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後世幾乎沒人將孫權視爲正統的原因是什麼?

後世幾乎沒人將孫權視爲正統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在成爲“大魏吳王”之前,孫權都擔任過東漢的哪些官職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建安元年(196年),孫權的大哥、東吳真正的開國之君孫策佔領丹陽、吳、會稽三郡。年僅十五歲的孫權出任陽羨縣(今江蘇省宜興市)縣長並被推舉爲孝廉、茂才,行奉義校尉。此後孫權跟着孫策征討江東,名望越來越高,當時有人預言孫權“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

後世幾乎沒人將孫權視爲正統的原因是什麼?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因爲孫家當時面對的局勢非常艱險,所以孫策臨終之前沒有傳位給兒子,而是傳位給孫權。爲了穩固江東局勢,孫權繼位後決定與袁紹絕好而與曹操結盟。孫權的選擇間接幫助了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算是“大魏吳王”的“第一功”。

於是爲了避免南北夾擊的曹操表奏孫權爲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有意思的是,孫權的父親孫堅生前曾任破虜將軍,大哥孫策曾任討逆將軍。另外,曹操還以漢獻帝的名義允許孫權“屯吳,使丞之郡行文書事”,即孫權能駐吳郡的同時處理會稽郡事務,間接承認孫權佔領吳郡。

後世幾乎沒人將孫權視爲正統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不過孫權與曹操的關係在袁紹失敗之後逐漸趨冷,再加上赤壁之戰,孫權也就一直沒有獲得新的東漢官職。直到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表奏孫權爲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作爲交換,孫權承認劉備爲領荊州牧。此後孫權與曹軍在合肥一帶交戰,間接送張遼進了武廟。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在合肥屢戰屢敗的孫權決定偷襲盟友,派使者與曹操通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害死了關羽,挽救了曹操在黃河以南的統治。爲了表彰“大魏吳王”的“救駕之功”,曹操表奏孫權爲驃騎將軍、假節兼荊州牧,封南昌侯。

後世幾乎沒人將孫權視爲正統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篡漢。孫權向曹丕稱藩,被曹丕封爲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加九錫,孫權因此被戲稱爲“大魏吳王”。不過隨着劉備的威脅在夷陵之戰後消失,孫權與曹魏決裂,與季漢結盟。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

綜上所述,孫權當過的東漢官職爲陽羨縣長、行奉義校尉、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驃騎將軍、假節兼荊州牧。與曹操和劉備不同的是,孫權還當過曹魏的大將軍、領荊州牧,這也是後世幾乎沒人將孫權視爲正統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