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世間印象 > 環球趣事 > 盤點:錯失諾貝爾文學獎的20位大師都是哪些人?

盤點:錯失諾貝爾文學獎的20位大師都是哪些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諾貝爾文學獎自1901年創立以來,迄今已有一百多人獲得此獎。世界文壇羣星閃爍,評此獎難免掛一漏萬,百餘年來,諾貝爾文學獎曾錯失過20位文學大師,這不能不說是諾獎的遺憾。

被錯失的20位文學大師分別是列夫·托爾斯泰、易卜生、哈代、契訶夫、卡夫卡、喬伊斯、昆德拉、博爾赫斯、納博科夫、卡爾維諾、龐德、普魯斯特、里爾克、高爾基、格里耶、左拉、瓦雷裏、勞倫斯、曼傑什坦姆、伍爾夫。以下對他們都做一簡介,使更多的朋友能對這些在文學界均有翻江倒海之力的牛人有所瞭解。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說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還有《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琉森》等。《戰爭與和平》是他前期的創作總結。《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創作的第二個里程碑。《復活》是他長期思想探索的藝術總結,是他對俄國地主資產階級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長篇小說。

易卜生(1828--1906),挪威劇作家、詩人、評論家。生於木才商家庭,當過學徒、編輯、劇院藝術指導,具有強烈的個人精神反叛色彩和神祕主義傾向。他的戲劇抨擊時弊,宣傳社會改革,塑造了衆多個人主義英雄形象,反映了激進的小資產階段民主意識。開拓了歐洲戲劇發展的新道路,他留下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敵》等劇本成爲世界各國戲劇舞臺上的經典作品,他的創作對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歐美戲劇產生深遠影響,因而被稱爲“現代戲劇之父” 。

哈代(1840--1928),英國詩人、小說家。他是橫跨兩個世紀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創作以小說爲主,繼承和發揚了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傳統;晚年以其出色的詩歌開拓了英國20世紀的文學。哈代一生共發表了近20部長篇小說,其中最著名的當推《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還鄉》和《卡斯特橋市長》。詩8集,共918首,此外,還有許多以“威塞克斯故事”爲總名的中短篇小說,以及長篇史詩劇《列王》。

契訶夫(1860--1904),全名叫安東·巴浦洛維奇·契河夫,19世紀末俄國具有世界聲譽的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幽默諷刺大師、短篇小說的巨匠、著名劇作家,以短篇小說和莫泊桑齊名,他們和馬克·土溫一起並稱爲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契河夫一生創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說,還寫了一些中篇小說和劇本。作品大多數取材於中等階層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動統治階級的殘暴,抨擊了沙皇的專制制度。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色龍》、《凡卡》(裝在套子裏的人》、《公務員之死)等。列夫·托爾斯泰也給契訶夫極高的評價,稱他是“無與倫比的藝術家”,而且還說:“我撇開一切虛僞的客套肯定地說,從技巧上講,他,契訶夫,遠比我爲高明!”

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小說家、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爲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並在歐洲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卡夫卡熱”。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動物防備敵害的膽戰心理,表現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時刻難以自保的精神狀態和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的孤立絕望情緒的短篇小說《地洞》(1923);通過小職員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現代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異化”現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1912);寫土地丈量員K在象徵神祕權力或無形枷鎖統治的城堡面前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斃的長篇小說《城堡》;借銀行職員約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殺害的荒誕事件,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司法制度腐敗及其反人民本質的長篇小說《審判》等。

喬伊斯(1882-1941),二十世紀西方最重要,最有影響,也是引發爭論最多的小說家之一。近一個世紀以來,圍繞他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息過。推崇他的人把他與莎士比亞、巴爾扎克等最偉大的作家相提並論,反對他的人認爲他的創作艱深、晦澀,一味玩文字遊戲,可讀性差,不能代表現代文學的方向。但是儘管在認識與評價上存在分歧,研究他的隊伍和規模卻越來越壯大,研究的內容越來越深入,而且,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他對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巨大影響,承認了他在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他被看作“意識流”小說和一種嶄新文體的開創者。他的《尤里西斯》與艾略特的《荒原》一起被公認爲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經典作品。

米蘭·昆德拉,1929年生於捷克,年輕的時候當過工人、爵士樂手,後致力於文學和電影創作,曾擔任布拉格影藝學院教授。1968年,蘇聯佔領布拉格以後,他的作品橫遭查禁。1975年,他移居法國,由於其日益增高的文學聲譽,被法國總統特別授予法國公民權。他潛心於小說創作,多次獲得各項國際性文學獎,還曾被提名爲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可笑的愛》(1968年前),長篇小說《玩笑》(1968)、《生活在別處》(1973)、《爲了告別的聚會》(1976)、《笑忘錄》(1976)、《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1984)等。

博爾赫斯(1899--1986)阿根廷詩人、小說家兼翻譯家。重要作品有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聖馬丁牌練習簿》(1929)、《陰影頌》(1969)、《老虎的金黃》(1972)、《深沉的玫瑰》(1975),短篇小說集《惡棍列傳》(1937)、《小徑分岔的花園》(1941)、《阿萊夫》(1949)、《死亡與羅盤》(1951)、《布羅迫埃的報告》(1970)等。還譯有卡夫卡、福克納等人的作品。其作品文體乾淨利落,文字精煉,構思奇特,結構精巧,小說情節常在東方異國情調的背景中展開,荒誕離奇且充滿幻想,帶有濃重的神祕色彩。他的作品涵蓋多個文學範疇,包括: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其中以拉丁文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納博科夫,俄羅斯出生的美國小說家、詩人、文學批評家、翻譯家、文體家。曾被公認的二十世紀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 納博科夫學識淵博,才華橫溢,一生的創作極其豐富多樣,包括了詩歌、劇作、小說、傳記、翻譯、象棋與昆蟲學方面的論文等大量作品,但他主要是以小說聞名於世,如《洛麗塔》、《普寧》、《微暗的火》、《阿達》、《透明物體》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除小說詩歌外,還發表過貶抑果戈裏的評論,和4卷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的譯作和論述。70年代,他的聲望達到頂峯,被譽爲“當代小說之王”。

伊塔洛·卡爾維諾(1923-1985),意大利當代最具世界影響的作家之一,當代歐洲文學大師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一個分成兩半的子爵》、《阿根廷螞蟻》、《不存在的騎士》等等。他的作品獨具一格,擅長用童話的方式來寫小說。所以他的小說也可以說是童話。除了寫小說,卡爾維諾還像德國的格林兄弟一樣,收集編寫民間故事。卡爾維諾走遍意大利,付出了兩年時間的辛勤勞動,終於編寫出一部《意大利童話》,這部《意大利童話》可以和安徒生、格林兄弟的童話媲美。

龐德(1885-1972),意象派運動主要發起人,現代文學領軍人物。1885年10月30日出生於美國愛達荷州的海利鎮。先後就讀於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和哈密爾頓大學。1921年遷居巴黎。在巴黎和倫敦期間除了繼續從事創作外,他發掘和扶植人才,與歐美文學界人士廣爲交遊,爲打破英美文學,尤其是英美詩歌的沉寂局面,爲促進美國文學的“復興”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擊》(1912)、《獻祭》(1916)、《休·西爾文·毛伯萊》(1920)和《詩章》(1917-1959)等。龐德是葉芝的學生,詹姆斯·喬伊斯的摯友,艾略特的同學,海明威的老師,且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和影響。此4人均爲現代派大家。

盤點:錯失諾貝爾文學獎的20位大師都是哪些人? 第2張

馬塞爾·普魯斯特

普魯斯特(1871年--1922年),全名爲瓦倫坦·路易·喬治·歐仁·馬塞爾·普魯斯特。馬塞爾·普魯斯特,法國20世紀偉大的小說家,意識流小說大師。1984年6月,法國《讀書》雜誌公佈了法國、西班牙、聯邦德國、英國、意大利王國報刊據讀者評選歐洲十名“最偉大作家”,所排名次,普魯斯特名列第六。代表作品有《追憶似水年華》等。

里爾克(1875—1926),現代德語文學中最有影響的詩人之一。里爾克通過一生的創作實踐,給詩歌開闢了新的領域。在這領域裏他展示了音樂的美,又展示了造型的美,尤其是他晚期的詩歌,發揮了德語語言的功能,表達了一些難以表達的內容,因而擴大了詩歌創作的藝術表現的可能性,對現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有益的影響。

高爾基(1868―1936年),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列寧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蘇聯文學的創始人。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28日出生於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城(今高爾基城)。他的父親是木匠。早年喪父,寄居在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歲開始獨立謀生,其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舊社會的底層度過的。高爾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經歷在他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中作了生動的記述。人間的苦難,生活的辛酸,磨練了他的鬥志;他在繁重勞動之餘,勤奮自學不息。對社會底層人民痛苦生活的體驗和深切瞭解成爲他創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羅伯·格里耶(1922-2008),法國“新小說”流派的創始人,電影大師。格里耶的作品以他獨一無二的品質和他崇高的影響而榮獲1998年法國最高文學獎“龔古爾獎”,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使他飲譽“新小說派領袖”、“新小說教皇”、“午夜魔王”等多稱號。

左拉(1840--1902),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自然主義文學流派的領袖。一生寫成數十部長篇小說,代表作爲《萌芽》。他受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的啓示,創作了長達600萬字、由20部長篇小說構成的鉅著《魯貢——瑪卡爾家族》,反映了法國第二帝國時代社會各方面情況。描寫罷工鬥爭的《萌芽》和反映普法戰爭、第二帝國崩潰、巴黎公社起義的《崩潰》,是其最重要的作品。1908年,法蘭西共和國政府以左拉生前對法國文學的卓越貢獻,爲他補行國葬,並使之進入偉人祠。

瓦雷裏(1871--1945),法國象徵派大師。他的詩耽於哲理,傾向於內心真實,追求形式的完美。作品有《舊詩稿》(1890~1900)、《年輕的命運女神》(1917)、《幻美集》(1922)等。他的詩耽於哲理,傾向於內心真實,往往以象徵的意境表達生與死、靈與肉、永恆與變幻等哲理性主題,被譽爲“20世紀法國最偉大的詩人”。

勞倫斯(1885--1930),英國文學家,詩人,20世紀英國最獨特和最有爭議的作家,被稱爲“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勞倫斯的創作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影響,他的作品對家庭、婚姻和性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探索。其中對於情愛的深入描寫,一度引發極大的轟動與爭議,對20世紀的小說寫作產生了廣泛影響。在近二十年的創作生涯中,這位不朽的文學大師爲世人留下了十多部小說、三本遊記、三本短篇小說集、數本詩集、散文集、書信集。小說代表作有《戀愛中的女人》、《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虹》、《兒子與情人》等。《虹》與《戀愛中的女人》以非凡的熱情與深度,探索了有關戀愛的問題,代表了勞倫斯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

曼傑什坦姆,是20世紀最具世界性影響的俄羅斯詩人之一,曾被稱爲“詩人中的詩人”。198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布羅茨基則聲稱:曼傑什坦姆比他本人更有資格站在領獎臺上。奧·曼傑什坦姆的作品以超現實主義的方式,對遠古文明和傳統文化進行憑弔,對現實社會予以辛辣的抨擊和諷刺。他的詩歌中所流露的這些綜合性品質,使他的聲譽越出了國界,成爲與艾略特、里爾克、瓦雷裏和葉芝等世界級大師並肩的人物。

伍爾夫(1882年--1941年),英國女作家,被認爲是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之一。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伍爾夫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其最知名的小說有《戴洛維夫人》、《燈塔行》、《雅各的房間》。伍爾夫被譽爲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現代主義文學潮流的先鋒;她對英語語言革新良多,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去描繪在人們心底的潛意識。愛德華·摩根·福斯特稱她將英語“朝着光明的方向推進了一小步”。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新性至今仍然產生着影響。(劉繼興)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