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爲何儒學最終沒能發展成爲正式的宗教呢?

爲何儒學最終沒能發展成爲正式的宗教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指點江山談“儒釋道”第三十三期)

儒學是我國傳統思想中的大宗,在民間有着近似於宗教的組織形式。作爲封建統治者的左膀右臂,其在思想界佔有極高的地位,也因此被人們當做信條,許多民間活動例如守喪、祭祖也都是受其影響,祠堂、家譜的存在也是其影響下的產物。

所以許多人就問:爲什麼儒學最終沒能發展成爲正式的宗教呢?

爲何儒學最終沒能發展成爲正式的宗教呢?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來看一下我國宗教的特點。宗教在我國人民的生活中佔了很大的比重,即使不信奉它的人也脫離不了它的影響。它這麼強大當然是有理由的,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其文化層級極低。大多數時候,雖然宗教的經典看起來玄奧難懂,但其文化核心所要表達的內容其實很淺顯,大致相當於我們的心靈雞湯。文化內涵比較易懂,就容易被大衆接受,入教也就幾乎沒有門檻,能夠理解教義的人多,信奉的人也多,所以教衆能以烈火燎原之勢迅速壯大。

因此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宗教所提倡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組織形式佔有較多比重,文化或者思想有的時候僅是點綴,這也能夠解釋爲什麼各方面都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還會有宗教的生存土壤。

我國的宗教歷史悠久,而且現在仍有層出不窮的新教,例如法輪功、全能神等,當然,它們大都是目的不正的邪教。兩漢之際出現了土著宗教道教,此後不斷髮展,形成各不同的教派。外來宗教中佛教發展勢頭良好,並對我國其他宗教產生了極深的影響。從唐代到清代之間,也誕生了一大批宗教,如拜火教、拜上帝教等,也都有過一段時期的輝煌。我國國土上的宗教,有的是本土衍生的,有的是外來傳入的,但無論是哪一種,都能收穫一大批追隨者,這也說明,在我國,宗教文化的優劣並不是影響其傳播的主要因素,其傳播勢頭主要受其形式和途徑的影響。

因此,並不是說一種文化發展到極致就會變成宗教,這種說法不符合我國宗教的發展特點。所以,困擾着許多人的“儒學爲何沒能擁有完全的宗教外殼”這一問題根本不能成爲一個問題,這只是一種對比之下產生的猜想。

我想這個問題的提出可能是受西方文論的影響。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十分繁榮,而我國普遍認爲西方世界的經驗是普遍適用的,所以就順理成章地以爲我國也應該產生一種和基督教文化相當的宗教文化。實際上,歐美確實有很多需要我們去借鑑的先進思想,但宗教不在此列。

當初基督教傳入英法德各國的時候,這些國家幾乎還處於野蠻狀態,他們之所以這麼快就接受了基督教,不僅是被其文化所吸引,還受到隨之一起傳入的羅馬文明的誘惑。而且,這種誘惑要比宗教大得多,但基督教將其化作教義的一部分,因此取得了極高的地位。其後來在亞洲各國之所以如此風行,也是因爲傳教士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推介者,透過傳教士才能瞭解到西方文明,所以順帶着就成了基督教的信徒。

爲何儒學最終沒能發展成爲正式的宗教呢? 第2張

由於羅馬文明的支持,基督教很快就在世界範圍內傳播開來。但是,這種傳播上的優越性很快消失了,因爲各國已經將隨着而來的羅馬文明消化吸收、變成了自己的骨血。這個時候,處於文化壟斷地位的基督教文化就成了阻礙社會進步的絆腳石。只有衝破基督教文化聯合西方古典文明編織出的鐵網,這個社會才能順利地向高處走。所以,西方各國開始了反神權的鬥爭,這場鬥爭持續了幾百年,艱難而壯烈。所幸的是,最終西方還是走出了那道鐵網,走向現代化。

相比於西方的情況,我們是應該慶幸的,因爲我們中國並沒有基督教這樣頑固的宗教。

爲何儒學最終沒能發展成爲正式的宗教呢? 第3張

統治者們雖然妄圖用儒學對人們進行思想統治,但除了某個特定階段變異出來的東西,儒學也並沒有帶給我們太大的危害,而且總體上還是非常通情理的,也有許多儒士們根據時代的變遷不斷尋求改良、發展之道。我們注意到,晚晴以至民國的改革者者們,無一不是學儒出身。他們擁有深厚的文學素養,也有遠見卓識和超凡的理解能力,所以能迅速消化西方現今思想。儒學成於自身,盛於皇權,也敗於皇權。

如果不是統治者的大加干涉,儒學也不至於一度落到千夫所指的地步。統治階級纔是進步的最大阻礙,我們要革除的是散播於民間的陋習而不是儒學。“見賢思齊焉“,孔夫子並沒有教我們固步自封啊!

所以,幸好,儒學最終沒有成宗教,否則中國的改革情況就要更復雜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