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得民心者得天下,爲何會有這種說法?

得民心者得天下,爲何會有這種說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對此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中國古代,皇帝們大概都熟知一句俗語:“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這是一句根據古人言論及歷史教訓總結出來的警示格言。

得民心者得天下,爲何會有這種說法?

雖然很多王朝的建立未必跟得到民心有關,但大多數王朝要想延續下去,就一定不會忽視民心。

歷代王朝的皇帝們對此都十分重視。

當然,有的皇帝是真的重視民心。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經常以:“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樣的格言來警示自己,在位時也常做有利於人心歸附的善政。

有的皇帝也重視民心,但更加擔心有人跟自己爭奪民心,並以此覬覦皇位。

比如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和開國丞相蕭何這對君臣。

劉邦在當上皇帝后,評定功臣功勞時,把蕭何排在第一,給予其高官顯爵。

但劉邦其實對蕭何相當不放心,因爲蕭何在百官以及百姓中的聲望不比劉邦差。

簡單說,就是蕭何“深得民心”,劉邦很擔心蕭何有一天會憑此造反奪位。

因此,劉邦一直在找機會整治蕭何,或許還有殺掉蕭何的心思。

而實際上並不想造反的蕭何是怎麼躲過這一劫的?

他在別人的提醒下,想辦法自污,讓民心遠離自己,《史記·蕭相國世家》中記載:

客有說相國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爲相國,功第一,可復加哉?然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常復孳孳得民和。上所爲數問君者,畏君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污?上心乃安。”於是相國從其計,上乃大說。

得民心者得天下,爲何會有這種說法? 第2張

後來蕭何還是差一點被治罪,他有一次跟劉邦請示,說長安地少,很多老百姓沒地耕種,希望劉邦開放皇家園林中的荒地給老百姓耕種。

這是蕭何爲民着想的老毛病又犯了,但這個請示直接擊中了劉邦骨子裏的忌諱,蕭何難道又要跟劉邦爭奪民心了?

於是,劉邦大怒,把蕭何關進監獄,“今相國多受賈豎金而爲民請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

雖然劉邦後來在旁人的勸說下,認爲蕭何無罪,將其釋放,但心中到底是忌憚蕭何的。

這也導致蕭何晚年,不再敢輕易談論朝政。

劉邦和蕭何之間發生的故事,是典型的君王擔心臣子“深得民心”,而故意找藉口懲治的事例。

不過,即使有劉邦跟蕭何的例子,西漢終於還是倒在民心向背上。

西漢末年,王莽就是憑藉權力推出各種舉措,大肆籠絡人心,搞出了一出“禪讓”謀國的把戲。

根據史書中的記載,王莽篡漢時,那真是民心所向,無可阻擋。

以王莽爲例,倒溯至西漢開國時,站在皇權的立場上來說,不得不說劉邦忌憚蕭何還是很有道理的。

從歷史記載來看,劉邦忌憚蕭何,或許是出於皇權的本能,畢竟,他是歷史上著名的沒什麼文化的皇帝,未必知道歷史上曾發生的故事。

而王莽篡漢,是有着實實在在的先例的,以王莽的才學,想必是通讀史書,或許就是學習了歷史上出現過的先例。

這個先例就是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田氏代齊”事件。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次年,周武王大封諸侯,把輔佐自己建立周朝的最大功臣姜子牙分封在齊國。

齊國傳至齊桓公時,有個叫田完的人來到齊國,成爲齊國的臣子。

田完不是普通百姓,他本姓陳,是當時的陳國的國君之子,因權斗的原因到齊國避難,並在齊國定居。

也就是說,田完實際上是貴族出身,這就使得田完及其後人天生具有一定的權力野心。

田完在齊國建立的田氏家族,先是一步步在齊國站穩腳跟,然後在齊國的權力上層擁有影響力,最後通過收買齊國人心,前後用了兩百多年時間,把享國600多年的齊國給篡奪了。

戰國中後期,七雄爭霸時,齊國還是那個齊國,但國君的姓卻從“姜”變成了“田”。

“田氏代齊”不是憑藉武力,沒有搞宮廷政變之類的把戲,就是憑藉長時間在民心上下功夫,“有德於民,民愛之”,最終“(齊)公棄其民,而歸於田氏”。

根據史書中的記載,田氏家族最常做的事是用大斗計量借米給百姓,然後百姓歸還時可以用小鬥計量歸還,於是“齊之民歸之如流水”。

田氏就是用無數類似這樣的方法,用財力換取民心,等到民心盡歸時,一切就都水到渠成。

“田氏代齊”事件,大概是歷史上不依靠武力,完全憑藉爭奪民心來謀奪江山的鼻祖事件。

得民心者得天下,爲何會有這種說法? 第3張

這起事件給後世所有王朝的君王相當的警示,讓君王們對類似事情無比警惕,各個王朝的權貴們,貪污受賄、搶奪民財,都未必有事,但收買人心一定會被嚴懲。

就像前面說的劉邦跟蕭何的故事,蕭何斂財,搶奪百姓土地,劉邦非常高興,但蕭何爲百姓說話,劉邦馬上就激烈應對。

不獨是劉邦,歷代王朝的君王都是如此,遍讀史書,類似事例比比皆是。

封建王朝的皇帝們未必真在意民心,但臣子一定不能在意民心,這是各個封建王朝最大的忌諱。

巧合的是,依靠獲取民心篡漢的王莽,根據考證,就是“田氏代齊”的田氏後裔,齊國滅亡後,齊王的後裔有一支就是改姓王,王莽就出自這個家族。

所以說,王莽篡漢不僅僅是學習歷史先例,他家天生就有這種基因。

先秦時期發生的“田氏代齊”,是以民心篡奪江山的鼻祖事件,給予歷代君王警示,當王莽篡漢事件發生後,這種警示就更加受到重視了。

王莽篡漢之後,各代王朝的更迭,就很少出現僅依靠民心的不流血改朝換代了,絕大多數非依靠武力不可。

所謂“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大概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