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古代戰役 > 宋軍敵不過蒙古大軍,爲何還要選擇主動出擊呢?

宋軍敵不過蒙古大軍,爲何還要選擇主動出擊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端平入洛時,黃河以南,千里無炊煙,南宋大軍北上之後無法從當地獲得補給,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經營的話,基本上佔領黃河以南也無法屯田自給自足長期駐守,況且黃河以南已經是嚴重的黃泛區,百姓喪失殆盡。後來的川蜀地區就是這樣,蒙古軍不會給你足夠的時間來築城經營生產,導致一波接着一波的被劫掠,損失慘重,基本上就是剛有起色就來搶劫破壞。

餘玠之所以能建立起川蜀山城防禦體系,除去餘玠戰略才能之外,也得益於窩闊臺汗和貴由汗相繼死去的這段蒙古帝國權利鬥爭的間隙,讓餘玠有了寶貴的10年來築城屯糧。所以從雙方的戰力,以及蒙古軍的特性來講,其實端平入洛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

宋軍敵不過蒙古大軍,爲何還要選擇主動出擊呢?

入洛的宋軍戰鬥力還是挺強的,諸如徐敏子與劉虎等部都打的很頑強,特別是洛陽突圍中,雖然受到了蒙軍的圍追堵截,然而敗退中的宋軍依然能以步兵大陣給予蒙軍有序的反擊,實際戰爭失敗的責任除了趙葵、全子才的指揮失誤以外,更多的是環境問題,彼時中原經歷蒙軍多次摧殘,早已殘破不堪。顯赫一時的開封、關中幾成空殼,根本沒有物資可供宋朝大軍用度,徐州方向則一片澤國,行進困難,後勤運補也跟不上,導致前線宋軍基本是餓着肚子和蒙古人拼命,自然不能抵敵,所以綜上我認爲,宋理宗的出兵在時機上並不成熟。

宋軍敵不過蒙古大軍,爲何還要選擇主動出擊呢? 第2張

在自身實力足夠的前提下,做出北進的戰略抉擇是沒有毛病的。如果宋實力有蒙古一半,則可以考慮全面北伐,推進至舊金燕晉之地。明朝後來的經驗證明,還是九邊防線比較穩。如果宋軍實力稍弱,則可以考慮全線北進,以圖接手舊金關河防線,金軍已經證明了,關河防線從北邊硬打是非常難以突破的,可以爲南宋贏得更大的戰略空間和喘息時機。可是南宋軍力實在太弱,中原地區人口流失嚴重,端平入洛的實際意義不強,最後能退回來保留軍隊火種已經不錯了。

如果南宋擁有可以佔據關河防線的實力,而且擁有重建關河防線並鞏固供養的人力物力財力,就該直接北伐,把戰線整體北移。擁有後方供養的新關河防線比殘金的關河防線要穩得多,關鍵是南宋沒有這個實力,端平入洛更像是一場軍事冒險,象徵意義大,實際意義幾乎沒有,其實如果換幾個統治者肯定不會這麼做。

朱元璋會悶聲發大財,劉徹會厲兵秣馬全面決戰,李世民會親自領兵上陣。所以歸根結底,南宋還是弱,打不過蒙古,他能做的選擇就少,容錯率就低。南宋和蒙古確實開戰只是早晚的事,可這對己方、對方實力都沒算準,制訂一個超出本方實力、執行能力的戰略,這就不是個好的、正確的戰略。

端平入洛只是爲了搶地盤顯示一下奪回開封故都的功績,當時整個北方都被打爛人口損失九成,搶下來也沒有用,平白損失戰力。這時北伐失敗最大原因其實是北方中原漢人已經對宋廷毫無信心了,之前夾在宋金之間的中原漢人不斷地被宋金兩方收編,出賣,收編,再出賣,炮灰一般,可憐無比,聚堡求生,什麼時候官兵路過自己可能就是被“收編”再被“出賣”。最後還是忽必烈給了他們活路,比如河北涿州人張柔聚集數千鄉鄰結寨自保,蒙金戰爭時被金廷拉去打蒙古人,戰敗被俘,但被忽必烈收降重用,他兒子張弘範就是崖山之戰的滅宋元軍總指揮,張家也是元代的漢世侯之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