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究竟是什麼原因令手握大權的司徒王允淪爲一個“出局者”?

究竟是什麼原因令手握大權的司徒王允淪爲一個“出局者”?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 司徒王允降呂布,誅董卓,手握大權,爲什麼不到兩個月就被殺了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初平三年,董卓餘黨李傕等人率領西涼軍強勢攻下長安,司徒王允則兵敗被俘,司徒王允被俘獲後,李傕曾一度想要將他殺死以絕後患,但是考慮到王允的黨羽宋翼、王宏二人擁兵自重,佔據三輔地區,李傕便暫且留司徒王允“一條活命”。

等到李傕將宋翼、王宏騙到長安,解除兵權,後顧無憂之後,李傕便痛下殺手,將司徒王允以及宋翼、王宏這二人一併處死,就這樣,這位曾經降呂布,誅董卓,掌控東漢朝政大權不到兩個月的司徒王允就這樣以身死人手的結局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後漢書》:初,允以同郡宋翼爲左馮翊,王宏爲右扶風。是時三輔民庶熾盛,兵谷富實,李傕等欲即殺允,懼二郡爲患,乃先徵翼、宏。宏遣使謂翼曰:“郭汜、李傕以我二人在外,故未危王公。今日就徵,明日俱族。計將安出?”翼曰:“雖禍福難量,然王命所不得避也。”宏曰:“義兵鼎沸,在於董卓,況其黨與乎!若舉兵共討君側惡人,山東必應之,此轉福爲福之計也。”翼不從。宏不能獨立,遂俱就徵,下廷尉。傕乃收允及翼、宏,並殺之。允時年五十六。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竟令手握大權的司徒王允僅僅不到兩個月就身死人手,淪爲一個“出局者”呢?

筆者認爲司徒王允僅僅不到兩個月就身死人手,淪爲一個“出局者”,主要是因爲他犯了“三宗罪”。

究竟是什麼原因令手握大權的司徒王允淪爲一個“出局者”?

第一宗,利令智昏,居功自傲,成爲一個自負的權臣。

司徒王允用計謀降服了董卓麾下的第一虎將呂布,隨後又藉助呂布之手除掉了禍國殃民的董卓。

董卓死後,司徒王允不僅成爲了誅殺奸賊的大功臣,還成爲了東漢朝堂大權在握的權臣,當時,滿朝文武都希望司徒王允能夠還政於東漢天子,然後作爲輔臣,全力輔政,使得內憂外患的東漢朝廷能夠擺脫危機,重新步入正軌。

但是,司徒王允卻辜負了滿朝文武的期許,從一個誅殺國賊功臣,成爲了一個利令智昏,居功自傲的權臣。

司徒王允掌權之後,在朝堂之上大搞“一言堂”,不在像昔日那樣和同僚們推心置腹,共商國事。

《後漢書》:允性剛棱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復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羣下不甚附之。

同時,司徒王允對於違揹他意志和決定的官員是堅決予以清除,文學家蔡邕曾是董卓的下屬,董卓死後,蔡邕曾在朝廷之上爲此感到傷心和失落,王允見次情景,當即對蔡邕進行了訓斥,並且將其打入死牢。

當時許多與蔡邕關係要好的官員都爲其說情,但司徒王允根本不聽,最終將蔡邕處死,蔡邕一死,朝中的文武百官徹底看清了王允的嘴臉,與其離心離德,漸行漸遠,使得王允成爲了一個失去人心的權臣。

第二宗,度量小,沒有容人之心。

董卓死後,如何妥善安排董卓麾下的西涼軍成爲王允心中的頭等大事,王允便將自己手下的幕僚召集到一起進行商議,當時有一位幕僚勸解王允對西涼軍採取安撫的措施,但是王允卻顯得度量極小,企圖削奪涼州軍將領手上的兵權,然後將涼州兵就地解散。

不久之後,王允想要解散涼州軍的消息傳到了涼州地區,以李傕爲首的西涼軍將領對於王允這樣的安排方式極爲不滿,因而便派人在涼州地區到處散佈謠言,說司徒王允想要殺掉西涼的軍民。

西涼的軍民一聽,各個摩拳擦掌,向以李傕爲首的西涼軍將領請戰,表示要殺入京師長安,殺死始作俑者司徒王允。

究竟是什麼原因令手握大權的司徒王允淪爲一個“出局者”? 第2張

以李傕爲首的西涼軍將領見時機已經成熟,便集結了西涼軍人馬,趁着夜色,浩浩蕩蕩地突襲奔襲京師長安。

《後漢書》:時,百姓訛言,當悉誅涼州人,遂轉相恐動。其在關中者,皆擁兵自守。更相謂曰:“丁彥思、蔡伯喈但以董公親厚,並尚從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當復爲魚肉矣。”卓部曲將李C765、郭汜等先將兵在關東,因不自安,遂合謀爲亂,攻圍長安。

而王允並不知大禍臨頭,還在長安城內憧憬着自己大展宏圖的未來,等到李傕率領西涼軍攻破長安,來到自己的面前時,王允這才意識到自己是那麼的不堪一擊。

而造成這樣的局面,很大一個原因和因素,就是王允沒有度量,沒有容人之心,沒有采取安撫的措施,來讓西涼軍爲己所用。

第三宗,不懂“急流勇退”,依然貪圖權勢和地位,成爲權勢的“殉葬者”。

李傕率領西涼大軍攻破長安外城時,呂布曾讓司徒王允與他一起離開,但是王允卻選擇了嚴詞拒絕,王允表示自己自己將會與長安城共存亡,要用自己的死來報效朝廷。

究竟是什麼原因令手握大權的司徒王允淪爲一個“出局者”? 第3張

但是等到李傕率領西涼大軍來到自己的面前時,司徒王允卻並沒有按照他給呂布說的那樣,選擇“以死明志”,反而是領着年少的漢獻帝來到宣平城樓對李傕和西涼大軍進行喊話,妄圖用漢獻帝的權威來迫使李傕等人退兵。

《後漢書》:卓部曲李傕、郭汜等先將兵在關東,因不自安,遂合謀爲亂,攻圍長安。城陷,呂布奔走。布駐馬青瑣門外,招允曰:“公可以去乎?”允曰:“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願也。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忍也。怒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爲念。”

但是李傕這些人根本不買賬,也沒給司徒王允任何機會,命令西涼軍士將年少的漢獻帝和司徒王允分開,然後將司徒王允打入死牢。

這個時候,司徒王允才知道自己滿盤皆輸,已經淪爲一個“出局者”,爲此懊悔至極,十分痛苦。

而李傕也僅僅只是將司徒王允關了幾天,將他的心腹宋翼和王宏騙到長安後,解除兵權後,進這兩人和已經成爲階下囚的司徒王允一併就此處死,以絕後患。

如果說司徒王允當時不貪圖權勢和地位,選擇和呂布出走長安,就算日後不能夠東山再起,也能夠得以善終,但是司徒王允寧願成爲權勢的“殉葬者”,也不願“急流勇退”,交出手中的權勢,爲自己博取一個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