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瓊:明朝著名“言官”,他罵過哪些名臣?

王瓊:明朝著名“言官”,他罵過哪些名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王瓊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我們所熟知的明朝“言官”羣體,專職任務就是糾察百官,屬於典型的“奉旨罵人”,有什麼看不順眼的就可以上疏彈劾,向來是嘴炮無敵,罵人水平之高,足以載入史冊。這事說來也很詭異,立國之初朱元璋大興廷杖,官員說錯了話不止擼官,還要當衆被打屁股。本來是爲了震懾文官們夾緊尾巴老實聽話,沒想到明朝言官罵人的風潮,越演越烈,言官紛紛以罵爲榮,不惜丟官棄爵挨板子。

只是罵人並非言官的專屬技能。明代中葉,出現了一位堪稱“罵神”的人物,雖非言官出身,但罵人範圍之廣卻有過之而無不及,連言官都不敢觸他的黴頭。而且他專門挑官職高的人罵,官越大他罵得越狠,偏偏還沒人敢找他的麻煩,最終全身而退,一路做到正二品尚書,這個神奇的人物便是王瓊。

一 、“罵神”的罵人列表

王瓊到底罵過哪些人?如果把他罵過的人放進一個列表,那將會是一份非常華麗的明代名臣名錄。

首當其衝被王瓊批評的,就是輔佐明仁宗、明宣宗,開創仁宣之治的“三楊”內閣。楊溥、楊榮、楊士奇這三個人,乃是公認的賢臣,但王瓊擡槓道,他們雖然“心術純正”,但主政期間,造成了明朝在軍事、經濟等方面的積弊,這三個人,根本就不懂如何治國!

王瓊:明朝著名“言官”,他罵過哪些名臣?

“三楊”是前輩名臣,向來飽受讚譽。對已經去世的名臣都這麼不客氣,王瓊罵起同時代的其他大臣,那更是毫不嘴軟。

當時的內閣首輔李東陽,就是挨王瓊罵最多的人之一。王瓊批評李東陽,雖然“負文學之名”,看似飽讀詩書,但是能力一般,不會做事,山東饑荒、河間府水災,李東陽都處理不善,只知道免除稅賦,卻並沒有匹配的其他善後舉措。至於軍事方面更是不行,如果蒙古來一次大規模犯邊,李東陽“必束手無策矣”。

同時代的其他名臣,當然也都跑不了。對於李東陽的繼任者楊廷和,王瓊又換了個角度罵:楊廷和利用言官的力量排斥異己,黨同伐異,“以塞天下之口”,最後搞得他兒子楊慎發配充軍,真是 “天道好還,其速如此”,改成大白話就是——活該。

通過以上名單,我們就會發現,王瓊罵人有一個規律——誰的地位高,他就罵誰。這並不是說官小的人他就不罵了,只不過高官他罵的更多。要知道,在王瓊眼裏,把你單獨拎出來罵,都算是給你面子,只有地位夠高名聲夠響的人才能獲此“殊榮”。

王瓊對於那些看不上的人,甚至懶得挨個罵,而是直接開機關槍掃射——彭澤、靳貴、陸完等人,“皆無濟時才”,用一個著名錶情包來總結就是:我不是針對你,我是覺得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二、“罵神”也是實幹家

按理說,不光罵前輩名臣,連共事的同僚也被罵了個遍,罵人罵到這個地步,仕途肯定就混不下去了。但王瓊的官運一直相當不錯,最高做到了正二品尚書,死後,被追授爲明代“三公”的最高頭銜——太師。

在沒有入閣的大臣當中,這基本算是top級別的待遇了。

當然也有人罵過王瓊,比如正德年間,就有言官彈劾王瓊,說他“貪饕無恥”,應當罷免,但正德皇帝並沒有理睬。

另一個批評王瓊“奸險狡詐、剛愎自用”的言官高公韶,更是被捋掉官職,直接發配雲南。

一邊把同事罵得七竅冒煙,一邊還能安安穩穩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巋然不動,王瓊是怎麼做到的?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個人能力夠強。

與如今通常意義上的“鍵盤俠”不同,王瓊罵人幹活兩不耽誤,辦事能力比嘴炮水平還高。

考察王瓊的晉升軌跡,就會驚歎於他強悍的行政能力。起初他在工部主管漕運,負責京杭大運河的整治、維護,寫出一本嚴謹詳實的《漕河圖志》。從工部調到戶部後,又主管稅收、戶籍,搞得井井有條。爾後,他在河南任布政使,成爲地方大員。從河南迴到中央後,又被任命管理浙江鹽政——古代的官鹽管理,那可是人人眼紅的肥差啊。把這樣一個任務交給他,足見對他能力的信賴。

到了嘉靖朝,由於邊防不靖,已經一把年紀的王瓊重新被起用出任兵部尚書,總制三邊軍務。原本烽煙四起的三邊,在王瓊的治理下,“諸番蕩平,西陲無事”,河西四郡的百姓,都捨不得他離開。

回頭看看王瓊這條升官路,從漕運工程,到稅收財政,再到民政,最後搞軍事,全是實打實的工作,專業性都非常強,但王瓊不僅橫跨幾大領域,而且還乾的都挺好,這在古代,就是不可多得的技術型官僚。他確實有很多毛病,你確實看他不爽,但出了事兒要找人擺平,你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他。

所以,當別人對王瓊喊出名言“你行你上啊”時,王瓊可以冷靜地回答:“我行,我上。”

在這種情況下,王瓊自然可以安然無恙,雖然正德皇帝和嘉靖皇帝的性格大相徑庭,但他們對這個能幹活的王瓊,都是相當滿意的。

而王瓊宦海生涯的另一高光時刻,就是支持王守仁,平定了寧王叛亂。

寧王朱宸濠的謀逆之心早有預兆。爲了恢復自己的護衛力量,以給自己將來的造反增加兵力,寧王在朝廷中搞了不少小動作。王瓊雖然不如海瑞那樣絕對徹底的清廉,但他腦子裏也很清楚,哪些錢不能收。所以,在寧王大肆賄賂滿朝官員時,連內閣首輔楊廷和都牽扯其中,但王瓊卻對寧王避之千里。

正德十一年三月,因爲正德皇帝一直沒有兒子,寧王趁機提議,要把自己的長子過繼給正德皇帝,成爲皇位的繼承人。寧王和正德皇帝的血緣關係,早就八竿子打不着了。論輩分,寧王是正德皇帝的堂叔祖,所以他的兒子,就是正德皇帝的遠方堂叔。堂叔變兒子,這個近乎荒唐的提議,立刻引發了包括王瓊在內的一干大臣的激烈反對。

眼見寧王對權力的胃口越來越大,幾個月後,王瓊爲了防患於未然,以江西盜賊頻繁爲理由,舉薦王守仁擔任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汀漳等處,不久又讓王守仁提督軍務。這等於是專門派王守仁盯着寧王的地盤,隨時監視其有何異動。

由於預先的防範和準備,當寧王舉兵造反時,王守仁立刻行動,率軍平叛,而王瓊也迅速做出了反應,安排南京全程戒嚴,並分兵扼守長江沿線的重要城池,嚴陣以待。最終,寧王之叛得以很快平定,明朝長江一線免遭戰火,寧王本人旋即伏誅。

三、爲何非罵不可

按理說,既然有這麼強的能力,老老實實幹活,高高興興升官,豈不美哉,何必執着於罵人呢?其實,王瓊之罵,牽扯到明代政治生態中的一個問題——“技術官僚”與“行政官僚”的區別。

在明代,有着“非翰林不得入閣”的傳統,內閣的大門幾乎只對翰林院出身的官員敞開。一般而言,理想的晉級過程,是從翰林院起步,然後進入禮部、吏部等部門,積累年資,一路升遷,最終達到尚書、大學士的地位。因此,從科舉開始,讀書人都削尖腦袋往翰林院鑽。

但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翰林院的主要任務,就是寫詩作文,提高文學水平。通過這條路徑升上來的官僚,幾乎沒有處理實務的經驗,也沒有在地方上體察民情的經歷,甚至一輩子都沒出過幾回京城。他們也許能寫出文采斐然的文章,替皇帝草擬最符合心意的聖旨,但他們對於國計民生問題的瞭解,是相對單薄的。在碰到問題時,他們往往提不出真正對症的具體措施,而只能喊幾句“體恤民情”的空泛口號。

如果以一個技術官僚的眼光來看行政官僚,自然覺得對方根本不懂治國。王瓊作爲典型的“技術官僚”,每一步升遷都是靠着實打實的政績,當然看不慣這種情況。

王瓊:明朝著名“言官”,他罵過哪些名臣? 第2張

所以王瓊罵人,罵得相當有目標性,絕不是無的放矢。

除了罵楊廷和是因爲私人恩怨之外,他罵其他人,基本都是對事不對人的。

他罵“三楊”內閣沒有處理好兩京的衛所問題,造成兵員積冗;罵李東陽不懂如何平抑災荒,又批評一干大臣對哈密衛的處置失當。這些都是非常實際的、亟待解決的問題。王瓊看不慣當前重文學而輕實幹的風氣,渴望恢復洪武初年,任用官員“不拘出身何衙門”的傳統,讓更多的實幹家走上政治舞臺。

當然,王瓊一廂情願的想法,直到明朝末年都未能實現。“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之輩,依然大行其道。一個系統的改變,不是一兩個人能夠推動的,強勢如王瓊,也只能用“罵”來發泄自己的不滿,王瓊激烈的批評之下,其實隱含的是憤懣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