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古代戰役 > 後世如何評價明末農民起義?有哪些正面與負面的影響?

後世如何評價明末農民起義?有哪些正面與負面的影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末農民起義,又稱明末農民戰爭、明末民變、晚明民變等,爆發於明末天啓七年(1627年)的陝北起義,至康熙三年(1664年)夔東十三家完全結束,是由李自成等領導的一場農民戰爭,其結果是農民起義軍失敗,明朝滅亡,清軍獲勝。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歷史評價

正面

明末農民戰爭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鬥爭最尖銳、對後世影響也最深遠的一次農民戰爭。

明末農民戰爭最典型的戰術是流動作戰,具有很大優越性,義軍時分時合,神出鬼沒,使明軍疲於奔命。明軍雖然在數量上佔優勢,但因督撫與武臣存在矛盾,軍政腐敗,軍隊沒有戰鬥力,且分兵作戰,在具體戰役中往往只有起義軍的幾分之一,常常失敗。

農民軍在戰略策略上運用恰當,澠池突圍完成了戰略轉移,後來從流動作戰轉爲陣地戰,避免了不利條件,變被動爲主動。起義軍軍紀嚴明,戰鬥力較強,與明軍形成鮮明對比。

1949年後,傳統的大陸史觀認爲,李自成領導的農民革命沉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遏止土地高度集中的發展,使得農民對地主階級的人身依附關係有所鬆弛;起義中提出的“均田”口號,是唐宋以來農民戰爭的一個新發展,它直接觸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這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是第一次,標誌着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戰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明末農民起義,爲中國人民革命鬥爭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後世如何評價明末農民起義?有哪些正面與負面的影響?

負面

口號虛無

農民軍到處散佈“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 的口號,“均田免糧”這種極端平均主義、無政府主義的口號,只能進一步導致大順軍用拷掠追餉來籌集軍費,以致在進軍北京途中,特別是進入北京後,大肆對明朝的政要、權貴、富商、紳士等嚴刑拷打,勒索錢財,造成社會混亂,人心動盪。

而農民軍均田口號不反映農民對土地的要求,只是要求減輕賦役而已。農民軍的“割富濟貧”政策,也“並不意味着農民階級重新分配封建地主的土地”,而是分奪地主階級的“浮財”,把地主的“糧食、金銀、衣物等可動之產取來分別賑濟貧民”。

明末農民軍在武裝鬥爭中能不能自覺地正面提出否定作爲封建統治基礎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問題,這一點一直值得後人關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史學界曾開展過一場關於明末農民軍“均田”口號的討論。有的學者懷疑明末農民軍是否提出過“均田”口號,受時局影響更談不上將其付諸實施。

所以“均田免糧”這一樸素口號除具有鼓動和號召民衆的戰時作用外,在當時的小農社會裏到底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到底能持續多久,還需認真思考,不能將“均田免糧”的實施過於理想化。

後世如何評價明末農民起義?有哪些正面與負面的影響? 第2張

罪行累累

部分學者指出,農民軍迫於生計,反抗暴政值得稱揚。但是有文獻指出,農民軍的燒殺搶掠比官軍更加讓人髮指,雖然封建統治階級所寫的歷史對農民軍有污衊,但是也無法掩蓋農民軍藉着反抗官府的旗號在各地作惡的事實。例如張獻忠在四川等地多施行暴政,屠城無數,幾乎將四川人殺絕;而所謂紀律嚴明的李自成,在武關屠城;其所過之處,“凡有身家,莫不破碎;衣冠之族,騷然不得安生,甚則具五刑而死者比比皆是” 。他在攻破偃師後的屠城,受害者就大都是普通老百姓。

農民軍所過之處,明朝皇族、親王、郡王均在劫難逃。那些各地最壯麗的王府宮殿,在連綿全國的戰爭中,幾乎無不灰飛煙滅。明朝太原總兵姜瓖親見親聞,農民軍“凡所攻陷,劫掠焚燬,備極慘毒,而宗藩罹禍尤甚”;“雲(今山西大同)之宗姓,約計肆千餘,闖賊盤踞六日,屠戮將盡……。《南疆逸史》也說:“明之天潢,迨闖獻之禍,屠戮幾盡焉。”

農民軍每到一地,首先捕殺皇族,從崇禎十四年至十七年,就有福王、唐王、崇王、岷王、代王、蜀王、楚王等數十個顯貴王爺被農民軍整家殺掉。至於郡王及將軍之下,被殺的更是不計其數。就這樣數以百萬計的明朝宗室皇族遭到慘無人道的滅絕性屠殺。比如山西,農民軍在平陽殺了西河王一族三百餘人,在太原先殺了晉王一族中高級皇族四百餘人,後又捕殺了中底層宗人千餘,而在大同則殺了代王一系4000多名宗室。據統計,僅在山西一地,李自成就殺了朱元璋一萬多名後代。山西一地僅是縮影。事實上,儘管李自成以不亂殺聞名,但是他兵鋒過處,那些明朝皇族幾乎沒有活下來的。在攻克洛陽時,福王朱常洵被活剮與鹿血摻在酒中,名“福祿酒”,開懷暢飲。在襄陽,張獻忠俘獲襄王朱翊銘,儘管朱翊銘跪地乞生,而張獻忠並沒有放過他的家族。張獻忠克武昌,俘獲楚王朱華奎,將其活沉西湖,楚王宮殿樓閣近千間也被付之一炬。張獻忠攻佔常德,榮王宗室均被殺。攻克重慶,將蜀王朱常浩及其家人盡殺……。

後世如何評價明末農民起義?有哪些正面與負面的影響? 第3張

在明末戰亂之中,皇族的死亡率也創了社會各階層之最。明末起義軍誅戮明皇室成員,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堅決、徹底。只要是朱元璋的後代,不論主動投降還是被動俘獲,不論立地不跪還是苦苦求生,不論拒不交待藏寶地點還是痛痛快快地獻出所有財富,結果都是一樣:一律誅滅。史書中涉及王府在兵鋒下的遭遇,所用的詞都是“盡”、“皆”、“合族”。史家總結道:“凡王府宗支,不分順逆,不分軍民,是朱姓者,盡皆誅殺,在城鄉紳,亦無噍類。 ”

在古代史書中,各種民間起事都被記作“盜賊”。當1949年後史學界研究歷史其中許多方面都採用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學說的基本原理樹立, 把“農民起義”至高無上的地位後,就將所有的“盜賊”一概理解爲“起義”。其實這些盜賊中很多是在太平歲月聚衆劫掠的大盜,破壞性極強,沒有任何“起義”的綱領。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