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秦國爲何二世而亡?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秦國爲何二世而亡?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演義第一句話叫: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的確是對中國歷史的一個概括(但,僅僅是對史實的總結,而並非對規律的認知)。

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混亂和紛爭,中國也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秦。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帝制國家。

戰國末年,強秦以武力消滅其餘六國,統一了全國。

爲何是秦?

秦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其始祖伯益曾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嬴姓。伯益的後人曾爲周孝王養馬,做的很好。周孝王於是把秦谷(甘肅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帶分封給伯益的後人,這就是“秦”的起源。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至雒邑有功,被封爲諸侯,後陸續佔領周王室在關中的領地。

此後秦人累世與戎戰,終於基本佔據了爲諸戎佔據的關中周室故土,勢力甚盛。至秦穆公,任賢人百里奚、蹇叔爲政,用由余之謀。在東進受阻後,向西益國十二,遂霸西戎。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秦國爲何二世而亡?

然其後秦勢衰,至戰國初,偏處西北,爲山東諸國所輕。

當時,爲謀求強兵興國,各國紛紛開始變法圖強。爲了改變秦國被楚國、魏國欺凌的處境,胸有壯志的秦孝公,於公元前362年即位後(時年19歲),決心復興秦國,再現穆公的偉業。

於是便有了著名的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是在各國中是最全面,最系統,最徹底的。

其軍功授爵制讓秦國平民從此有了用戰功改變自身地位的希望(之前分封爵制,靠繼承),軍人也成了最榮耀的職業。立軍功者能升官晉爵,極大地刺激了秦人的生產積極性和爲國作戰的勇氣,掠地和繳獲愈多也使秦國論功行賞愈有了資本……

如此循環,秦軍愈戰愈強,成爲一支令東方諸國喪膽的虎狼之師。

秦國在商鞅變法的短短十多年間,被治理得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法家重刑),家給人足,秦人皆“勇於公戰而怯於私鬥”,聞戰則喜,“鄉邑大治”。

變法影響深遠,以至於“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

秦國很快躍居戰國首強,邁出了秦朝崛起的重要一步,逐漸使秦國成爲實現中國統一的中心力量。

秦王嬴政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後滅掉了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一。

建號皇帝

滅六國後,秦王改前朝的分封制爲中央集權制,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宣佈自己爲這個國家的第一個皇帝,定都咸陽,是爲秦始皇。

後世子孫代代相承,遞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萬世皇帝。

規定皇帝自稱曰“朕”,並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儀和文書制度。這些都是爲了顯示皇帝的無上權威,表示秦的統治將萬世一系,長治久安。

中央集權

秦朝建立之後,嬴政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

在中央結了戰國以來各國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適應封建統一國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機構,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秦國爲何二世而亡? 第2張

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直接隸屬於皇帝,便於皇權集中。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調動,一律不得世襲。

在地方管理上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取消西周時期流傳下來的分封制,國家管理上推行單一的郡縣制,廢諸侯,立郡縣,分天下爲36郡,由朝廷任命官吏,不再採用世襲制。

又下令統一六國的文字與度量衡,以秦相李斯訂正的秦篆(小篆)爲全國統一字體,並經過大規模的移民,消除了方言方面的障礙。前二二一年,始皇頒佈統一度量衡詔書,其中規定了幣制、地畝制、車軌制等各種訂製。

爲了減少匈奴的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始皇派大將蒙恬以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並在原先六國城牆的基礎上加以連接、修復,逐步修建起萬里長城。並南征百越。

二世而亡

始皇在位十二年中,曾多次巡遊天下,始皇通過巡遊天下,一方面,祈求天地福澤,另一方面,向天下人顯示皇帝的威嚴。

爲了長生不老,他派徐福出海求仙,但徐福一去不返。據說徐福沒有得到長生不老藥,擔心秦始皇追殺,於是帶着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東渡日本,成爲日本人的祖先。

不由得想起風塵三俠。風塵三俠是隋末唐初虯髯客、李靖、紅拂女的合稱。虯髯客曾有意於紅拂,得知紅拂嫁於李靖後,3人結爲兄妹,虯髯客將家產贈於李靖夫婦後獨自離開。後爲南蠻扶餘國主,位於朝鮮半島。

其實不是的,這些都是在世界真的稱之爲世界之前的傳說,非我現在杜撰出來的。以前中國人的眼中,天下是什麼樣的,天下就是中國。哪裏知道地球上還有別的國家,別的金髮碧眼的種族呢。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是從地理大發現(新航路的開闢15到17世紀)開始的。

而在此之前中國確實是領先世界的。中國的儒家文化、瓷器、茶葉等後來都曾影響過世界。

第五次巡遊的途中,始皇卒,宰相李斯與宦官趙高爲了個人的利益,僞造始皇遺詔殺太子扶蘇及大將蒙恬。合謀擁胡亥爲帝,是爲秦二世。

不久趙高又殺李斯,秦朝的政權便完全落於胡亥與趙高之手。

但是,秦二世昏庸無道,聽信奸臣趙高,致使人民不滿,各地紛紛起來反抗。

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前207年,項羽、劉邦等人紛紛起兵反對秦朝,使得秦帝國很快瓦解。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秦國爲何二世而亡? 第3張

前206年,趙高逼二世胡亥自殺,另立子嬰爲帝。此時劉邦已進攻咸陽,子嬰殺趙高後,出城請降,秦王朝統治就此滅亡。

我們看,秦朝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文化及對外開拓諸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強了全國之一統,對後世亦產生頗大的影響。但還是二世而亡。

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雖然秦亡的直接原因是胡亥在位的時候起義,但是導致其滅亡的主要原因——暴政,導致起義的火苗在始皇帝時就已經醞釀。

史記陳勝世家中記載陳勝吳廣因爲延誤了戍期,法令失期當斬,陳勝吳廣遂反。但是大雨應該是一個相當有力的免責或減責事由,而秦朝刑律不區分情節,只要發生刑律中所規定的後果,一律論處。法家思想走到了極端。關於這點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包括以後做管理,法律或者制度可以很嚴厲,但是要合理,否則就達不到效果。

秦用法家思想在亂世中確實獲得了很大成功,統一了六國。亂世需要快刀斬亂麻,所以難免簡單粗暴,但是統一之後原本應該早日結束的軍事管制制度被無限期延長了。

包括文化上,前212年,因儒生論政,擾亂視聽(要復古),始皇爲了鞏固其所制定的新政治體制,聽從丞相李斯建議,下令燒燬除秦國史書、醫書、農書、占卜書之外的所有私人藏書,後又活埋儒生四百六十餘人,後世稱之爲“焚書坑儒”。

通過對儒學的壓制,始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儒家要求恢復古制的呼聲,文化上的控制,進一步穩定了新制。

但是法家思想的絕對統治讓秦不免落下了酷吏的印象。

再加上,始皇登基後,大興徭役,派遣大量的民夫爲其修建工程浩大的宮殿及陵墓(其中宮殿以阿旁宮爲最,相傳項羽滅秦後火燒阿房宮,大火燃燒了三個月才逐漸熄滅)。

當時秦朝約兩千萬人口左右,其中建皇陵者一百五十萬;守五嶺五十萬;隨蒙恬防禦匈奴三十萬;築長城五十萬;再加其他,總數不下三百萬,佔總人口的近百分之十五,人力資源消耗殆盡,致使農業等其他經濟活動人力不足,不能正常發展,致使秦未能在經濟上有大發展。

窮兵黷武,南征北伐,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專斷獨裁……這些是讓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怪不得賈誼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秦國爲何二世而亡? 第4張

不過,窮兵黷武,南征北伐,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專斷獨裁,中央集權……這種評價同樣可以放到離秦始皇不遠的漢武帝身上。爲何一個二世而亡,另外一個則延續幾百年(加上東漢)?

你可以找到各種原因,但有一個,漢朝的主導思想從一開始就比較順應潮流。

經過嚴厲的法家思想後,漢初實行的是道家的“黃老之術”,崇尚無爲而治。漢朝比較明智的吸取了秦朝的教訓,政策上相對寬鬆一些,允許百姓以錢代戍(費300文錢請人代爲戍邊者稱爲“過更”,自己戍邊稱爲“踐更”)

秦完全採用赤祼祼的法家治理,在秦始皇那裏,法家的窮兵黷武,血腥殺戮,都是赤祼祼的,毫無遮掩,你儒生論政,擾亂視聽,那就“焚書坑儒”。然而,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把自己的法家想法包在儒家的糖衣炮彈中,並達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即使漢武帝在殘忍程度上絲毫不亞於秦始皇,但是,老百姓對他卻沒有惡感。說明,在進行嚴厲的專制統治時,給人打麻藥是多麼重要。儒家就是專制手術時最理想的麻醉藥。

這裏並沒有說儒家思想愚民,只是從當時的事件出發,做的簡單的分析。思想是靈活的,看人怎麼詮釋了,這是一種工具。

秦國自始皇帝建國(前221年)起,至秦子嬰(前206年)止,前後僅歷十五年。

百代猶得秦政法

雖然秦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歷代很多人批判其嚴刑酷法,但是秦朝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華夏族爲主體、多民族共融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秦首創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爲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強力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有說法“百代猶得秦政法”(秦以後的歷朝各代仍然能夠從秦朝的政治、政策中找到可以效法的地方)。

我們評價一個人、一件事、一個朝代不應該更多的從道德層面去評價,更應該看到哪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以史爲鑑,正是我們學習歷史的原因。

看到這句話,大家應該明白,“不應該更多的從道德層面去評價”不是說不要大家重視道德,作爲一個社會人,套用一句廣告詞“你無處可逃”。只是不要片面極端。這是一種什麼思想?典型的儒家中庸之道。這也是我希望我和大家能做到的,君子。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秦國爲何二世而亡? 第5張

附:

1、三公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即奉常、廷尉、治粟內史、典客、郎中令、少府、衛尉、太僕、宗正。 三公 的職責分別爲: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事務,是皇帝的助手。從秦開始,丞相正式成爲官職,爲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長官;太尉,協助皇帝掌管全國軍隊;御史大夫,爲丞相的助手,掌圖籍章奏,監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

2、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職責爲:廷尉,掌司法;治粟內史,掌國家財政稅收;奉常,掌宗廟祭祀禮儀;典客,處理國內各少數民族事務和對外關係;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從警衛;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澤收入和官府手工業;衛尉,掌管宮廷警衛;太僕,掌宮廷車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務。

3、孟姜女哭長城: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範喜良(範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河北北部的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她痛哭城下,十日十夜不止,這段長城就此坍塌,露出範喜良屍骸,孟姜女安葬範喜良後於絕望之中投海而亡。後來稱作一段愛情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