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古代漕運發展的過程是什麼樣的?遇到了哪些問題?

古代漕運發展的過程是什麼樣的?遇到了哪些問題?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漕運發展的過程是什麼樣的?遇到了哪些問題?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一、漕運取海運而代之

遠古時期,江河湖海不僅會給百姓帶來便利,也會給老百姓帶來巨大的隱患,比如河流會引發巨大的水患,河流也會造成道路中斷引發交通不便利的問題。

古代漕運發展的過程是什麼樣的?遇到了哪些問題?

不過,隨着社會技術的不斷提高,船隻的出現改變了河流弊大於利的問題,老百姓開始以河流爲載體發展水上運輸,比如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就曾挖掘人工河向前線輸送物資

秦國時期,爲了改變關中大地不能種植的問題,秦始皇還任命鄭國修築了鄭國渠。秦朝統一天下後,始皇帝又修築了一條溝通南北的靈渠,此人工運河也是爲了滿足軍事需求的。

像這種通過利用河流資源來達到運送的目的就是最早期的“漕運”,不過相比於漕運早期的古人還是喜歡海洋運輸,主要因素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有關係。

衆所周知,我國的海岸線非常的長且覆蓋面積極廣,相比於漕運來說海運有一個極大的優勢,那就是前期無需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開鑿運河。

古代因爲科學技術的限制,老百姓的生產效率極其低下,若是全部的力量都用於修築運河無疑對農業發展不利,所以沿海地區大部分都利用海運,而內陸國家多使用陸路運輸。

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海洋運輸也是如此,它有利也有弊,海運的前期投入雖然很小,但所要承擔的風險卻很大,稍有不慎便會船翻人亡,至今都是如此。

隨着時間的推移,社會生產技術不斷提高,海運比於漕運的“前期投入”不再具備優勢,再加上漕運受自然條件影響小、風險低,慢慢就成爲了一種物資運輸主流。

當然,漕運發展的過程中存在很大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涉及到民生經濟,還容易涉及到政治穩定的問題,一般而言運河的挖掘不會輕易進行。

二、漕運背後到來的問題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江河湖海雖然各個地區都有,但並不是所有的水道都可以作爲漕運通道,根本原因就是河道堵塞太嚴重,難以承載船體的重量。

因此想要使得河道滿足漕運的條件,就必須要對河道進行相應的修繕工作,比如拓展河道的寬度、挖深河道的深度,水量充足纔可保障漕運通暢。

如上述所言,古人的生產力並不發達,所以這些任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投入。先不說人力、物力和財力會耗費多少,單單時間上面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小運河需要好幾年,大運河甚至需要幾十年。

隋朝時期,隋煬帝開闢的京杭大運河終隋一朝都沒有完成,後來唐朝在其基礎上進行修繕,才慢慢滿足了漕運的基本需求,加強了南北經濟的溝通與交流。

古代漕運發展的過程是什麼樣的?遇到了哪些問題? 第2張

宋元時期,兩個朝代又對隋唐大運河進行了完善,嚴格來說此時纔算是真正把運河建成。也是因爲如此,宋元時期的漕運經濟非常發達,甚至於促進了紙幣交子的出現。

通過上面的描述不難發現,隋唐時期就開始挖掘的大運河到宋元時期纔開始反饋百姓,如此巨大的一個工程卻不能夠讓貢獻者受益,這也是古代很多百姓對修築運河印象不好的原因之一。

除了以上的問題之外,修建河道也是一種違背自然法則的做法,運河工程輻射範圍較小好好說,若是運河影響的區域較大甚至對自然條件都會產生巨大的改變。

運河一旦修建成功會改變某些地區的水文環境,若當地防洪意識比較好或許會因漕運的便利而得利,若是當地的防患意識較爲淺薄(以前沒有河道),再加上防洪設施幾乎不具備,水季很容易引發巨大的洪澇災害。

另外運河對河水的水量要求也比較高,一旦遇到旱災朝廷爲了保障漕運的運輸,會遏制百姓從河道中取水灌溉,也會直接造成老百姓的經濟損失和生活水平。

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北宋時期百姓、漕運和朝廷之間的矛盾就沒有斷絕過,朝廷爲了保障商業經濟的發展而犧牲農業經濟,以至於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三、漕運所帶來的便利性

無論在任何時候,修建運河短期內會對老百姓產生極大的負擔,可若是從長期來看,漕運所帶來的便利性不僅讓交通變得更加便利,也會促進河道周邊城鎮的經濟繁榮發展。

隋唐之後我國的農業制度發展了很大的變化,農業產品不再僅僅只限於糧食,“貨殖”之間的快速轉化使得農產品經濟化的速度加快,也就是說漕運會帶動農產品的運輸和銷售。

商品的種類不斷增加使得城市的發展也在無形中被提高,糧食、糧食副產品以及其它農牧業產品,與城鎮中手工業產品的交換也可促進經濟的提升。

以宋朝時期爲例,有時候土地糧食的產量會出現大量的剩餘,這些剩餘價值在農民的手裏難以發揮大的作用,可通過漕運便可與全國許多地方進行物資交換,以達到資源共享、共同利用的目的。

有時候一個國家的交通越是便利,全國各地的資源共享程度就越高,百姓生活穩定自然也就會保障政權穩定,這便是漕運的隱藏作用之一。

除了糧食產品之外,木材、布匹和瓷器等也是漕運可運輸的常見產品,其中包含的利益和勢巨大的。

古時候南方的珍貴木材在北方有着極其廣闊的市場,而運輸木材最好的渠道便是水利運輸,漕運則完全滿足木材運送的所有條件。

若是單一通過陸路運輸木材,不僅單次運輸的數量比較少,而且效率和利益還非常低下,商品貿易沒有利益的產生誰又會去做這件事情呢?

古代的布匹也是一種地域化很強的商品,當然布匹本身並不具備太大的差異化,主要是布匹上面的圖案、紡織技巧等在不同地區有着不同的手法,而不同手法有會產生不同的產品。

古人的技術保護觀念很強,就像是現代利用專利壟斷來賺錢一樣,一旦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技術體系絕對不會普及開來,這就容易造成南方、北方的布匹種類不同。

南方優秀布匹想要大量運送到北方,很顯然陸路運輸的成本更高,漕運不僅單次運輸量極其龐大,期間所消耗的成本也是非常有限的,一來一回就會產生巨大的利潤差。

瓷器與布匹一樣因技術壁壘高、差異化高,再加上陸路運輸對瓷器安全保障不是很高,漕運成爲了瓷器運輸的最佳渠道,甚至是唯一的渠道。

商品種類不斷豐富、商品交換的數量不斷提升,慢慢地就會形成一種市場經濟和規模經濟,這兩種經濟體系又會促進繁榮商業區的形成,進一步反哺商業經濟的發展。

古代漕運發展的過程是什麼樣的?遇到了哪些問題? 第3張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社會,商業區的形成總是在交通比較便利的地方纔會出現,因爲便利的交通才有利於貨品的運輸和銷售,漕運就屬於其中之一。

回看兩宋時期的經濟,運河周邊的城鎮無疑都是受益羣體,河道兩旁的小商小販非常多,城鎮內的商品店鋪也非常多,甚至會促進規模市場的形成。

沿河地區的市場穩定之後,漕運帶來的規模經濟體系又會不斷向四周擴張,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市場、小集市,隨着時間的推移小集市又會變成大市場。

兩宋時期,漕運河道的周圍就存在許許多多的商業區,這些商業區中形形色色的產業數之不盡、各種各樣的店鋪林立,爲朝廷的財政帶來了巨大的稅收利益。

漕運的出現也會改變城鎮、鄉鎮的經濟模式,比如一些沒有土地的老百姓不再會變成流民,他們可以去各大碼頭工作賺取生活的經濟來源。

漕運經濟的規模化一般都需要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剩餘的人力資源得到利用便會產生相應的效益,進一步促進社會的發展,而勞動力的大量集中又會促進餐飲行業的發展。

現如今提及宋朝很多人都會想到商業繁榮,而宋朝商業繁榮的基礎便是便利的漕運,這是當時商業發展的重要源頭之一,也是兩宋商業貿易繁榮的重要基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