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世間印象 > 環球趣事 > 三蘇祠“人蟻大戰” 7釐米長蟻后被生擒

三蘇祠“人蟻大戰” 7釐米長蟻后被生擒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2月21日,眉山三蘇祠內,有着200多年曆史的披風榭旁,白蟻專家張傳文挖出一個直徑70釐米的蟻巢,一隻長約7釐米的“蟻后”被成功活捉。

三蘇祠歷史悠久,但同時也飽受白蟻困擾,園林內的木質古建築,基本都遭受過白蟻毀壞,白蟻已成爲三蘇祠古祠堂毀壞的第三號“殺手”。

“2007年開始,三蘇祠請來專家,每年都要與白蟻‘交戰’多次。最多的時候,一年能挖百餘窩,今年只挖出3窩。這說明祠堂內的白蟻越來越少了。”三蘇祠園林基建部主任林小平說。現場直擊

掘地兩米30歲蟻后被生擒

12月20日一大早,來自湖北黃岡的白蟻專家張傳文,早早來到了披風榭旁。兩天前,他發現這裏有白蟻行動的痕跡。張傳文說,這裏土壤鬆軟,靠近古建築、池塘,通風背陰,正是白蟻喜歡的地方。

三蘇祠“人蟻大戰” 7釐米長蟻后被生擒

上午8點半,沿着白蟻所挖的路道深挖兩米後,一個直徑約70釐米的“宮殿”呈現在大家面前。張傳文和同事不敢耽擱,迅速挖開副巢,直搗主巢。“白蟻很聰明,一有風吹草動,蟻王、蟻后就會轉移進地道,就找不到了。”

挖開主巢後,一隻約7釐米長的蟻后現身。張傳文發現,蟻王、蟻后已被小白蟻包圍,呈“託舉”狀。“這是想逃跑啊!”張傳文趕緊伸手去抓,還遭到兵蟻反擊,戴着手套的張傳文輕鬆抓住了蟻王、蟻后。

12月21日,張傳文拿出裝有“蟻王”、“蟻后”的礦泉水瓶說:“這隻蟻后起碼有30歲了,正是壯年,一天能繁殖2000多隻白蟻,還好抓住了。”

“和很多古建築一樣,三蘇祠也被白蟻‘盯’上了。”林小平說,三蘇祠古建築,多爲磚木結構,祠堂內年齡超過百歲以上的古樹,有很多。白蟻喜啃噬木材,除潮溼黴爛、火災外,白蟻已成爲加速三蘇祠古祠堂毀壞的第三號“殺手”。

林小平說,白蟻幾乎已對三蘇祠博物館內古建築形成了包圍之勢,絕大部分古建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白蟻的侵蝕。“特別是東廂房東面的木板牆,被它們咬得只剩皮了。”

張傳文介紹,白蟻分泌的酸性物質,連鋼筋水泥都能洞穿。“白蟻畏光,往往從建築內部進行破壞,因此常常不容易被發覺。”張傳文說,“一棟完好的古建築,如不加防治,兩三年就可能被蛀空,發現時就晚了。”

2007年起,三蘇祠博物館啓動了“滅蟻行動”,請來了湖北的專家團隊,開始尋找白蟻巢穴。“當時挖一個白蟻窩300元,由於白蟻太多了,經費不足,還導致‘滅蟻行動’停了一段時間。”林小平說。

三蘇祠“人蟻大戰” 7釐米長蟻后被生擒 第2張

木板灑藥時間久了就失效

林小平說,三蘇祠古木較多,過去飽受白蟻之害。“三蘇祠裏的木質建築,基本上都被咬過。”林小平說,十多年前,受技術條件限制,對白蟻只能以殺爲主,唯一的辦法,就是往木料上打藥。

“但可能是藥效有限,也可能是白蟻適應了藥性,往往只能維持一段時間,白蟻又多了起來。”林小平無奈地說。

尋覓蟻窩白蟻還能掩飾痕跡

2007年起,三蘇祠重金請來湖北白蟻專家,開始掏白蟻巢穴。“白蟻很狡猾,它們行走過的線路,都會用泥土掩飾。如果沒得經驗,根本發現不了。”張傳文說。

正因爲白蟻狡猾,因此巢穴往往不能一鏟而盡。張傳文指着不遠處說,2年前,就發覺這裏有白蟻痕跡,也挖出一個小巢穴。“當時就忽略了這個大巢穴,讓它躲過一劫。”

投料誘殺讓白蟻互相傳染

張傳文說,爲了避免損害館內古建築和古樹木,他們還制定了不同的戰術。“比如在三蘇祠館內古建築裏,我們就投放“誘殺包”,而在古建築外或古樹附近,則採取挖掘‘誘殺坑’。”

三蘇祠“人蟻大戰” 7釐米長蟻后被生擒 第3張

據統計,僅2010年,工作人員就設置誘殺坑372個,投放誘殺包2311個。“白蟻中毒後,會相互傳染,最終實現滅治。”專家分析人蟻大戰還將持續

林小平介紹,這幾年“滅蟻行動”效果顯著,發現的白蟻窩已經逐年減少,今年至今只發現了3窩。

但在張傳文看來,白蟻防治還會持續。“一對蟻王、蟻后每天繁殖數千蟻卵,幾個月後就變成白蟻。按照分工,工蟻負責尋覓食物,兵蟻負責保衛家園,繁殖蟻則要離開家,自己去找地方建立新家園。”張傳文說,“繁殖蟻成活率較低,只有千分之一,但一旦存活,就會迅速增長。”

“我們跟白蟻研究防治所簽訂了協議,人蟻大戰還將持續。”林小平說,通過採取不同的防治方法進行綜合治理,相信能夠徹底消除蟻害隱患。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