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道光的遺詔中,爲何不讓自己的牌位進太廟呢?

道光的遺詔中,爲何不讓自己的牌位進太廟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統治的疆域、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尤其是乾隆時代,號稱十全武功,達到了清朝統治的最高峯,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往下看。

但乾隆時期,清朝的各種危機已經很嚴重了的,只不過乾隆勉勵維持着,起碼面子上還過得去,但繼任的皇帝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被乾隆千挑萬選出來的皇帝嘉慶,在歷史上只留下了一句,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後,似乎再也沒有別的事蹟。

本來以爲這樣的皇帝已經很慘了,辛辛苦苦一輩子,結果就被人誤解爲一直在吃和珅留下來的財產,但是跟後面的皇帝比起來,他算是幸運的,因爲後面的幾位皇帝,雖然很出名,卻都是以壞事出名的,第一個以壞出名的就是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的壞跟歷史上其他皇帝都不一樣,歷史上留下壞名聲的皇帝,對他的評價大多是荒淫無恥荒廢朝政,寵幸奸臣迫害忠良之類的,這些在道光皇帝身上都沒有,道光帝的壞名聲完全是一個君王應負的責任,他在位期間,發生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被打暈了,割地賠款成了道光的奇恥大辱。

尤其是他是滿清入關以來,第一個丟失領土的皇帝,直到他的爺爺乾隆,都還在爲大清國開疆拓土,怎麼到了他這裏就開始喪權辱國了呢?

一生都生活簡樸,嚴格恪守祖訓的道光皇帝怎麼也想不通,自己做的這些事實在是對不起列祖列宗,於是他臨死前留了一道遺詔,這遺詔是留給咸豐皇帝的,對道光來說這一招算是盡了心了,但對於咸豐來說,卻是天大的難題。

道光的遺詔裏明確提出,自己死後牌位不進太廟,我死後,也不用郊配,這個郊配的意思就是皇帝在祭天的時候,同時連帶着自己的列祖列宗也一起祭祀了。

在古代不管是皇帝還是平民百姓,時候不能進入太廟或者宗祠這都是對一個人最大的懲罰,道光一方面是因爲,大清祖訓有言:凡失寸土者,死後不得入太廟。

另一方面也是心裏實在有愧疚,於是做了這麼一個決定,古代中國官場政治非常複雜,所謂潛規則就是這樣,有些事必須要表姿態,而你就必須明白這其中是個什麼意思。

比如說勸進稱帝,必須是三辭三讓,嘴上說着不要,身體卻一步步靠近龍椅,這就叫規矩,道光帝其實也是利用了這個潛規則,他可以自責說不進太廟,但是作爲子孫是絕對不可能讓他不進太廟的,要不然所有的一切都會亂掉。

明朝的時候,光是嘉慶帝怎麼稱呼老爹這件事,就鬧得滿朝風雨,多少人頭落地烏紗不保,更何況進太廟這種根本問題。

所以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太廟肯定要進,道光帝的姿態還要擺,就看咸豐怎麼處理這件事,所有人心裏都知道進太廟是毫無疑問的,只不過這遺詔又不能不遵守,於是咸豐也裝模作用的讓羣臣來討論這個問題。

把這個問題交給羣臣討論,目的很明確,就是遺詔肯定是要違反的,但事兒也不是咸豐一個人做

道光的遺詔中,爲何不讓自己的牌位進太廟呢?

的,是大家一起公義的結果。

不說所料,羣臣公議的結果果然是,道光皇帝如何如何好,違法遺詔那是合情合理的,但偏偏這個時候,曾國藩上了一份不同的奏摺,本來他完全可以跟着大流走,但內心的擔當,讓他覺得有必要好好說到說到這個事。

曾國藩的奏章裏說,道光皇帝的遺囑應該部分遵行,不能完全置之不理,先帝這麼正式地留下這道遺囑,一定有他特殊的考慮,必須予以尊重。

道光的遺詔中,爲何不讓自己的牌位進太廟呢? 第2張

當時不進太廟肯定不行,任何皇帝死後都一定要進太廟,但是不需要郊配這件事可以執行道光皇帝的遺詔,因爲天壇的建築規模是固定的,現在,死去皇帝越來越多,每死一個,就要新修一個祭臺,時間長了地方肯定不夠用。

先帝決定不用郊配這是長遠考慮,而且本朝以孝治天下,遺命尤其要執行,所以綜合來說,道光皇帝的遺囑可以部分執行部分不執行。

曾國藩這一番言論,在當時可是很危險的,因爲所有人都覺得這不是就是走個形式,道光帝也不過就是表示一下自己的沉痛心情,何必較真呢,但曾國藩這個時候,倔強的性格就已經表現出來,絕不隨大流,內心的想法一定要表達出來。

咸豐皇帝看了曾國藩的奏摺後大加讚賞,認爲曾國藩說得很對,完全對遺詔置之不理也是不合適的,部分執行的話比較合理,既表達了道光皇帝的心意,也讓作爲兒子的咸豐部分執行了父親的遺願,兩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