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雍正皇帝是怎麼上位的 雍正是自立爲帝還是篡改康熙遺詔

雍正皇帝是怎麼上位的 雍正是自立爲帝還是篡改康熙遺詔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雍正是篡改遺詔還是自立爲帝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駕崩於暢春園,年六十九歲。由此也引發了清史中最大、也是最熱的話題,四阿哥胤禛(雍正)即位之謎。

雍正皇帝是怎麼上位的 雍正是自立爲帝還是篡改康熙遺詔

從胤禛登基開始,他的即位就被皇朝上下非議不斷,胤禛不但被這些流言蜚語搞得焦頭爛額、窮以應對,還忙中出錯折騰出昏招。因“曾靜案”,出了本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大義覺迷錄》,讓自己在這場爭議中更爲被動。

爲什麼胤禛的即位被廣泛的懷疑,撇開那些傳說、故事,胤禛在康熙駕崩後的表現就讓人懷疑。

首先,父皇駕崩,胤禛並未在第一時間奉大行皇帝還宮,而是在調兵。胤禛令七阿哥允祐率兵守暢春園;十六阿哥允祿率兵守紫禁城;十三阿哥允祥負責把守暢春園到皇宮的道路;隆科多(胤禛的舅舅),控制京師九門,無令禁止任何人等出入 ……

說這是在謀朝篡位,怕是很多人都會相信。

其次,胤禛即位後經他修改過的清朝官方檔案中,一樣有很多疑點。

根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駕崩的當日凌晨(寅時),康熙召諸位皇子以及隆科多入園並向他們宣佈了自己的“遺詔”,傳位於胤禛。而此時的胤禛,因前一日受命“代祀南郊”不在現場,還在返回暢春園的路上。

寅刻。召皇三子誠親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貝勒允禩、皇九子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皇四子胤禛聞召馳至。巳刻,趨進寢宮,上告以病勢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進見問安。戌刻,上崩於寢宮。

《清聖祖實錄》

注:康熙兒子們的名字中“允”原本均爲“胤”,後胤禛即位爲避諱而改。皇十三子允祥去世後,雍正特旨將其名字改回。

首先傳位這麼大的事情,爲什麼不等胤禛到場後再當衆宣佈?如果說康熙是擔心自己等不到那個時候了,那胤禛趕到暢春園後三次覲見,康熙又爲什麼一直不向他提及此事,也不要求諸皇子、大臣叩拜新君?這個事實,胤禛自己也親口承認過。

前歲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別有道理。皇考賓天之後,(隆科多)方宣旨於朕。

《上諭內閣》

另外康熙作爲當朝六十一年的皇帝,不可能不知道皇帝嘴裏說出來的話並不見得能成“聖旨”。康熙朝正規的聖旨應由皇帝本人書寫或南書房大臣、內閣大學士代筆成文,加璽後方能成旨。而且至少兩份,一份需要留底存檔,以供覈驗,一份由專人下發或頒佈。(所以胤禛也沒可能在康熙駕崩時自己掏一份文件出來說是遺詔)

雍正皇帝是怎麼上位的 雍正是自立爲帝還是篡改康熙遺詔 第2張

口傳遺命風險很大,例如明穆宗駕崩前拉着高拱的手說的“以天下累先生”最終不就成了“子虛烏有”?但相關記錄中並未提及康熙要求擬詔,也沒說康熙要求誰誰去取他之間已經準備好的傳位詔書。

既然已經公開宣佈了,那康熙爲什麼不趁自己還活着把傳位做得更牢靠些,反而要遮遮掩掩故意給胤禛找麻煩呢?

實錄還提到,康熙是在丑時傳召在外的胤禛,而胤禛到巳刻才趕到暢春園(南郊到暢春園不足五十里),中間有七八個小時。不說這是康熙病危急召,光憑胤禛自詡的“誠孝”,父皇傳召怎麼說也得快馬加鞭吧,那他在磨蹭什麼呢?

最後胤禛的生母烏雅氏對於自己“大兒子”登基一點也不興奮,甚至可以說是不高興。她非常不願意稱太后,而且胤禛舉行登基大典時,她也不願意出面接受朝賀。

那麼胤禛是否真的是得位不正,有奪位之嫌呢?我們先來看看熱議的相關說法。

第一種是“篡改遺詔”。

這種說法有很多版本,但是內容相差不多。基本都是康熙原本想將皇位傳給胤禛的胞弟十四阿哥允禵,胤禛夥同隆科多篡改了康熙的遺詔。將“傳位十四子”改爲“傳位於四子”。

首先,如前文提到的,如果康熙在生前就準備好了遺詔,那麼遺詔不會在胤禛或者隆科多手中。遺詔都碰不到,他們怎麼改?如果康熙被這兩人忽悠,自己要違規將遺詔交由他倆頒佈呢?

“十”加兩筆變成“於”,漢字固然神奇、精妙,但是這種說法卻是不可能的。不說清朝時“於”字通用繁體“於”。清朝的官方文書中,提及皇子時前面全部都有個“皇”字。“傳位皇十四子”,改成“傳位皇於四子”怎麼讀得通?

而且清朝的正式文書中提及皇子基本都會寫上爵位和名字,傳位詔書更加不會例外了。現存的康熙遺詔也證明了這一點,詔書中提到胤禛時是“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不論這份遺詔出處的真假,成文規制是不會錯的。

所以改詔書一說根本就站不住腳。

第二種是,胤禛夥同隆科多毒殺了康熙,然後假傳康熙“口諭”。

不論是“毒殺”還是其他什麼“殺”,胤禛弒父這種說法也非常不現實。不是說胤禛沒這個狠心,而是他不太可能弄到這個機會,因爲康熙在這方面的警惕性高到過分。

康熙四十七年,前太子允礽第一次被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每夜逼近布城,裂縫竊視”,由此康熙覺得他有“弒君”的企圖。而且清宮明令,諸皇子無傳召,不得入父皇寢宮。

就算是康熙自己傳召,胤禛和隆科多也沒有機會。

皇帝寵信嬪妃,身邊和周圍都還是親信侍者環繞。召見他們時身邊太監、侍衛必然不會少,而且這也是歷代皇朝的宮廷制度。如果硬要說胤禛買通了康熙的親信,那就該懷疑康熙是怎麼在和權臣、太子一黨等等的鬥爭中存活六十一年的了。

雍正皇帝是怎麼上位的 雍正是自立爲帝還是篡改康熙遺詔 第3張

注:歷史上皇帝被毒殺、弒殺,基本都發生在皇帝大權旁落,無法使用皇權來保護自己的時候。

既然兩種說法可能性都不大,那麼胤禛是不是被冤枉了呢?筆者覺得他可能真被冤枉了。

康熙廢太子後,爲防止自己的兒子因爭奪皇位而骨肉相殘或者威脅自己。嚴禁諸皇子結黨抱團爭奪太子位,爲此他還親自給自己的兒子們挖過坑。

康熙四十八年一月,在第一次廢太子允礽後,康熙令朝中大臣推舉出一位新太子。最後皇八子允禩因平時識時務,會“團結”人,獲得絕大多數朝臣的推舉。但是允禩迎來的不是皇太子的大位,而是康熙地斥罵,“諸阿哥中鑽營謀爲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斷不容”。

康熙的意思是,你們在好好學習,努力提高和表現自己的同時,必須心無雜念、只思皇父並孤立於朝堂。父皇自然會從你們之中選出最佳者,繼承大統。所以看似希望很大的允禩,實際上最沒有希望。

既要有能力、能做事,又必須沒有野心,不被朝臣所黨或擁戴,做皇帝的兒子確實很難。但是還是有讓康熙感到滿意的,就是胤禛和他的胞弟允禵。

這意味着兩人平時都要和朝堂上下的官員們保持足夠的距離,甚至是故意惡化關係,即便是私下營建勢力也只敢在很小的範圍內。換句話說無論他們誰最終登上帝位,支持者都少,反對者都多。

康熙很看重胤禛,不僅封其爲親王,委任他很多要務。連祭天這種規格要求很高的典禮,在身體不好的時候也會讓胤禛代祭。而且他晚年頻繁去胤禛的府邸,最後一年至少去了三次,還非常喜歡胤禛的兒子(乾隆)……

注:康熙一朝只冊封了皇三子允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三位親王。皇八子允禩爲多羅貝勒,皇十四子允禵爲貝子(大將軍王是個虛銜,不是正式的官職或爵位)。

雍正皇帝是怎麼上位的 雍正是自立爲帝還是篡改康熙遺詔 第4張

但是康熙一樣看重允禵,而且他即便是沒有做出最終決斷也應該是偏向允禵的。

有兩個旁證,一是康熙在處分允禩後,將上三旗(兩黃和正白)中原屬允禩的統領全部劃撥到允禵麾下;二是在康熙五十七年,任命允禵爲大將軍,總領西北各路兵馬。這都是軍權。

有些觀點認爲任命允禵,一是爲了平叛,二是爲了支開允禵,爲胤禛登基掃清障礙。這就有些想當然了,作爲大半生都在與權臣、叛亂、陰謀鬥爭的皇帝,軍權意味着什麼康熙不可能不清楚。如果康熙不是絕對信任允禵,允禵不可能獲得這個任命。

如果是爲了胤禛,康熙隨便一個命令就能讓允禵涼透。而不是給他軍權,讓他日後有鬧事的籌碼。

康熙五十九年八月,在允禵的率領下,清軍在西北獲取重大軍事和政治勝利。準噶爾軍敗逃,六世達賴在清朝的保護下舉行了“坐牀”大典。憑此軍功,允禵在康熙心中、乃至朝堂的地位進一步攀升。

康熙六十年,允禵臨時回京,康熙令百官郊迎,也說明了這點。可以說允禵接繼大統的機會更大,那爲什麼最後成了胤禛登基呢?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康熙的猶豫以及對於自己過分的信任。

康熙雖然是兩千多年來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乾隆爲了不超過自己祖父,提前當太上皇了),但是壽元不是最長的。歷史上年齡超過七十的皇帝還有不少,康熙可能從未認爲自己活不到七十以上。

如果康熙能夠預知自己的死亡,他會提前向朝堂公佈繼承人,至少也會表示自己已寫好遺詔。而且無論他是否決定傳位於允禵,爲了皇朝的穩定,康熙六十年允禵返京後,就不會讓他再離開。

這些康熙都沒有做,只能說明他還在猶豫,同時也覺得自己還有足夠時間來權衡、考察胤禛和允禵二人。康熙可能是培養允禵爲主,胤禛是個以防萬一的後備之選。

因此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這一天,最初康熙並沒有覺得自己熬不過去,所以他沒有宣佈繼承人,也沒有急召胤禛(可能是胤禛得到消息後自己趕回的)。

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麼康熙在胤禛回來後,不提自己“已傳位於他”的原因。也解釋了爲什麼康熙沒有召南書房大臣、內閣大學士們擬詔。最後由隆科多這個“編外人”以口傳遺命的方式宣佈繼承人。

換句話說,胤禛在這個事情上撒謊了。

當天胤禛獲准三次探視了康熙,晚上最後一次的時候,可能康熙終於意識到自己熬不過去了。此時如果決定傳位於允禵已經來不及了,自己沒有時間在京師坐鎮等其返京,皇朝將冒着極大的風險。有可能發生叛亂、允禵有可能在返京的途中被暗殺 ……

所以康熙倉促之間只得將皇位傳於當前唯一在京的候選人胤禛。也可能是康熙在召見胤禛的過程中就突然亡故,胤禛當機立斷宣佈父皇傳位於自己。

雍正皇帝是怎麼上位的 雍正是自立爲帝還是篡改康熙遺詔 第5張

不論是那種都可以解釋,胤禛爲什麼當天向衆兄弟宣佈消息的時候拿不出遺詔,只說是父皇口諭,因爲根本就沒有遺詔。幾天後胤禛倒是當朝宣讀了《康熙遺詔》,但是這時候意義已經不大,無論是時間上還是權力上,別說一份,十份他也能弄出來了。

所以胤禛的即位從資格上來說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爲他本就是康熙心中的合適人選。實際上胤禛在康熙駕崩後,能立刻大規模調兵封鎖京畿、震懾諸王公皇子,也旁證了這一點。這種權力不是收買一個隆科多就能獲取的,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只能來源於康熙生前的默許。

注:有些觀點認爲因爲康熙駕崩,所以相關軍隊將領當機立斷投靠了胤禛。這種想法太戲劇化了,不是事先就已經建立了穩固的關係,朝廷沒公佈的情況下,沒人會輕易判定皇帝駕崩。不然軍權也太好忽悠了。

但是康熙自己的猶豫和自信,又讓傳位變得異常倉促,造成了只能“口傳”的尷尬。沒有文件證據,胤禛的敵對派們,又怎麼可能不借機造謠生事呢?

最後胤禛也不是傳說中的“弒兄屠弟”殘忍無情。皇長子允禔和皇二子允礽,是康熙囚禁的,胤禛登基後只是沒放他們。允禔到雍正十二年才亡故,而對於允礽,胤禛不但臨時放他出來哭喪,還將他未成年的兒女接入宮中撫養。

至於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皇十四子允禵這幾個人,胤禛登基後是專門整治他們,但主要原因是這幾個人一直不服和他作對。和皇帝對着幹,別說皇帝給小鞋穿,死都是很正常的。

胤禛是把自己的這幾個兄弟折騰的非常慘(這幾個弟弟基本都是他給折磨逼死的),但是和歷史上的同行相比,他不算最差的。唐朝李世民如何對待自己的兄弟,明朝朱瞻基如何對待自己的叔叔,那都是寸草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