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清朝時期,側福晉和庶福晉有哪些區別?

清朝時期,側福晉和庶福晉有哪些區別?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福晉這個稱呼是清朝獨有對貴婦人的稱呼,那麼其中側福晉和庶福晉有哪些區別?哪個權利更大些?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清朝是由滿人建立的政權,福晉一詞就是源於滿語的稱呼,在清朝只有親王、郡王、親王世子的老婆才能被稱之爲福晉,其餘爵位的老婆只能被稱之爲夫人,所以其實福晉這個稱呼大致相當於漢語中的王妃稱呼。

在清初時期其實福晉這個稱呼是專門用來指皇帝的老婆,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十六位夫人皆稱福晉,只不過正妻被稱爲大福晉而已。

但是到了清太宗皇太極時期,皇太極效仿明朝的後宮制度,才把妻妾有了后妃之分,皇太極當初設立了五宮,不過皇太極的崇德五宮大妃雖有妃號,但是仍稱福晉,時人稱之爲五大福晉,著名的孝莊文皇后,當時就是永福宮莊妃,位列五大福晉之一。

到了清聖祖康熙皇帝時期,清朝已經基本承襲了明朝的各種制度,才徹底制定了後宮妃嬪稱號,福晉也不再被用來稱呼後宮妃嬪了,這時候福晉的稱呼反而成了清朝皇室貴族夫人所專享的稱呼了。

福晉這個稱呼其實還是流傳下來的錯誤稱呼,現代著名的書法家、前清皇室成員愛新覺羅·啓功先生曾經就指出來過,按照啓功先生的說法,福晉中的“福”字實際上讀音是通“夫”字,但是現代清宮劇已經按字面讀音讀了,所以讀音也成了二聲讀音。

清朝時期,側福晉和庶福晉有哪些區別?

最初在滿人的習俗中沒有嫡庶之分,所有的夫人皆稱福晉,但是隨着清朝統治者逐漸都被漢化,漢人的嫡庶觀念也被滿人所吸收。於是到了福晉這也就出現了嫡福晉、側福晉、庶福晉的區分。

都知道中國古代傳統的漢人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說古代的男人只能有一個妻子,但是不限制納妾數量,只要這個男人足夠有錢有能力,那麼納多少小妾都沒人管,可是小妾在家庭中的名分地位待遇卻有着嚴格規矩。

按照漢人傳統的規矩,一家之中只能有一個嫡妻,那麼嫡妻相對應的就是嫡福晉,嫡妻的婚姻關係是受到古代律法保護的,而且王公貴族的嫡妻是要被冊封封號的,是有稱號有朝服的,同樣清朝皇室貴族的嫡福晉也是有封號有朝服的。

一家之中除了嫡妻還要有側室,古代的側室屬於是貴妾,在家庭中的身份地位僅次於嫡妻,按照古代的律法娶貴妾時,要在官府進行備案登記,貴妾的身份也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側室生不生兒子,死後都要被葬進祖墳,名字也要被寫進宗譜,享受家族後人香火祭祀,當嫡妻去世後,側室可以享受優先扶正的待遇。而側室相對應的就是側福晉,也就是說側福晉相當於貴妾。

在清朝皇室貴族尤其是皇子想娶側福晉,是必須經過皇帝許可,通常皇子娶側福晉都是皇帝賜婚,而皇室貴族娶側福晉則需要經過宗人府許可。在嫡福晉去世後,側福晉是有機會被優先晉升爲嫡福晉,而側福晉根據丈夫的爵位高低是有着明確的人數要求的。

在康熙和雍正時期規定,親王只能有兩名側福晉,郡王和親王世子則只能有一名側福晉,在乾隆時期之後這個數量就改了,乾隆時期規定親王可以有四名側福晉,郡王和親王世子可以有三名側福晉。

側福晉的待遇是僅次於嫡福晉的,是要在宗人府報備,而且朝廷也會給側福晉進行冊封,同時也會發放比嫡福晉低一級的朝服,側福晉的家世資料也要被宗人府錄進皇室宗譜《玉牒》之中,吃飯的時候側福晉是可以和嫡福晉一起上桌陪丈夫吃飯,也可以陪丈夫出席一些公開的社交場合。這些都代表了側福晉的身份地位是僅次於嫡福晉,是得到夫家認可的。

在漢人貴族家庭中除了有嫡妻和貴妾側室之外,還有良妾也就是俗稱的偏房。在古代傳統中偏房的身世和姓名也是可以寫進宗譜中的,不過娶偏房是不需要向官府報備,偏房也不能陪丈夫出席公開的社交場合,而偏房相對應的就是庶福晉。

庶福晉就屬於王府中身份地位略高一些的偏房良妾,而侍妾則就屬於賤妾一類了。

要知道中國古代是分爲三妻四妾,實際上三妻是指的三類高級貴妾,主要是指媵室、側室和副室,她們在家庭中的身份地位很高,與丈夫的婚姻是受到律法保護,是僅次於嫡妻的存在。但是這些稱呼大多是秦漢時期流傳下來,到了明清時期高級貴妾幾乎統稱爲側室,也就對應的是側福晉。

四妾則是指偏房、陪房、婢妾、通房,這些統稱爲侍妾,而四妾中也有高低,偏房就屬於良妾,雖然不像貴妾那樣婚姻都受到律法保護,但良妾的身份地位要比陪房、婢妾、通房都要高,對應的就是庶福晉,而陪房、婢妾、同房則屬於賤妾一類。

陪房、婢妾、通房都屬於是賤妾一類,她們大多是出身低微的女孩。陪房通常是指嫡妻帶過來的陪嫁丫環,時日長久之後,就順道被男主人給收爲妾,但是身份地位肯定屬於比較低微。

婢妾屬於是男主人買回來的賤籍女孩,所謂賤籍是中國古代獨有的一種身份籍貫,共分爲奴籍、樂籍、妓籍,也就是對應的指貧困的賣身爲奴的女孩、戲班的戲子、青樓女子。男主人出手闊綽把她們買回家就成了婢妾,但是她們身份低微是獲得不了夫家認可,只有生了兒子之後纔會得到認可,名字和家世才能被寫入宗譜。

通房就屬於是男主人家的丫環,她們的身份最低微,白天是丫環,晚上還得陪男主人睡覺,屬於是在家庭中都沒有名分的女人,也可以稱爲候補侍妾。

通常賤妾所生的子女在家庭中也是極不受待見,會受到兄弟姐妹甚至是家中長輩的歧視,這主要也是賤妾的身份不受認可的原因。

清朝時期,側福晉和庶福晉有哪些區別? 第2張

而侍妾就屬於是賤妾的一種,清朝的皇室貴族還對侍妾有專屬的稱呼,又稱作格格。在清朝皇室貴族生育的女兒可以稱之爲格格,他們的侍妾也可被稱之爲格格,也就是侍妾格格。

對應下來庶福晉在家庭中的地位要略比侍妾格格高一些,所以庶福晉就屬於是偏房,是良妾。而侍妾格格就屬於是陪房、婢妾、通房這類的賤妾。

庶福晉與侍妾格格主要區分在於,庶福晉生不生孩子,她的姓名和家世都能被收錄進《玉牒》之中,侍妾格格則只有生下兒子之後,她的姓名和家世才能被收錄進《玉牒》中。要知道《玉牒》是每十年修撰一次,如果侍妾格格生的兒子在這時期夭折了,她的名字依然不能被收錄進《玉牒》,從這裏就能看出庶福晉比侍妾格格身份地位略高一些,屬於是偏房良妾。

瞭解了古代的三妻四妾,再總結到清朝皇室王爺們的福晉身上就明白了,嫡妻等於嫡福晉,貴妾側室等於側福晉,良妾偏房等於庶福晉,賤妾陪房丫環、婢妾、通房丫環這些就等於侍妾格格。按照家庭中的身份地位排序就是嫡福晉最大,其次是側福晉,再其次是庶福晉,最次的就是侍妾格格。

就拿雍正皇帝胤禛來舉例子,胤禛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時,由老爹康熙賜婚娶了重臣費揚古之女烏拉那拉氏爲嫡福晉,也就是後來的孝敬憲皇后。再之後胤禛在衆多的庶福晉中看中了李氏,於是胤禛向康熙申請將李氏冊封爲側福晉,李氏也就是後來雍正皇帝的齊妃,是皇三子弘時的生母。

而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時,康熙又給胤禛賜婚了四川巡撫年羹堯的妹妹年氏爲側福晉,至此雍正就有了一位嫡福晉外加兩名側福晉。

別看當時乾隆皇帝的生母鈕祜祿氏已經生育了乾隆,但是由於鈕祜祿氏不太受胤禛的寵愛,她依然只是庶福晉。按照規矩,胤禛一家子吃飯的時候,嫡福晉烏拉那拉氏和側福晉年氏以及李氏都是可以和胤禛一起同桌進餐,而鈕祜祿氏作爲庶福晉則不能上桌一起吃飯。

除了這些區別之外,還有的區別就是生育子女的所獲封爵區別,一般親王嫡福晉所生的兒子,除了嫡長子繼承爵位之外,其餘嫡子則能承襲不入八分輔國公,嫡女則能封爲郡主;側福晉所生的兒子都能封爲二等鎮國將軍,女兒被封爲郡君;庶福晉和侍妾格格所生的兒子能被封爲三等輔國將軍,女兒就沒有封爵了。

所以這麼一看就能明白了清朝的側福晉、庶福晉、侍妾的區別了,雖然三者都是妾,但是在身份地位和子女待遇方面則是完全不同,三者相差很大。三者也屬於是中國古代的三妻四妾制度之下的產物,說白了三者之間身份地位差距就是貴妾、良妾、賤妾的區別。

其實歸根也說明了中國古代社會身份等級的森嚴性,人一出生就被分爲三六九等,即便在家庭內部都是如此,社會上的身份地位直接被套搬進家庭之中,因此古代的妾也就被劃分成了三六九等,側福晉、庶福晉、侍妾的區別就是古代禮法中把女人地位劃分成三六九等的最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