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吳起:忘本之爭

吳起:忘本之爭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歷史上,吳起是一位頗具爭議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曾離家赴魯學習儒術,學業有成,但卻因“忘本”而被恩師逐出師門。這一事件引發了關於忠誠、道德和人性的討論。本文將從吳起的成長經歷、師徒關係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成長經歷

吳起出生於一個貧寒的家庭,但他志向遠大,渴望通過學習改變命運。因此,他毅然離家,赴魯國學習儒術。在魯國,吳起刻苦鑽研,學業有成,成爲了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然而,他的成功並未給他帶來永恆的榮耀,反而引發了一場師徒之間的紛爭。

吳起:忘本之爭

二、師徒關係

吳起的恩師是當時著名的儒家學者曾子。曾子對吳起的才華和學識非常讚賞,將其視爲得意門生。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曾子發現吳起在政治上的野心越來越大,開始涉足權力鬥爭,甚至不惜背離儒家的道德觀念。這讓曾子感到失望和憂慮,認爲吳起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和本性。

三、忘本之爭

最終,曾子決定與吳起斷絕師徒關係,將其逐出師門。他認爲吳起的行爲已經違背了儒家的核心價值觀,無法再將其視爲自己的弟子。這一事件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人對曾子的決定表示支持,認爲吳起確實已經“忘本”。

然而,也有人認爲曾子的決定過於嚴厲,畢竟吳起在學術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們認爲吳起的行爲雖然有悖於儒家道德,但作爲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所作所爲也是出於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

總結

吳起因“忘本”而被恩師逐出師門的事件,反映了古代師徒關係中的道德觀念和忠誠問題。這一事件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示作用,提醒我們在追求個人成功的同時,不忘初心,堅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