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漢書的作者是誰 漢書簡介

漢書的作者是誰 漢書簡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書》,又稱爲《前漢書》,這是由中國東漢歷史學家班固編撰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之一,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爲“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漢朝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爲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作者介紹

漢書的作者是誰 漢書簡介

  班固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漢朝東漢時期歷史學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扶風安陵人(今陝西咸陽)。生於漢朝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卒於東漢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歲。班固自幼聰敏,成年後博覽羣書。著有《白虎通德論》六卷,《漢書》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班固死後,《漢書》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於是漢和帝劉肇命班固的妹妹班昭補寫“八表”,馬續補寫“天文志”。

班昭(約45年~約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漢朝東漢時期史學家、文學家、儒客大家。史學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歲嫁同郡曹世叔,故後世亦稱“曹大家”。

馬續,字季則,生卒年不詳,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伏波將軍馬援侄孫,將作大匠馬嚴第七子,著名經學家馬融之弟,漢朝東漢時期將領。

創作過程

寫作背景

《史記》只寫到漢武帝的太初年間,因此當時有不少人爲其編寫續篇。據《史通·正義》記載,寫過《史記》續篇的人就有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人,書名仍稱《史記》。

班固的父親班彪對這些續篇感到很不滿意,於是爲《史記》作《後傳》六十五篇。班彪死後,22歲的班固動手整理父親的遺稿,決心繼承父業,完成這部接續鉅作。

 形成過程

工作開始幾年,有人上書漢明帝,告發班固“私作國史”。班固被捕入獄,書稿也被全部查抄。他的弟弟班超上書漢明帝,說明班固修《漢書》的目的是頌揚漢德,讓後人瞭解歷史,從中獲取教訓,並無毀謗朝廷之意,後來班固無罪開釋。漢明帝賞識班固的才能,任命他爲蘭臺令史,俸祿爲六百石,後升遷爲郎,下詔讓他完成他父親所寫的書。

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率兵伐匈奴,班固隨其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事,打敗匈奴後,班固刻下勒石燕然山的銘文。

洛陽令種競被班固喝醉的的家奴謾罵,記恨在心。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竇憲失勢自殺,班固受牽連而被免官職,種競趁這個時候逮捕班固,把他關押起來,日日以鞭打羞辱他,最終班固死在獄中,年六十一歲。

班固死後,《漢書》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成,於是漢和帝劉肇命班固的妹妹班昭藉助東觀藏書閣所存資料,續寫班固遺作,然而“八表”完成後,班昭便去世了。同郡的馬續是班昭的門生,博覽古今,漢和帝任命他補寫成剩下的“天文志”。

內容體例

《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的記載,上起劉邦被封爲漢王元年(公元前206年),下終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以西漢一朝爲主,同時亦囊括了四年楚漢之爭,十五年王莽改制,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全書包括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共八十餘萬字。

到了唐代,顏師古認爲《漢書》卷帙繁重,便將篇幅較長者分爲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爲現行本《漢書》一百二十卷。

《漢書》的史料十分豐富翔實,書中所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漢朝西漢歷史,兩書都有記述。《漢書》的這一部分,多用《史記》舊文,但由於作者思想的差異和材料取捨標準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動。漢武帝以後的史事,除吸收了班固遺書和當時十幾家讀《史記》書的資料外,還採用了大量的詔令、奏議、詩賦、類似起居注的《漢著記》、天文曆法書,以及班氏父子的“耳聞”。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錄入書中,因此《漢書》比《史記》更顯得有史料價值。

 紀

《漢書》中的“紀”共十二篇,是從漢高帝至平帝的編年大事記。

雖寫法與《史記》略同,但不稱本紀,如《高帝紀》、《武帝紀》及《平帝紀》等。由於《漢書》始記漢高祖立國元年,故將本在《史記》本紀中的人物如項羽等改置入傳中;東漢不承認王莽之政權,故將王莽置於傳中,貶於傳末。

 表

《漢書》中的“表”共八篇,多依《史記》舊錶,新增漢武帝以後的沿革。

前六篇的記載包括漢初同姓諸侯之《諸侯王表》,異姓諸王之《異姓諸侯王表》,高祖至成帝之《功臣年表》等,藉記錄統治階層來達到尊漢的目的。後二篇爲《漢書》所增,包括《百官公卿表》和《古今人表》,其中《古今人表》一門,班固把歷史的著名人物,以儒家思想爲標準分爲四類九等,表列出來。《百官公卿表》則詳細介紹了秦漢時期的官制。

 志

《漢書》中的“志”共分十篇,是專記典章制度的興廢治革。

由於《漢書》已用“書”爲大題,爲免混淆,故改《史記》中的“書”爲“志”。《漢書》十“志”,是在《史記》八“書”的基礎上加以發展而成的:將《史記》的“禮書”、“樂書”改爲“禮樂志”,將“律書”、“曆書”改爲“律曆志”;將“天官書”改爲“天文志”,將“封禪書”改爲“郊祀志”,將“河渠書”改爲“溝洫志”,將“平準書”改爲“食貨志”。

同時又新增“刑法志”、“五行志”、“藝文志”、“地理志”,各志內容多貫通古今,而不專敘西漢一朝的歷史。其中,《地理志》詳述戰國時期、秦朝、西漢時期的領土疆域、建置沿革、封建世系、形勢風俗、名門望族和帝王的奢靡等。《五行志》集有關五行災異之說而編成,另一角度看,是保存了大量的自然史資料。《天文志》保存上古至漢哀帝元壽年間大量有關星運、日食、月食等天文資料。《刑法志》概述上古至西漢時期的刑法,並且點出漢文帝、漢景帝用刑之重,更指出漢武帝進用酷吏而導致的惡果。《食貨志》詳述上古至漢代的經濟發展情況。《溝洫志》則記述上古至漢朝的水利工程,並說明治理水文的策略。

 傳

《漢書》中的“列傳”共七十篇,仍依《史記》之法,以公卿將相爲列傳,同時以時代順序爲主,先專傳,次類傳,再次爲邊疆各族傳和外國傳,最後以亂臣賊子《王莽傳》居末,體統分明。

至於傳的篇名,除《諸侯王傳》外,一律均以姓或姓名爲標題。《漢書》列傳中有關文學之士的部分,多記載其人有關學術、政治的內容,如《賈誼傳》記有“治安策”;《公孫弘傳》記有“賢良策”等,這些都是《史記》沒有收錄的。而列傳中的類傳有《儒林傳》、《循吏傳》、《遊俠傳》、《酷吏傳》等,此外又新增《外戚傳》、《元后傳》、《宗室傳》,這些也是《史記》所沒有的。四夷方面,有《匈奴傳》、《西南夷兩粵朝鮮傳》、《西域傳》等三傳。

此外,又仿“太史公自序”之意,“列傳”最後一篇作《敘傳》,述其寫作動機、編纂、凡例等。“列傳”以記載西漢一朝爲主。“列傳”各篇後均附以“贊”,即仿《史記》篇末“太史公曰”的體例,說明作者對人或事的批評或見解。

文學風格

《漢書》因受詔作書,文字比較嚴謹,長於敘事和描寫人物,詳贍謹嚴,藝術成就甚高,亦能暴露現實和反映生活。文字則整煉工麗,文字着重彩藻,用賦家的筆墨來寫歷史。

相關注疏

漢書的作者是誰 漢書簡介 第2張

  《欽定前漢書》(現存11冊)

《漢書》多用古字古義,文字艱深難懂,以至於與班固同時代的人,都必須爲《漢書》作音義的註解纔可以讀懂。

據《隋書·經籍志》記載,自東漢至南北朝期間,爲《漢書》作注的大約就有近20家,而其中以註釋音義居多。

關於《漢書》的注本,唐朝以前諸家所注都已失傳。清朝的王先謙仿經疏體例註釋舊史的代表作《漢書補註》,該書旁採諸家之說,經多年研究,使疑難不解之處得以通曉,因而至今仍受國內外史學界推崇。這些註釋對於《漢書》中的字音、字義和史實等均有詳細考證,爲我們閱讀《漢書》提供了便利,成爲今天使用《漢書》的重要工具。另外,近代楊樹達的《漢書窺管》及《漢書補註補正》,也可以參考閱讀。

  史學地位

開創了斷代史體例

《漢書》開創了斷代爲書的先河,體例亦爲後世所沿襲。因爲自秦漢以來,本朝人往往不敢直接評論本朝政治,忌諱甚多,而斷代史更合乎作者的心理,因前朝已經滅亡,評述前朝政事危疑較少,較易發揮。所以《漢書》一出,此後正史均以斷代爲史。

 保存了珍貴的史料

另一方面,《漢書》也保存了珍貴的史料,西漢一代有價值的文章,《漢書》幾乎蒐羅殆盡。它既襲用《史記》的資料,又新增了不少史料,在收錄人物的同時,多引述其政治、經濟策論,如《賈誼傳》收入《治安策》、《晁錯傳》收入《言兵事書》等。同時,也爲史事拾遺補缺,如《蕭何傳》增補了“項羽負約,封沛公於巴蜀爲漢王”的史事。《漢書》也記載少數民族歷史,繼承了《史記》爲少數民族專門立傳的優良傳統,運用新史料將《史記·大宛傳》擴充爲《西域傳》,敘述了西域幾十個地區和鄰國的歷史以補充,增補了大量漢武帝以後的史實。這些記載,都是研究亞洲有關各國曆史的珍貴資料。

擴大了歷史研究的領域

《漢書》十“志”,《食貨志》爲經濟制度和社會生產狀況提供了豐富的史料;《溝洫志》有系統地敘述了秦漢水利建設;《地理志》是中國第一部以疆域政區爲主體的地理著作,開創了後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學史的研究;《禮樂》、《郊祀》、《刑法》三志分別記載政治、軍事、法律和有關的典章制度;《五行》、《天文》和《律歷》三志,都是研究古代自然科學的寶貴資料。《藝文志》論述古代學術思想的源流派別及是非得失,是一部極珍貴的古代文化史資料。

 開創了目錄學

班固也開創了目錄學,《藝文志》採用了劉歆《七略》的分法,將古代的學術著作區分爲六大類三十八小類,加以論述,使人們對各學術流派的演變與發展,有更清楚的瞭解。它又保留了《七略》的大概面貌,成爲人們研究上古至西漢末年旳學術發展演變的重要著作,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圖書目錄及學術文化史。

確立書志體

十“志”規模宏大,記事豐富,對於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都有較詳細的記載,特別是有關漢化部分更爲詳細。書志體始創於《史記》,《漢書》加以發展,後代正史的志,大抵以《漢書》十“志”爲依歸。書志體也成爲後世典章制度史的編著所模仿,如唐朝杜佑所著的《通典》。

 評價

漢書的作者是誰 漢書簡介 第3張

  天一閣收藏明刻本《漢書》

後世學者對《史記》、《漢書》的評價大異,或褒《史記》貶《漢書》,或褒《漢書》貶《史記》。唐朝以前比較重視《漢書》,宋朝以後較看重《史記》。

朱熹將所藏《漢書》44部送白鹿洞書院,“以備學者看讀”。

晉代張輔:“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敘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班固敘二百年事乃八十萬言,煩省不同,不如遷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獎勸,惡足以監誡,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無取焉,而班皆書之,不如二也。毀貶晁錯,傷忠臣之道,不如三也。遷既造創,固又因循,難易益不同矣。又遷爲蘇秦、張儀、範睢、蔡澤作傳,逞辭流離,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辯士則辭藻華靡,敘實錄則隱核名檢,此所以遷稱良史也。”

鄭樵對於《漢書》有過激烈的批評,他認爲班固寫史“斷漢爲代”,缺乏會通,使古今的聯繫中斷,“……自《春秋》之後,唯《史記》擅製作之規模,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會通之旨,司馬遷之門戶自此衰矣。”(《通志》總序)。

鄭樵《通志》:“班固浮華之士,全無學術,專事剽竊。”因爲班固寫過《兩都賦》、《幽通賦》的文章,故而說他是“浮華之士”,又說“遷之於固,如龍之於豬,奈何諸史棄遷而用固。劉知幾之徒尊班而抑馬!”(《通志》總序),已近乎人身攻擊,有失學者風度。

清人章學誠說:“遷書通變化,而班氏守繩墨,以示包括也。就形貌而言,遷書遠異左氏,而班史近同遷書。蓋左氏體直,自爲編年之祖;而馬班曲備,皆爲紀傳之祖也。推精微而言,則遷書之去左氏也近,而班史之去遷書也遠。蓋遷書體圓用神,多得尚書之遺,班氏體方用智,多得官禮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