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康熙的遺詔一式四份用三種文字所寫 雍正真的篡位了嗎

康熙的遺詔一式四份用三種文字所寫 雍正真的篡位了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康熙遺詔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說起歷史上的皇子奪嫡事件,清朝的九子奪嫡和唐朝的玄武門之變,可以說是兩個極端。

前者九子奪嫡代表了奪嫡至暗的一面,雖然明面上沒有發生兄弟之間自相殘殺,沒有發生流血事件,但是結局極其慘烈,參與奪嫡的九位皇子,先是康熙年間大阿哥被永遠幽禁,太子二次被廢,被禁錮於鹹安宮至死。

到了雍正年間,則是奪嫡餘波未平,甚至是愈演愈烈,除卻勝利者雍正帝胤禛和支持者十三阿哥胤祥以外,其他奪嫡皇子或是被打壓幽禁或是被折磨至死,可謂是結局相當慘烈。

後者玄武門之變,則是赤裸裸的將奪嫡的殘酷性放到了明面上,唐太宗李世民是直接弒兄太子李建成,殺弟齊王李元吉,進而逼宮父親唐高祖李淵,事後爲了斬草除根,更是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子嗣都殺死,是相當殘忍的。

可以說九子奪嫡就是奪嫡暗的一面,殘酷性在不知不覺間慢慢展開;而玄武門之變,則是赤裸裸的一面,直接將“最是無情帝王家”的殘酷一面表現出來,給世人詮釋了在權力面前,親情是多麼的不值一提。

康熙的遺詔一式四份用三種文字所寫 雍正真的篡位了嗎

當然九子奪嫡的暗還遠遠不止如此,因爲奪嫡勝利者老四胤禛,還有着是否篡位的爭議謎團,這無疑是使這場奪嫡結局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也爲其披上一層陰謀詭異的色彩,那麼雍正帝胤禛是否篡位的爭議謎團,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小編來具體說說。

關於雍正帝是否篡位的爭議謎團,其實現在已經陷入一種比較複雜的局面,那便是很多人以電視劇中的不切實際劇情來進行闢謠,來以此認爲雍正帝肯定沒有篡位,是正常繼承的皇位。

關於這種不切實際的謠言,在經典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刻畫的比較好,在劇中雍正帝審問曾靜時,配合的謠言畫面,展現的是雍正帝在康熙帝病重之時,先是喂其毒酒,然後再召來在外等候的隆科多,將“傳位十四阿哥”中的“十”改爲“於”,以此來篡位成功。

對此很多人開始搖身一變,成爲史學家一本正經的考證,說道在清代“於”字是寫爲“於”的,是繁體字,根本無法篡改。

至於其他修改謠言,更是不攻自破,因爲不論改什麼,康熙遺詔是一式四份,有着漢、滿、蒙三種文字,是根本不可能被修改的,所以雍正帝肯定沒有篡位。

但在歷史上,一式四份,有着三種文字的康熙遺詔,卻是證明不了雍正帝的“清白”。

因爲根據《上閣內諭》和《清世宗實錄》來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駕崩之時,並沒有留下遺詔,而是先由隆科多口頭宣讀遺命,等到三天以後的十六日,康熙遺詔才被寫出來並且頒佈天下,也就是說康熙遺詔並非康熙帝親筆所寫,而是根據隆科多口頭宣讀的內容潤色而成的。

所以康熙遺詔是證明不了雍正帝清白的,遺詔的確不能修改,但是三天時間,足以寫出無數份當權者喜歡的內容了。

真正使雍正帝有着是否篡位爭議的謎團,則是另有原因。

這個可以參考雍正帝時期修的《清聖祖實錄》,在實錄中是這樣交代康熙臨終畫面的:“寅刻,召皇三子誠親王允祉、皇七子淳親王允祐、皇八子貝勒允禩、皇九子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以實錄來看,即使康熙遺詔並非康熙帝親筆所寫,但是召見了諸位皇子和大臣隆科多,這麼多人見證,肯定沒問題的。

康熙的遺詔一式四份用三種文字所寫 雍正真的篡位了嗎 第2張

但仔細看看那段歷史,並非這麼簡單,關於這個記載,很有可能就是雍正帝授意之下刻意捏造記載的。

因爲關於這個記載有着一個不斷補充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中雍正帝的說法自相矛盾

在雍正元年八月,關於繼位過程,雍正是對大臣這樣說的:“命朕纘繼統緒,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猝之間,一言而定大計”。這說明康熙帝臨終傳位給雍正帝,並非是諸位皇子和大臣見證的,所以說倉猝之間一言定大計。

到了雍正二年,雍正帝又說道:“前歲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別有道理。皇考賓天之後,(隆科多)方宣旨於朕”。

到了雍正四年,八爺黨被清除以後,雍正帝的說法馬上改變了,說道:“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諸兄弟及隆科多入見,面降諭旨,以大統付朕”。

到了雍正七年,則是更加具體指出了在場聆聽康熙帝遺命的七位皇子名字,以佐證自己繼位的合法性,最後這個完善說法,成爲《清聖祖實錄》中的具體記載。

說到這裏,我們可以看看雍正這個不斷完善說法的時間段,剛開始登基,統治不穩的時候,說到繼位過程,並沒有七位皇子在場的說法,按理說當時是最應該說出去的,以此證明自己繼位的合法性,但雍正帝偏偏沒有說。

等到雍正四年開始,清除了反對派以後,則是出現七位皇子在場的說法,到了雍正七年,統治更加穩固以後,更是有了七位皇子的具體名字。

那麼爲什麼不在繼位之初,直接說出七位皇子在場,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呢?

畢竟當時謠言四起,認爲雍正帝就是篡位,但雍正帝並沒有說。直到統治穩固以後才說出,而在那個時候,諸位皇子被打壓的打壓,被收拾的收拾,被拉攏的拉攏,可以說雍正帝說什麼就是什麼,他們根本不敢對這個說法有什麼異議,這點就值得令人深思。

到了雍正帝的兒子乾隆帝在位的乾隆六十年,在說道康熙、雍正兩朝皇權交替之時,乾隆帝並沒有引用父親雍正帝修的《清聖祖實錄》中關於七位皇子在場的記載,而是說道:“聖祖大漸,授位皇考,其時系內大臣隆科多宣傳顧命”。

那麼乾隆帝爲什麼沒有引用這個可以一錘定音的記載呢?

康熙的遺詔一式四份用三種文字所寫 雍正真的篡位了嗎 第3張

很大可能在於這個記載漏洞太大,難以自圓其說,所以乾隆帝乾脆避而不談。而當時在現場的,應該根本沒有這七位見證者,而是隻有隆科多一個人。

正因爲以上雍正帝的矛盾做法,再參考康熙帝在晚年雖然對老四胤禛重用,但更是重用於皇十四子胤禵爲大將軍王,使當時人們大多生出“聖意欲傳大位於胤禵”的猜測,康熙帝不可能不知道這一輿論,如果他真的想立老四胤禛爲繼承人,應該明確給老四留下親筆遺詔或者召集王公大臣當面宣佈的,而不是表現出讓人不解的做法,使得大衆心生懷疑,使人對雍正帝的繼位合法性產生質疑,給新君雍正留下一個不利於他的局面,於是便有了雍正帝是否篡位的爭議,這就的確有些耐人尋味了。

當然這些疑點雖然不利於雍正帝繼位的合法性,但是也不足以證明雍正帝就一定是篡位的,因此史學界只是有着雍正帝是否篡位的爭議,並非認爲雍正帝就一定是篡位了。

不過以歷史結果來看,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實施新政,在康雍乾盛世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還是很不錯的。

所以即使雍正帝的繼位過程有着不少疑點,但在位期間將國家治理的蒸蒸日上,就足以了,至於是不是篡位,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關於這點,近代清史學家孟森先生在《清史講義》中是這般評價的:“要之聖祖諸子,皆無豫教,惟世宗之治國,則天資獨厚,好名圖治,於國有功,則天之佑清厚,而大業適落此人手,雖於繼統事有可疑,亦不失爲唐宗之逆取順守也”。可以說評價很到位的,大致意思是認爲康熙諸子中,也就是老四胤禛的治國能力強,對國家有大功,所以即使胤禛繼位過程有疑點,就如同唐太宗那般,雖是通過不光彩的手段奪取天下的,但遵循常理治理國家,將國家治理的是蒸蒸日上,也是不錯的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