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解密:漢代的察舉製爲何又被稱爲“舉孝廉”?

解密:漢代的察舉製爲何又被稱爲“舉孝廉”?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舉孝廉,是漢朝的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爲官的制度,孝廉是察舉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孝廉,是功名,有功名便可實授官職。

孝廉,即孝子廉吏。舉孝察廉原爲察舉二科,漢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即舉孝舉廉各一人。在兩漢通常的情況下,孝廉則往往連稱而混同爲一科。 孝廉一科,在漢代屬於清流之目,爲官吏進身的正途,漢武帝以後,迄於東漢,不少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對漢代政治影響很大。

被舉人的資歷,大多爲州郡屬吏或通曉經書的儒生。

解密:漢代的察舉製爲何又被稱爲“舉孝廉”?

被舉孝廉後的任用升遷情況,在中央以郎署爲主,再遷爲尚書、侍御史、侍中、中郎將等官;在地方的則爲令、長、丞,再遷爲太守、刺史。

察舉孝廉,爲歲舉,即郡國每一年都要向中央推薦人才,並有人數的限定。

漢武帝以後,察舉一途成爲入仕的正途,舉孝廉亦成爲一種政治待遇和權力。但鑑於各郡國人口多少不同而名額相同造成的不公平,故至東漢和帝永元之際,又改以人口爲標準,人口滿二十萬每年舉孝廉一人,滿四十萬每年舉孝廉兩人,以此推之;人口不滿二十萬,每兩年舉孝廉一人;人口不滿十萬,每三年舉孝廉一人。

漢和帝對於邊郡少數民族雜居地區,另訂優寬之制。在永元十三年下詔,對於幽州、幷州、涼州的邊郡地區,人口滿十萬每年即可舉孝廉一人,不滿十萬每兩年舉孝廉一人,五萬以下每三年舉孝廉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