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抗日戰爭 > 二戰日本軍隊不爲人知的兩大軟肋:思維過於僵化

二戰日本軍隊不爲人知的兩大軟肋:思維過於僵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侵華戰爭至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軍力一度稱雄東亞,但日寇也有自己的軟肋。

“鬼子”遇強則弱

由於沒有參加“一戰”期間的歐洲陸戰,日軍對火力革命認識模糊,其火炮射程和威力都非常有限。雖然能夠在中國戰場逞一時之兇,一旦遇到蘇聯、美國之類強勁的對手,只有捱打的份兒。

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日軍已經發現,其火炮的射程全面劣於對手,以至於蘇軍火炮可以在日軍火炮射程外自由射擊,日軍根本無力還擊。

1945年2月19日,硫磺島戰役正式打響,而美軍針對這個只有21平方公里的小島的火力壓制,早在前一年的12月就開始了。開戰前三天,美軍又進行了三天的火力準備。而整個戰鬥過程中,他們共發射各種口徑的艦炮炮彈30餘萬發 (計1.4萬噸),直接支援登陸部隊作戰。

在1945年柏林戰役的外圍戰中,僅4月17日這一天,蘇聯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配屬的炮兵就發射了123萬發炮彈,約可裝滿 2450個火車車皮,共計98000噸。蘇軍供給炮彈的鐵路線,直接建到一線炮兵陣地上。最終參與直接攻擊柏林城的蘇軍共有464000人,裝備12700門火炮和迫擊炮,2100門火箭炮,1500輛坦克及自行火炮。這種高度工業機械化的物質力量,是當時工業實力比較薄弱的日本而言,根本無法想象的。

相比參戰的歐美各工業強國,日軍在機械化方面也全面落伍,其野戰炮兵仍然是以騾馬牽引爲主,步兵則多依靠徒步行軍。

二戰日本軍隊不爲人知的兩大軟肋:思維過於僵化

“日軍”思維僵化

日軍的陸戰思維,仍然是以步兵爲中心,坦克被定義爲支援步兵的武器,使得坦克部隊發展非常緩慢,坦克本身性能也相當落後。

“二戰”中,日軍性能最好的坦克是97式中戰車。該戰車裝備短管57毫米炮,全重13.4噸,最大裝甲厚度只有33毫米,且車身不是整體鑄造的,而是鉚接的裝甲板。後來爲了加強反裝甲能力,又推出了裝備47毫米反坦克炮的97改,但戰鬥力依然有限。

相比之下,蘇軍主力坦克T34/85裝備長身管的85毫米炮,全重32噸,最大裝甲厚度90毫米。斯大林2型坦克,則裝備122毫米炮,全重46噸,最大裝甲厚度160毫米。美國的M4謝爾曼型坦克則裝備75毫米炮,全重30.1噸,最大裝甲厚度51毫米。德國的虎1坦克,裝備56倍口徑的88毫米炮,全重57噸,最大裝甲厚度100毫米;豹式坦克裝備70倍口徑的75毫米炮,全重45.5噸,最大裝甲厚度110毫米。只有貧弱的意大利跟日本算是難兄難弟,其主戰坦克同樣是鉚接車體,同樣是20噸以下車重。

更有甚者,日本陸軍迷信夜襲加白刃突擊,忽視單兵速射武器,嚴重阻礙了衝鋒槍、半自動步槍和突擊步槍的研製和列裝。美軍則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普遍裝備了性能更佳的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日軍步槍手每打出一發子彈,就要手動槍栓退彈殼,不然下一發子彈無法上膛。在太平洋戰爭後期的近距離奪島混戰中,往往因此暴露位置。而美軍的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卻可以連打八槍,然後自動彈出彈夾,再裝上新的八發彈夾。

此外,日軍的機關槍也不夠先進。在太平洋戰場上,4名美國步槍兵兩人一組,以加蘭德步槍進行輪流射擊,居然可以壓制住日軍的輕機槍!相比之下,德軍的 MG42卻可以打出每分鐘1500發的高射速,連綿的聲音宛如電鋸鋸斷圓木,又如同撕裂亞麻布。對盟軍老兵而言,這種刺耳的聲音,無異於戰場上死神的召喚。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