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冀南皮影的特色是什麼?詳解冀南皮影的發展史

冀南皮影的特色是什麼?詳解冀南皮影的發展史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想知道傳統藝術冀南皮影的特色是什麼嗎?冀南皮影戲劇目豐富,演唱沒有文本,完全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對白口語化,通俗易懂,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演出時以板胡、二胡、悶笛等樂器伴奏。

歷史淵源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中國民間的一門古老傳統藝術,這種拙樸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冀南皮影戲是河北地區的戲曲藝術之一。源遠流長,據傳是北京宮廷皮影流落冀南而形成,主要分佈於河北南部,並影響到冀中、冀北等地區,特別是以邯鄲市肥鄉縣爲中心的廣大地區。肥鄉縣是冀南皮影的發祥地,肥鄉當地將皮影稱爲“牛皮影”、“皮子戲”、“戳皮戲”、“一隻眼戲”。肥鄉皮影造型以中國傳統戲劇爲依託,以民間剪紙的樣式出現,是典型的冀南皮影代表。

皮影戲曾是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冀南地區非常流行的傳統民間藝術,傳入的時間較早,據1975年的相關資料顯示,皮影戲可能在宋朝時就開始已傳入。

冀南皮影戲是宋代皮影戲重要的嫡脈,它與河北皮影有着重要聯繫。

基本特徵

冀南皮影的特色是什麼?詳解冀南皮影的發展史

一、冀南皮影戲造型古樸、雕繪結合,造型體制簡練,體現着皮影戲的早期風貌。

二、冀南皮影戲劇目豐富,演唱沒有文本,完全是口傳心授,對白幽默風趣,非常口語化,表演起來通俗易懂,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三、冀南皮影戲班社與傳承依然保持傳統的習俗,基本體現原生態皮影戲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

冀南皮影戲演員一般有七、八個人,操縱皮影的主要是靠一個人,這個人被稱爲“掫籤”的。在演出時他要同時執兩個以上的影人對打,又要隨着唱白和伴奏表演各種細微的動作。操縱影人時的活動量很大,嚴冬露天演出時,經常只穿單衣。其他演員各執其事,又相互配合,每場演出,他們都會顯示出全能的本領,連敲帶打,既拉又唱。

冀南皮影戲的影人造型粗獷古樸,採用牛皮刻制,其雕縷並不精細,許多地方不用刀刻,而直接用彩繪,這種雕、繪相法的風貌是冀南皮影的特色之一,從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宋代中原皮影“繪革”的遺風。影人的高度約在一尺左右,造型分爲生(老生、小生)、旦、淨(即花臉)、醜等行當。

中文人造型大多隻有一隻胳膊,武將則有兩隻胳膊。騎馬的影人,上半身是活動的,下半身則是與馬刻繪在一起的一個整體。民間藝人對影人的造型、色彩和雕刻的處理,除在人物需要的特點基礎上進行概括誇張外,又受到民間剪紙和戲劇臉譜的影響,同時也逐漸形成了既有程式化、又各具角色特徵的造型體制。

冀南皮影的特色是什麼?詳解冀南皮影的發展史 第2張

皮影造型古樸、體制簡練、雕繪結合。其劇目豐富,演唱沒有文本,完全是口傳心授,對白口語化,通俗易懂,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冀南皮影戲的道具主要有皮影造型、表演幕窗、伴奏樂器。樂隊配有板胡、二胡、悶笛、三絃、嗩吶、笙等樂器,又配上了電子琴。武場配有板鼓、戰鼓、大鼓、大鑼、小鑼、大鑔、小鑔、馬號、梆子等。冀南皮影戲班社依然保持着傳統的習俗,基本上體現了原生態皮影戲的表演形式。

藝術價值

冀南皮影較多地保持着中國皮影戲的早期面貌,它相比陝西皮影、唐山皮影,在造型、劇本、唱腔、演出形式等方面有着非常強烈的差異,更具有較高學術價值和文化內涵。

對於冀南皮影藝術的保護和研究是對中國皮影藝術歷史、流傳和現狀的深入挖掘、整理和全面認識。對於宏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中國當代民間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將有着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