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有政治抱負的李白爲什麼要離開長安?

有政治抱負的李白爲什麼要離開長安?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朋友都非常想知道有政治抱負的李白爲什麼要離開長安?可能是因爲在長安的這兩年被社會教做人了吧,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他的經歷,一起看看吧。

天寶元年(742年)秋天,李白終於盼到了夢寐以求的喜訊——在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的大力推薦下,玄宗宣召李白入京任事。接過詔書,李白立刻到南陵辭別了妻兒,“仰天大笑出門去”,策馬揚鞭直奔長安。

李白這位“名播海內”的大詩人來了,唐玄宗當然要藉此機會鞏固他一貫塑造的愛才明君形象。所以,李白進宮面聖那天,唐玄宗“降輦步迎,七寶牀賜食,御手調羹”,做足了禮賢下士的表面功夫。而在一番親切友好的交談之後,玄宗下旨給了李白一個翰林供奉的職位,工作內容主要是陪侍皇帝左右,寫詩作文歌功頌德。

有政治抱負的李白爲什麼要離開長安?

之後的一段時間裏,唐玄宗每逢宴飲、郊遊、出獵等,必命李白侍從,李白奉命撰寫了大量的應制詩文。其中藝術成就最高、最爲著名的就是《清平調詞》三首。

那是天寶二年(743年),陽春三月,百花盛開,乘着大好春光,唐玄宗帶着新寵楊玉環(此時楊玉環還沒有被冊封爲貴妃,名義上只是女道士“楊太真”,但曖昧的身份並不影響她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事實)在興慶宮內到處遊玩。

一行人迤邐來到沉香亭畔,只見大片的牡丹正開得鮮豔。唐玄宗擁美賞花,興致大好,便叫李龜年等一班隨行的樂師奏樂助興。哪知道聽了一會兒,皇帝的眉頭卻皺了起來。

原來,樂師們技藝雖好,那些曲子唐玄宗卻早已聽膩了。對藝術很有追求(也可以說是貪新鮮)的皇帝想到了李白,忙宣召他進宮填寫新詞。

李白領命進宮,明白出彩的機會到了,頓時抖擻精神,竭盡才思,蘸墨揮毫,賦詩三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李白的《清平調詞》三首,字字濃豔而不流於俗媚,是一流的讚美佳人的作品。詩中,瑤池仙子、巫山神女、趙飛燕以及花王牡丹都成了楊美人的絕妙陪襯。

唐玄宗是識貨的人,看了詩稿拍案叫好,立刻吩咐樂師演奏起來。很快,歌聲伴着花香飛揚起來,詩美曲美花美人美,唐玄宗的心裏自然也是極美的。他對李白的恩寵至此又加深了幾分。

可惜的是,李白和唐玄宗的“蜜月期”極爲短暫,那是因爲他們之間有不可調和的根本矛盾。要知道,李白求官並非貪圖富貴名位,而是想建立奇功偉業,完成“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人生信念,而唐玄宗早已不是開元年間勵精圖治的聖明天子,他對李白雖然寵愛有加,也不過把他當成點綴昇平的文學侍從之臣,從始至終沒有給過李白機會來施展政治抱負。

有政治抱負的李白爲什麼要離開長安? 第2張

久而久之,李白對自己被擺在御用文人的位置越來越不滿,又因爲看到朝政的腐敗而備感壓抑;同時,朝中權貴卻對李白受寵起了嫉恨之心、排擠之念,接踵而至的讒毀讓唐玄宗逐漸疏遠了李白。

如果不借佳釀來澆愁,白髮三千早就替換了青絲滿頭。無奈之下,李白只有找到他的崇拜者賀知章,約集一幫朋友,整日裏縱酒狂歌來排遣胸中的憤懣之情。天寶三年(744年)初,賀知章退休還鄉去後,李白更加孤獨、苦悶。在這段日子裏,他寫下了題爲《月下獨酌》的詩歌四首。其中第一首最爲人所稱道: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月下花間一壺酒,本也可以是充滿閒情雅緻的賞心樂事,但李白此詩中卻滿滿的都是孤寂空虛。陪伴身邊的只有無情的月與影,茫茫世間,哪裏還找得到同飲共醉的知心人?從《清平調詞》到《月下獨酌》,兩組詩歌迥異的情感基調,恰恰反映了李白從心願得償到夢想幻滅的心路歷程。

有政治抱負的李白爲什麼要離開長安? 第3張

此後不久,鬱郁不得志的李白痛下決心,向皇帝遞交辭呈:“還是山林好,我想回去了!”(上疏懇求還山)。唐玄宗順水推舟,批示曰:“送你錢,請回吧!”(賜金放還)。就這樣,李白以一種還算體面的方式離開了長安,結束了他爲期不足兩年,卻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宮廷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