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解密:明朝九邊重鎮發生過哪些著名的戰鬥?

解密:明朝九邊重鎮發生過哪些著名的戰鬥?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太祖北伐成功將元軍趕出了長城以北地區,並未趕盡殺絕。元朝的殘存勢力雖然經常互相殘殺,有時強盛有時衰弱,但一直侵擾明朝的邊境,企圖捲土重來。因此,明朝自建國起,其國防就一直以北方邊鎮最爲重要,而有明一代,北方的邊患也從未停止過,直到亡於李自成。

洪武年初,朱元璋即在北方設遼東〔今遼寧遼陽〕、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延綏四鎮,不久又設寧夏、甘肅〔在張掖〕、薊州〔今天津市薊縣〕三鎮,其鎮守爲武職大臣,提督則爲文職大臣。又以山西鎮巡統馭偏頭三關,陝西鎮巡統馭固原,也稱爲太原、固原二鎮,這九鎮統稱“九邊”。九邊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綿延萬里。

朱元璋又在長城以北建立大寧衛〔今凌源〕、開平衛〔今內蒙古多倫〕、東勝衛〔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三個軍事重鎮,作爲九邊的外圍據點。於要害之地,如紫荊關、蘆花領、古北口、居庸關、喜峯口、鬆亭關等處,也都置兵戍守。於是東起遼陽,西經大寧、開平、興和、獨石、東勝,抵大同,數千裏間,各邊鎮衛所都駐軍隊、開屯田,聲勢相連,形成了一條牢固的防務線。

解密:明朝九邊重鎮發生過哪些著名的戰鬥?

其中,山海關乃關內外交通樞紐,地勢最爲重要,女真興起後,以此地駐兵最多,設總兵和經略負責鎮守。駐守邊鎮的軍隊稱爲邊兵,總兵官總鎮正兵,副總兵領三千人作爲奇兵,遊擊 也領三千人往來防禦

,爲遊兵,恭將分守各路要塞,東西互相策應,爲援兵。永樂年間,成祖自動放棄大寧衛,把大寧所轄邊地賞給兀良哈,從此北邊失一重鎮,遼東與宣府、大同的聯絡也因此阻絕。成祖又徙東勝左衛於永平,右衛於遵化,宣宗更因開平衛孤遠難守,徙於獨石,三衛盡失,邊防的形勢大爲削弱。以前是邊防第二線的宣府、大同也逐漸變爲最前線的要塞了,北方的國防線因此步步南移。不過成祖對邊防還是相當重視的,自宣府以西,直至山西邊緣,“皆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凡通車馬的隘口,設百戶防守,只有樵夫牧民的隘口,也安置邊兵十人戍守。英宗正統元年,因爲寧夏所轄的屯堡均在河外,曠遠難守,由總兵史昭建議,在花馬池築哨馬營,以便策應。憲宗成化七年,延綏巡撫餘子俊大築邊城,東起黃甫川,西至定邊營,共一千二百餘里。而在牆內,自偏頭至寧固,塹山堙谷,稱之爲夾道。這些邊城,非常堅固,守衛的將士也英勇頑強,北人稱之爲駱駝城,一時之間,西北防務頗爲振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