由主義作爲基調而成的政治理念。作爲政治的基本理念的自由主義,就意味從依據國家權力而作出壓制中得來的自由。爲了把這種從國家而來的自由展示出來,許多時稱立憲主義,這是在對國家權力不信任的前提下而來。在民主政治的實現過程中,排除藉國家權力而來的強制,並作爲保障個人權利的理念而支持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在政治上來說,是市民自由的擴大;經濟上來說,是維持自由政策;更進一步來說,正因爲自由主義是以確保個人幸福爲目的。但是隨着個人變成集體,自由主義被把握著爲決定國家應走的路向。在《日本國憲法》,國家組織的規定和國民主權的考慮相互關連,沿襲著自由主義。

在現代,由於初期施行自由經濟政策產生貧富懸殊,自由主義受到社會權(所得的再分配)而來的修正。另外,隨着現代的民主主義強烈依存於對個人自由的保障,自由主義的重要性急速地増加;尤其是德國納粹黨在民主體系之下誕生,引致極大的禍害,也讓世人明白:不能保障國民自由的制度,即不能被說是民主主義。故此,自由與民主的主義變得密不可分,而成爲立憲民主主義(自由民主主義)。即使在《日本國憲法》,在個人自由與國家之間出現衝突時,自由也被規定成優先的。

 未來發展

修憲爭議

日本執政自民黨 於2012年發起修憲提案並倡議修訂現行憲法, 提出將現行憲法當中所否定的集體自衛權部分予以取消, 以允許自衛隊到海外參與聯合國的維和反恐行動,將自衛隊的目標設定爲“本土防衛和國防保障”,並透過修改憲法條文 促使日本成爲正常化的主權國家。但在修憲的內容條文具有爭議性, 因此在社會上亦引起一些疑慮。

自2012年第46屆日本衆議院議員總選舉之後,新一屆衆議院議員支持修憲的比例則高達89%,意味着日本已經具備修憲的條件。

目前日本各政黨對是否贊成修憲,修憲的形式以及修憲的內容意見各不相同:

自由民主黨:有條件地贊成修憲,明確集體自衛權、國防軍、明確天皇地位、降低修憲門檻。

公明黨:審慎論,有條件地贊成修憲,明確集體自衛權、國防軍、明確天皇地位、降低修憲門檻。

維新黨:有條件地贊成修憲,明確集體自衛權、國防軍、明確天皇地位、降低修憲門檻、道州制、首相公選制。

生活黨:審慎論,有條件地贊成修憲,明確集體自衛權、國防軍、明確天皇地位、降低修憲門檻。

新黨改革:有條件地贊成修憲,明確集體自衛權、國防軍、明確天皇地位、降低修憲門檻。

民主黨:有條件地贊成修憲,絕大部分議員都贊成修憲,但也有部分議員不同意降低修憲門檻以及明確集體自衛權。

衆人之黨:有條件地贊成修憲,明確集體自衛權、國防軍、降低修憲門檻、道州制、首相公選制,但反對先行降低修憲門檻以方便修憲、反對加入國家主義限制個人權利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