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發動神龍政變的復國五王,爲何結局悲慘?

發動神龍政變的復國五王,爲何結局悲慘?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執政晚年,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和袁恕己等人發動“神龍政變”,迫使女皇武則天退位,傳位於太子李顯。但這五位對李唐江山有再造之功,對中宗李顯有扶立之功的人,結局卻極爲悽慘,張柬之、崔玄暐死於流放途中,敬暉、桓彥範和袁恕己三人更是慘遭折磨而死,這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雖爲“神龍政變”的功臣,卻也成爲新帝心腹大患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705年2月20日),宰相張柬之、宰相崔玄暐、中臺(即尚書省)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範、司刑少卿兼相王府司馬袁恕己五人,聯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湛、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發動“神龍政變”。

發動神龍政變的復國五王,爲何結局悲慘?

政變之中,張柬之等人不僅誅殺了擾亂朝政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及其黨羽,而且直面武則天,迫使其交出皇帝印信等物。正因如此,自知大勢已去的武則天,這才於二十三日頒佈詔書,由太子李顯代理國政,並於二十四日正式傳位於太子李顯。

縱觀整個“神龍政變”過程,張柬之、敬暉、崔玄暐、桓彥範、袁恕己五人可以說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甚至可以說就是他們五人一手將李顯重新擡上了皇位,可謂功勞卓著。

發動神龍政變的復國五王,爲何結局悲慘? 第2張

在古代皇權社會,對於皇帝來說,他們最怕的是什麼?毫無疑問,就是怕他人顛覆皇權。而對於剛剛復位的唐中宗李顯來說,他可是眼睜睜的看了一場顛覆皇權的好戲,而且顛覆的還是政治手腕遠超自己的老媽武則天,你說他怕不怕?

可以說,與漢朝時期“諸呂之亂”後,被周勃、陳平扶上皇位的漢文帝劉恆一樣,被張柬之等人扶上皇位的李顯,恐懼之心遠大於感激,恐怕睡覺都睡不安穩。畢竟,這五人不僅位高權重,而且就連直接拱衛皇城安全的左右羽林軍都掌握在了手中,皇帝豈能不怕。

發動神龍政變的復國五王,爲何結局悲慘? 第3張

正因如此,李顯即位之後,對於功勞卓著的張柬之等五人不得不賞,但同時對於擁有顛覆皇權能力的他們,又不得不防。可以說,從“神龍政變”成功的那一刻起,唐中宗李顯與政變功臣之間的矛盾,便已經難以避免。

皇帝與功臣之間的博弈,張柬之等人最終失勢

雖說李顯對功臣多有防範,但表面功夫還是要做的,因此復位之後便對“神龍政變”的功臣進行論功行賞,張柬之、敬暉、崔玄暐、桓彥範、袁恕己五人全部得以封官進爵,風光一時無兩。

唐中宗在賞賜功臣的同時,也開始思考制衡之策,而此時他所能相信的,無疑只有陪伴自己多年的韋后,再加上韋皇后也有心染指權力,雙方可謂一拍即合。於是,在“神龍政變”後的第二十二天,即神龍元年(705年)二月十四日,李顯將韋氏立爲皇后的同時,又追贈韋后之父韋玄貞爲上洛王,韋后之母爲上洛王妃。

唐中宗這一手,立即便讓大臣們倒吸一口涼氣,左拾遺賈虛上書勸諫,希望唐中宗能汲取武則天追贈其父爲太原王的教訓。然而唐中宗李顯非但沒有采納,反而在第二天上朝時,便讓韋皇后坐到了朝堂後面垂簾聽政,“如武后在高宗之世”(《資治通鑑》)。

發動神龍政變的復國五王,爲何結局悲慘? 第4張

對此,桓彥範直接上書犯顏直諫,“希望陛下觀察古今治亂興衰的經驗教訓,時刻想着社稷與百姓,敦促皇后嚴守皇后的本分,一心一意地致力於女子的教化,不要到外朝來干預國家政事”。

韋后干預朝政後,由於當時外廷權力主要掌握在張柬之、桓彥範等五人和太平公主手中,爲了奪取權力,韋后便選擇了與因武則天退位而失勢的武氏集團聯手。唐中宗也希望利用武三思來牽制外廷勢力,因而對此樂見其成。

張柬之等人眼看皇后干政已不可阻止,爲了防止韋氏集團權勢擴大,韋皇后成爲第二個武則天,於是又退而求其次,打算剪除武氏集團。敬暉上書,要求革除武氏諸人的王爵,唐中宗無奈之下,只得將武氏諸王降爲公爵,這讓武三思等心中極爲惱怒。

唐中宗李顯眼看張柬之等人老是跟自己作對,便又想出了摻沙子的招數,直接一口氣提拔了魏元忠、唐休璟、韋安石、楊再思、李懷遠、祝欽明等六位宰相。六人之中,魏元忠、唐休璟乃是朝中老臣德高望重,韋安石是韋后族人,李懷遠、祝欽明則是李顯早年心腹,楊再思則完全就是個馬屁精。如此一來,等於變相削弱了張柬之等人權力。

發動神龍政變的復國五王,爲何結局悲慘? 第5張

緊接着,武三思又給唐中宗提出了明升暗降的計策,於是唐中宗李顯便將張柬之、敬暉、崔玄暐、桓彥範、袁恕己五人全部加封郡王,但同時也藉機罷免了五人的宰相之權,只能在初一、十五上朝面君,張柬之等五人就此失勢。

在韋氏武氏的不斷中傷下,張柬之等五人下場悽慘

失勢之後,已經年過八十的張柬之心灰意冷,上書請求返回襄州養病,唐中宗於是任命其爲襄州刺史。爲了徹底消除五人的威脅,武三思和韋后繼續不斷中傷,結果導致其餘四人也相繼被貶出京城,其中左遷暉爲朗州刺史,崔玄暐爲均州刺史,桓彥範爲亳州刺史,袁恕己爲郢州刺史。

發動神龍政變的復國五王,爲何結局悲慘? 第6張

張柬之等人失勢之後,韋氏集團和武氏集團權勢大漲,同爲“神龍政變”功臣,王同皎對此十分惱怒,因而產生誅除武三思的念頭。神龍二年(706年),王同皎在家中與張仲之、祖延慶、周憬、李悛、冉祖雍等人計劃趁爲武則天送葬時,埋伏弓箭手射殺武三思。然而,由於撫州司倉冉祖雍的背叛以及盛唐著名詩人宋之問和弟弟宋之遜的告發,王同皎最終因事泄被殺。

王同皎被殺之後,武三思趁機誣陷張柬之等五人與王同皎爲同謀,並暗中指使許州司功參軍鄭愔(曾投靠張氏兄弟,“神龍政變”後被貶)向朝廷告發,結果導致五人再度被貶,其中張柬之被貶爲新州司馬、敬暉爲崖州司馬、袁恕己爲竇州司馬、崔玄暐爲白州司馬、桓彥範爲瀧州司馬,這些地方都是當時最偏僻、最荒涼的遠惡之地。

發動神龍政變的復國五王,爲何結局悲慘? 第7張

事情到了這一步,武三思仍不死心,爲了徹底致幾人於死地,武三思又想出了更損的一招。神龍二年(706年)七月,武三思暗中指使人寫了關於韋后的污穢之事,以及請求廢黜皇后封號的傳單,張貼於洛陽的天津橋,然後又讓人將情況稟報皇帝李顯。

李顯得到稟報後極爲惱怒,命令御史大夫李承嘉徹查,李承嘉便按照武三思的意思,誣陷此事是張柬之等五人因對貶謫不滿,這才暗中指使人惡意中傷,並表示他們表面是請求廢黜皇后,實則是向陰謀篡逆,建議應該將其全部誅殺。

武三思本想直接致五人於死地,但卻遭到大理丞李朝隱的反對,再加上唐中宗李顯考慮到當初曾賜予五人丹書鐵券,因而最終改爲流放。於是,張柬之被流放瀧州、敬暉被流放瓊州、桓彥範被流放瀼州、袁恕己被流放環州、崔玄暐被流放古州。

之後,武三思又慫恿太子李重俊上奏,請求夷滅幾人三族,但被唐中宗所拒。崔湜又向武三思建議,“張柬之等人若是有朝一日被召回洛陽,必爲後患,不如派使者假傳聖旨,將幾人殺掉”,並向武三思推薦了他的表兄大理寺正周利貞。

發動神龍政變的復國五王,爲何結局悲慘? 第8張

結果,五人之中除了張柬之和崔玄暐兩人因在流放途中病逝,倖免於難之外,其餘三人死的極慘,其中敬暉被凌遲處死;桓彥範被人在竹槎之上拖行,以致全身皮開肉綻,這才被亂棍打死;袁恕己則被迫喝下野葛汁,毒發之後疼痛難忍,袁恕己以手抓地,以致指甲全被磨盡,這才被周利貞殺死。

恐怕張柬之五人怎麼也沒有想到,他們一手恢復李唐江山,最終卻落得個如此下場。直到“唐隆政變”,唐睿宗李旦即位之後,這才爲五人平反,併爲他們追復官爵,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後,又唐玄宗下詔五人配享中宗廟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