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抗日戰爭 > 遠征軍緬甸抗日:劉放吾率部在仁安羌解救英軍

遠征軍緬甸抗日:劉放吾率部在仁安羌解救英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92年4月11日,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芝加哥卡爾登酒店,拜訪了坐在輪椅上的中國抗日老將、前中國遠征軍第66軍新編第38師第113團團長劉放吾。她代表英國政府和人民,感謝劉放吾當年率部在仁安羌解救英軍的義舉。美國總統布什也致信劉放吾,感謝他解救500名美國記者、傳教士及數千名英軍的英勇行爲。是什麼讓這位老人在半個世紀之後,依然受到英美國家首腦人物如此禮遇?這就是享譽中外的仁安羌大捷。

仁安羌,緬語意爲“油河”,是當時緬甸和整個中南半島上最大的油田,也是緬甸戰場中英聯軍油料的主要來源。對資源日益短缺的日軍來說,石油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日軍搶在英軍之前在仁安羌東、北、南三面設伏,在搶佔油田的同時包圍了敗退的英軍主力,英軍向中國遠征軍求救。

解救英軍的任務落到遠征軍第66軍新編第38師身上。新編第38師的前身是隸屬財政部的稅警總團,這支部隊配備了清一色的美式武器。第113團團長劉放吾接到任務後,於1942年4月17日晚,帶領1000人趕到仁安羌並完成攻擊準備,第二天拂曉便展開攻擊,至中午將賓河北岸的日軍肅清。但轉而進攻南岸時,遭到日軍猛烈阻擊。20日拂曉,113團再次向日軍發動猛攻。擔任主攻的第1營在團長劉放吾的親自率領下,迅速涉水過河,登上南岸,與日軍展開肉搏戰。第3營營長張琦奮不顧身,衝在最前面,直至戰死。至下午5時,第113團終於擊潰日軍,攻克整個仁安羌油田區域。趁日軍潰逃之際,第113團首先將被俘的英軍、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500餘人救出。接着,掩護英緬第1師和英軍第7裝甲旅等7000餘人向北撤退。

遠征軍緬甸抗日:劉放吾率部在仁安羌解救英軍

仁安羌大捷是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以來,第一次主動進攻日軍取得的重大勝利,給危急中的緬甸戰局帶來一線生機。英國官方將英軍在仁安羌脫險稱爲“亞洲的敦刻爾克奇蹟”,並將4月20日定爲“光復仁安羌解救英軍日”。

仁安羌大捷後英印軍繼續向印度方向撤退,中國軍隊爲其殿後。侵緬日軍如潮水般反撲過來,在撤退過程中,中國遠征軍經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磨難,遭到極其慘重的損失。

1942年5月8日,電臺傳來日軍佔領密支那的消息,中國遠征軍撤回國內的退路被切斷。此刻遠征軍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從人跡罕至的野人山原始森林撤退回國,二是跟隨英軍撤回印度。

中國遠征軍第5軍軍長杜聿明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第一條路。兩個半月中,第5軍主力穿越縱深達200多公里的野人山區,歷盡艱險,損失慘重。第5軍是中國遠征軍第一路的主力部隊,入緬時全軍3個師和軍直屬隊共4.2萬餘人,在戰鬥中傷亡7300人,而撤退途中傷亡達1.47萬人。撤離緬甸後,全軍僅剩2萬人。

1942年7月,昆明志舟體育場,上萬民衆在此舉行隆重的公祭。公祭的英雄就是中國遠征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在野人山地區撤退途中,戴安瀾身負重傷,躺在擔架上堅持指揮部隊行動達10天后壯烈犧牲。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西全州香山寺爲戴安瀾將軍舉行了全國性的悼念大會。

1942年,對於中國遠征軍而言,浴血奮戰卻壯志未酬,對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而言,則是一個傳奇。這一年,讓世界見證了中國軍隊在異國他鄉是如何不屈不撓地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中國以巨大的犧牲直接支援周邊國家的抗日鬥爭,鼓舞了中外抗日軍民的鬥志。中國遠征軍首次出征緬甸雖以失敗告終,但他們以血肉之軀換來的經驗教訓,爲後來的緬北、滇西大反攻,爲英美盟軍在亞太地區的反攻作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