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諸葛亮的《隆中對》出了什麼意外?爲何沒有完成計劃?

諸葛亮的《隆中對》出了什麼意外?爲何沒有完成計劃?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隆中對》震古爍今,劉備最後的失敗,源自於對它執行的半途而廢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每一個政治集團都有自己的戰略綱領,奮鬥目標。在三國時期,袁紹集團有沮授的統一四州論,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論,孫權有魯肅的《榻上問對》,而劉備則有諸葛亮的《隆中對》。這些綱領都爲自己的集團指引了奮鬥方向,爲自己集團造成了良好的影響。

諸葛亮的《隆中對》出了什麼意外?爲何沒有完成計劃?

袁紹接受沮授的建議,佔據冀州,平定河北,成爲擁有幽、冀、青、並四州的軍事集團。曹操迎取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有了大義的名分,征討四方。孫權聽取魯肅的建議,先奪取荊州,然後全據長江,獨霸江南,建成了東吳的帝業。可是,唯獨到了劉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出了意外,沒有完成計劃。這是因爲什麼呢?

一、震古爍今的《隆中對》。

《隆中對》是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來的。當時,劉備在北方無法立足,只得南下投靠同是漢室宗親的劉表。在當時,劉備兵不滿千,將不過關張趙雲,被旁人譏諷爲“孤窮劉備”。劉表對劉備也是心懷疑忌,不過爲了利用劉備來抵抗北方的曹操,將北部邊陲的小縣新野交與劉備安身。

劉備在得到喘息之機後,便利用這難得的機會,整頓軍隊,壯大自己的實力。他深深知道自己的手下缺乏政治方面的人才,於是四處尋訪賢人。在得知諸葛亮的信息後,劉備三顧茅廬,才見到諸葛亮。諸葛亮爲劉備的誠意所感動,於是在一見面就爲劉備規劃了戰略發展方案《隆中對》。我們先看一看諸葛亮爲劉備制訂的《隆中對》的原文: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爲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 、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我們看《隆中對》的原文,可以看到這短短的三百多字中,包含着諸葛亮對天下形勢的真知灼見。諸葛亮先是分析了天下的形勢,指出了天下三分的趨勢,那就是曹操、孫權和劉備三足鼎立。在這裏,諸葛亮提出了聯吳抗曹的策略。

而在劉備集團的發展戰略上,諸葛亮又提出了分兩步走的戰略。第一步是先跨有荊益,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內修政理,外結好孫權,等待時機。第二步則是當時機成熟的時候,抓住天下有變的機會,兵分兩路北伐,一路是鎮守荊州的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宛洛進軍。另一路則是劉備親自率領,向秦川進軍。這樣如果成功的話,復興漢室的目標就可以達到了。

諸葛亮的《隆中對》出了什麼意外?爲何沒有完成計劃? 第2張

我們看這個戰略計劃,有着它的合理一面,是可行的。劉備如果按照它去行動,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劉備最終失敗了,這和執行《隆中對》這個方案出了偏差有着直接的關係。

二、《隆中對》本身的執行難度太大。

我們如果將《隆中對》和其他政治集團的戰略方案進行比較,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隆中對》的執行難度,是這些戰略方案中最高的。袁紹的方案是隻需要統一河北四州,南下而爭奪天下。東吳的戰略方案則是全據長江,割據江南,建帝王之號而爭天下。全部都是一步到位,只管朝着一個目標進行就行了。

而只有劉備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分爲兩步走的。先奪取荊州和益州,然後再尋找機會進行北伐。這樣的方案,變數太大,如果在某個方面出了差錯,就滿盤皆輸。可劉備和諸葛亮爲什麼要制訂出這樣一個方案出來呢?

其實一句話就說透了,那就是劉備手中沒有本錢。劉備和袁紹和孫權不同,袁紹當時已經有了冀州爲根據地,有着“四世三公”的名聲,可以依靠自己的實力對河北的勢力各個擊破。而孫權則是接收了父兄留下的羣臣、軍隊和地盤,可以依靠江東,發揮自己水軍的優勢,獨霸長江。而劉備呢,在和諸葛亮見面的時候,可謂一無所有。

在這種情況下,他和諸葛亮只得先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然後再說發展的問題。這樣,《隆中對》才制訂了兩步走的戰略。先跨有荊益,建立穩固的根據地,然後再爭奪天下。在此之前,劉備只能採取各種手段,利用其他的勢力幫助,來完成自己的戰略。

這個勢力就是東吳的孫權。實際上,劉備的初期發展,完全的靠政治手腕得來的。在赤壁之戰中,劉備利用東吳的軍隊打敗了曹軍。在戰後,劉備又借周瑜的軍隊奪取了荊州江南的四郡。而在奪取西川的時候,劉備是欺騙劉璋進入西川的,而他的手下有相當一部分兵力也是奪取劉璋的。可以說,劉備的發家史,就是一個“空手套白狼”的典型成功案例。

但是,由於《隆中對》的執行難度太高,雖然由於劉備的表現出色,完成了他的大部分目標。可還是在漫長的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劉備意想不到的情況,造成了《隆中對》的失敗。

三、劉備在執行《隆中對》中戰略意圖的改變。

劉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按照《隆中對》進行執行的。這是因爲,在執行《隆中對》的時候,當時的外界環境都發生了改變。本來劉備想要近水樓臺先得月,奪取劉表的荊州。可是,誰知道還有曹操和孫權都在盯着荊州。孫權發兵攻打江夏,殺了黃祖。而曹操則直接南下,迫降了劉琮。一下子劉備的如意算盤破了產,只有敗當陽,走夏口,聯合孫權,共抗曹操。

在赤壁之戰勝利後,劉備又再次按照《隆中對》方案進行着奮鬥。他佔領了荊州的江南四郡,又找孫權借來了南郡,暫時實現了《隆中對》裏第一步的部分目標。可是,這種實現是不穩固的。諸葛亮評價說:“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

在這個時候,龐統向劉備提出了自己的方案,那就是奪取西川。但是,龐統提出的奪取西川的方案,和《隆中對》中奪取西川的方案有着本質的不同。《隆中對》的方案是跨有荊益,是把荊州和益州都作爲根據地。而龐統的方案則是把根據地設在益州,對荊州採取視情況放棄的態度。在《九州春秋》中記載,龐統對劉備說:

“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

這樣,劉備採納了龐統的建議,進軍西川。在這個時候劉備對《隆中對》的執行中,雖然表面上依然是在按照既定的方案執行,實際上的態度已經有了變化。這和劉備自身的格局也有着直接的關係。曹操和荊州的舊官員裴潛在談論劉備的時候,裴潛評價劉備說:“使居中國,能亂人,不能爲治;若乘邊守險,足爲一方之主。”曹操認爲裴潛的評價是準確的。

諸葛亮的《隆中對》出了什麼意外?爲何沒有完成計劃? 第3張

劉備顛沛流離大半生,急於尋找一塊穩固的地盤做根據地。就這樣,龐統的建議迎合了劉備的心願,使他將政權的重心轉移到益州來。益州四面山險環繞,中間的成都平原足以立國。劉備在奪取西川的過程中,將荊州的軍政人員、軍隊主力都抽調入川,開始了把益州作爲大本營的過程。

在劉備奪取西川后,孫權就要求歸還荊州,雙方在湘水發生衝突。在這個時候,曹操出兵漢中,劉備便割讓湘水以東的荊州給孫權,率領主力回益州。從這裏就可以看出,益州在劉備心目中的重要性要遠大於荊州。接下來劉備又奪取了漢中,隨後就迫不及待的進位漢中王,了卻了自己的一樁心願。

我們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劉備在執行《隆中對》的過程中,已經將《隆中對》的戰略意圖偷換了概念。他不僅僅把益州作爲北伐秦川的基地,也是作爲了自己立國的根本。這是劉備的格局所決定的,無可厚非。

四、對《隆中對》戰略方案第二步戰略計劃的質疑。

現在對《隆中對》的質疑中,有很多爭議都是針對《隆中對》的第二步計劃的兩路北伐來說的。對此抱有批判態度的人認爲,將蜀漢的本來就不足的主力分兵兩路。一路出秦川,一路向宛洛,雙方相隔千里,這是分散兵力,而且相互之間也得不到比較直接的配合。在單獨面臨強大的曹軍尚且難以取勝,更何況還有一個態度不明的東吳在旁邊虎視眈眈呢?

其實,我們如果站在那個時代來看,這兩路北伐也不是諸葛亮憑空想象出來的,它們都是有着範本的。從益州北伐秦川的是劉邦,而從荊州北伐宛洛的是包括劉秀在內的綠林軍。諸葛亮以這兩路北伐的範例來作爲戰略方案範本,在精神層次的意義要遠大於現實意義。而且這是《隆中對》的第二步計劃,並不是那個時候的當務之急。所以說,這個步驟是實施也要視實施時的具體情況來決定。

可供劉備的選擇其實有很多。他至少可以有三種方案,一個方案是集中兵力攻打秦川,或者還有一個方案是集中兵力攻打宛洛,第三個方案是可以兵分兩路,一路和東吳配合向宛洛,另一路向秦川。這幾種方案,都可以保證劉備取得北伐的成功。

但是,在這三種方案中,集中兵力在荊州發動進攻的難度很大。既要面對曹操的壓力,還要防備東吳的動作。所以隨着劉備戰略意圖的轉變,他的重心開始向益州傾斜。有很多跡象可以看出,劉備集中兵力從益州發動主攻的可能性比較大。

劉備在入川和漢中之戰中,將荊州的精兵強將大部分都調入益州。在奪下漢中後,劉備分別把張飛、馬超佈置在北方,準備北伐。劉備徵發大批的民夫,從成都到白水關修建館所驛站四百多處。這些都表露出劉備下一步的戰略意圖。這樣,就引起了一個對蜀漢至關重要的人物的不滿。

諸葛亮的《隆中對》出了什麼意外?爲何沒有完成計劃? 第4張

五、關羽出兵襄樊,對《隆中對》戰略計劃的第二步戰略計劃造成了破壞。

這個人就是關羽。關羽是劉備手下軍事能力最強的將領,其他的勢力評價他說,“蜀小國,名將唯羽”。由於關羽的軍事能力超羣,對劉備也是忠心耿耿,所以劉備經常將獨當一面的任務交給關羽去做。在《隆中對》中,那個以荊州之衆以向宛洛的上將,其實指的就是關羽。也由於如此,鎮守荊州的任務責無旁貸的落在了關羽的身上。

可是,關羽這個雖然軍事能力出衆,可是他的性格也有着嚴重的缺點。他是一個優點和缺點都十分突出的人物。關羽的缺點就是剛而自矜,善撫士卒而驕於士大夫。由於關羽的自傲,使得他得罪了一大批同僚。關羽依仗着劉備的信任,也根本不在乎別人的不滿。

在對外政策上,關羽也根本不理睬結好孫權的政策。他看不起東吳君臣,一說起來就是江東鼠輩。在孫權來爲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提親的時候,關羽不但不答應,還對東吳的使者肆意辱罵,說什麼“吾虎女安肯嫁犬子”。由於關羽的肆意妄爲,大大破壞了孫劉聯盟的基礎。

在魯肅活着的時候,由於他的極力努力,才勉強維持了孫劉聯盟。等到魯肅一死,東吳換上了本來就對關羽不滿的呂蒙,形勢驟然就發生了改變。呂蒙迎合了孫權武力奪回荊州的心理,制訂了襲取荊州的方案。在這個時候,荊州已經岌岌可危了,而自傲的關羽還毫無所知。

關羽因爲《隆中對》裏的戰略任務,爲了建立不世之功,心甘情願的鎮守着荊州。在劉備離開荊州的這一段時間裏,關羽在荊州北抗曹操,東拒孫權,爲劉備解除了後顧之憂。所以,在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封賞諸將的時候,封關羽爲衆將之首,前將軍,假節鉞。關羽也因此成爲劉備政權中唯一一個擁有假節鉞特權,獨斷專行、先斬後奏的人。以關羽的能力和他的忠心和功勞,是當之無愧的。

諸葛亮的《隆中對》出了什麼意外?爲何沒有完成計劃? 第5張

可是,讓劉備沒有想到的是,關羽在得到獨斷專行的特權後,發動了襄樊之戰。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原因無非是在這一次封賞中,他看到過去的夥伴都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自己只是坐鎮荊州,顯得碌碌無爲。於是,關羽便抓住當時的戰機,想要打一場勝仗來證明自己。

關羽的軍事眼光是敏銳的,他選擇的行動時機十分恰當。在當時,東吳準備向合肥再次發動攻擊,合肥方面的曹軍不敢亂動。而曹操因爲身體有病,他率領的曹軍的主力一直陷在關中撤不出來。這樣,襄樊方面的曹仁就陷入孤立狀態。

而曹操本人又多疑,他手中的軍權除了自己以外,只交給夏侯惇、夏侯淵和曹仁幾個人。在當時,夏侯惇負責淮南,夏侯淵已死,曹仁在樊城被關羽圍攻。這使得曹操不敢把大軍交給旁人,只得將援軍分批的投入襄樊戰場,造成了關羽各個擊破的局面。

由於關羽抓住了有利的戰機,再加上他卓越的軍事才能,使得他取得了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戰果。可是,在輝煌的戰果下,也埋下了關羽失敗的隱患。

六、江陵之戰,爲《隆中對》敲響了喪鐘。

關羽的討伐襄樊之戰,並不是《隆中對》第二步戰略計劃的施行,而只是關羽的一次突襲行動。因爲在《隆中對》裏說的明明白白,第二步計劃的前提主要有三個,一是內修政理,二是外結好孫權,第三個是天下有變。我們看看,關羽這次出兵襄樊,完全就沒有北伐的前提。

劉備在奪取漢中後,剛剛進位漢中王,對內部還沒有整合完畢。在益州,劉備又大興土木,來進行基礎建設,這些都可以看做內修政理的行動。可是,這些行動是不會立刻就見效的,所以說,第一個前提沒能實現。

第二個前提是外結好孫權,這個條件就不用說了。劉備和孫權因爲荊州發生了湘水之爭,雙方几乎要兵戎相見。雖然雙方以湘水劃界平息了矛盾,可是關係一直很冷淡。再加上鎮守荊州的關羽對東吳君臣的極度蔑視,這更加劇了雙方的矛盾。孫權和呂蒙已經定下了武力奪回荊州的戰略,這結好孫權的條件就更不可能了。

第三個前提是天下有變。這個條件主要還是指曹操集團方面發生大的變故和矛盾。可是,在當時,曹操集團內部還是比較穩定的。曹操頂住各方面的誘惑,堅決不稱帝,這使得北方的政局還是比較穩定的。因此,這個前提也沒有滿足。

所有的北伐的前提都沒有滿足,關羽討伐襄樊就不能作爲北伐的行動。如果關羽只是採取對襄樊進行一次襲擾行動,那麼水淹七軍後就應該見好就收了。可是,關羽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一心想拿下樊城,擴張戰果,結果使自己陷入了困境。

如果關羽死守荊州,曹魏和東吳都是對他無可奈何的。可是,由於他的擅自行動,給了東吳以可乘之機。東吳利用關羽主力北出,後方空虛的機會,襲取了荊州。在隨後的戰鬥中,關羽大軍離散,自己也被東吳所擒殺。

就此,以關羽的敗亡,荊州的失守,標誌着劉備諸葛亮的《隆中對》的破產。因爲關羽的錯誤,使得劉備的事業遭到了破壞,後來蜀漢給關羽“壯繆侯”的原因也出自於此。

結語:

劉備和諸葛亮制訂的《隆中對》是一個出色的戰略計劃,這個計劃對形勢的分析,戰略的步驟都提出了可行性的方案。但是,這個計劃由於劉備的實力太弱小,實現的難度太大。不過,在劉備和諸葛亮以及蜀漢的羣臣共同努力下,這個計劃還是比較順利的實施了。

劉備以高超的政治手腕、軍事能力,歷盡艱辛,終於實現了《隆中對》的第一部分的計劃。但是,在第一步和第二步計劃的銜接處,蜀漢政權卻出現了巨大的失誤。這個失誤是關羽的獨斷專行造成的。

關羽沒有按照《隆中對》的方案的規定,和蜀漢政權統一行動,等待時機北伐。而是擅自採取了對襄樊的軍事行動。雖然在戰術上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可是卻給東吳以可乘之機。最終,關羽丟失了荊州,也丟失了荊州的蜀漢軍隊主力和自己的性命,使得《隆中對》的戰略遭到了慘痛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