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典小說中的“八賢王”,歷史原型究竟是誰?

古典小說中的“八賢王”,歷史原型究竟是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6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八賢王是中國古典小說及其衍生作品中的人物,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楊門虎將》《楊家將傳》《包公案》《三俠五義》等小說戲曲評書,亦或是現代的影視劇中,俠肝義膽、忠義無雙的“八賢王”,總會在危急時刻出現,與朝中奸佞對峙,與皇帝周璇,因而給人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那麼,你知道“八賢王”的歷史原型是誰嗎?

說法一:趙德昭趙匡胤次子,出自《楊家將傳》

在明代嘉靖年間熊大木創作的演義小說《楊家將傳》中,“八賢王”毫無疑問指的就是趙德昭。

《楊家將傳》第五回“宋太祖遺囑後事,潘仁美計逐英雄”中寫道,宋太祖趙匡胤在臨終之前,向弟弟趙光義交代後事後,將兒子趙德昭召到身前,說道,“爲君不易,今傳位與叔王,以代汝之勞也。今賜汝金簡一把,在朝如有不正之臣,得專誅戮”,此後趙德昭曾多次救下楊家將衆人。

古典小說中的“八賢王”,歷史原型究竟是誰?

趙德昭,字日新,乃宋太祖趙匡胤次子(長子趙德秀早夭)。趙匡胤在世時,趙德昭先後任貴州防禦使,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宋太祖趙匡胤去世後,被宋太宗趙光義改任爲永興節度使,兼任侍中,獲封武功郡王。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德昭跟隨宋太宗去攻打幽州,一次夜間軍中驚亂,不知宋太宗身在何處,便有人謀立趙德昭爲帝,宋太宗得知後很不高興。由於北伐不利,班師後宋太宗並未論功行賞,趙德昭跑去跟宋太宗討論此事,卻反遭趙光義訓斥,“待汝自爲之,賞未晚也!”結果趙德昭離開後便自刎而死。

古典小說中的“八賢王”,歷史原型究竟是誰? 第2張

從趙德昭的生平來看,即便歷史上真有楊家將,他也不可能和楊家有什麼關係,畢竟在他死的那一年,宋太宗剛剛攻滅北漢,楊業也纔剛剛歸降宋朝。趙德昭之所以被塑造爲公正無私的“八賢王”,應該更多隻是一種民間的美好期願吧。

說法二:趙德芳,趙匡胤四子,多出自評書戲曲影視劇

相較於趙德昭而言,在評書戲曲和影視劇中,“八賢王”署名趙德芳的情形顯然更多,其中尤以楊家將的演義和戲劇居多,例如《三俠五義》、《楊家將傳》、《萬花樓》、《包公案》、《呼家將》等。

京劇《賀後罵駕》

例如在京劇傳統劇目《賀後罵駕》中便寫道,宋太祖趙匡胤死後,其弟趙光義即位,宋太祖皇后賀氏讓長子趙德昭上殿質問,趙光義大怒之下要殺之,趙德昭氣憤之下撞死金殿。賀後於是帶着趙德芳上殿,趙光義謝罪,並賜賀後尚方寶劍,封入養老宮,加封德芳爲八賢王。後面還有唱詞,“孤賜你金鑲白玉鎖,加封你一親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晉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參王,下殿不辭王;再賜你凹面金鐗,上打昏君,下打讒臣,壓定了滿朝的文武大小官員,哪一個不尊,你是個八賢王,代管朕躬”。

各種評書和戲曲雖然版本不一,但都表明趙德芳被加封八賢王,且被賜予上打昏君、下打讒臣的權力,此後或在保護楊家將,或在維護包拯等事上對抗奸佞,甚至還在“狸貓換太子”案中收養過被換出來的皇子。

古典小說中的“八賢王”,歷史原型究竟是誰? 第3張

在正史上,趙德芳是趙匡胤第四子,生母不詳。趙匡胤在世時,先後擔任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趙匡胤去世後,被趙光義授予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後又加檢校太尉。

不過,就在趙光義即位僅僅六年後,即太平興國六年(981年)三月,年僅二十二歲的趙德芳便病逝了,《宋史》中稱其爲“寢疾薨”。趙德芳生前並未封王,直到死後才被追贈爲岐王,後改封爲楚王,宋徽宗時又改封秦王。

從趙德芳的生平不難看出,評書和戲曲中的故事也基本都是虛構,雖然他去世前楊業已經歸降,但導致楊業去世的“雍熙北伐”還沒有發生,至於發生在宋仁宗年間、有關包拯的故事,更是不可能了。

說法三:趙元儼,趙光義第八子,符合“八賢王”稱號

無論是演義小說,還是評書戲曲,乃至現代的影視劇,都從來沒有將“八賢王”與趙元儼聯繫在一起,但相較於上面的趙德芳和趙德昭而言,趙元儼實際上纔是更爲符合“八賢王”這個稱呼的。

古典小說中的“八賢王”,歷史原型究竟是誰? 第4張

宋太宗趙光義共有九子,其中趙元儼排行第八,其極受太宗趙光義疼愛,時常將其帶在身邊,甚至不希望趙元儼早日受封出宮,而是希望一直將其待在身邊,直到二十歲時再行冊封,故宮中稱爲“二十八太保”。

不過,趙光義並沒能等到兒子二十歲便去世了,不過宋真宗即位之後,對於自己這位小弟還是比較照顧的,很快便加封其檢校太保、左衛上將軍兼御史大夫,封曹國公。次年,又加封爲平海軍節度使,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檢校太傅,封廣陵郡王,宋真宗封泰山後,又進封榮王。因趙元儼排行第八,因此封王之後的確有“八大王”之稱。

宋真宗臨終之時,由於太子趙禎年僅十三歲,而當時宋真宗兄弟之中只有趙元佐和趙元儼在世,其中趙元佐已經被廢,只有趙元儼得寵,加之宋朝本就有兄終弟及的先例,因此趙元儼實際上也是有競爭皇位資格的。

根據《仁宗實錄》的記載,趙元儼或許也是知道自己的身份比較尷尬,因此非但沒有跳出來爭奪皇位,而是跑去稱病躲了起來,直到得知宋真宗駕崩,這才趕往皇宮祭拜。

宋仁宗即位後,太后劉娥執掌大權,趙元儼雖然屢獲封賞,但他也深知自己這個皇叔身份尷尬,因此並不參與朝政,而是直接閉門謝客,自稱謬語有陽狂病(神經病),不能上朝議事。

古典小說中的“八賢王”,歷史原型究竟是誰? 第5張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劉娥病逝,對仁宗有撫養之恩的皇太妃楊氏告訴趙禎,“劉太后並非其生母,其生母另有他人”,趙元儼也對宋仁宗說道,“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而這便是“狸貓換太子”故事的最初源頭。

當然,所謂“狸貓換太子”並不存在,當年宋真宗有意立劉娥爲後,但因劉娥的出身而遭到寇準等大臣反對,於是宋真宗便想等劉娥生子後趁機冊立,奈何劉娥始終沒有生子,宋真宗和劉娥便想出了“借腹生子”的計劃。於是,宋仁宗寵幸了劉娥的侍女李氏,李氏生子後,對外稱是劉娥所生,並以此爲由冊封其爲後。

至於生下太子的李氏則比較悽慘,只是被封爲順容,而且被遷往永定陵守陵。就在太后劉娥病逝的前一年,李順容身患重病,劉娥有感於其恩情,便晉封其爲宸妃,冊封當日李宸妃便病逝了。

聽了楊太妃和趙元儼的訴說後,宋仁宗趙禎極爲悲痛,數日不曾商朝,並下詔書自責,又尊李宸妃爲皇太后。之後,宋仁宗又去洪福院祭告李宸妃,在更換棺槨時親自探望母親儀容,這才發現李宸妃的屍身以水銀浸泡,容貌如生、衣着華麗,並沒有被人暗害的症狀,這才知道母親並非被劉太后害死,於是嘆道,“人言豈能信?”

不過,宋仁宗畢竟還是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再加上劉娥去世後自己即將親政,於是還是偵緝將宰相呂夷簡、樞密使張耆、樞密副使夏竦、參知政事陳堯佐、禮部尚書晏殊等劉太后垂簾期間任命的朝廷重臣,全部貶出京城,一個也沒有留下,並重新任命了一批劉太后時代不得志的官員,朝中重臣幾乎全部重新洗牌。

古典小說中的“八賢王”,歷史原型究竟是誰? 第6張

至於趙元儼,宋仁宗親政後倒是對其頗爲倚重,《宋史》稱“凡有請報可,必手書謝牘”。慶曆四年(1044年),趙元儼於京都王府薨逝,終年六十歲。

如上,從出身和封號來看,趙元儼實際上纔是最爲符合“八賢王”稱號的。不過,與那些文學作品相比,趙元儼並未與楊家將、包拯有什麼太多交集,唯一產生關聯的便是“狸貓換太子”事件,只不過該事件也是演義虛構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