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傳統文化 > 古人是如何看待牛的?《五牛圖》爲什麼是鎮國之寶?

古人是如何看待牛的?《五牛圖》爲什麼是鎮國之寶?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五牛圖》由唐朝韓滉所作,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那麼《五牛圖》爲什麼會被譽爲鎮國之寶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衆所周知,農業是古代中國的立國之本,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曾經說過:“封建經濟的根本在於農業”。

更不消說,時至今日,中國依然是個農業大國。

“農業興則社稷興,農業廢則國家危。”絕不是聳人聽聞的論調。

農業生產離不開人,更離不開牛,並不是說今年是牛年,筆者刻意褒揚它。耕牛以其勞苦功勞,早就獲得老祖宗的尊重和愛護。

《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其中載有明文:“牛爲耕稼之本,馬即致遠供軍。”在古代中國,牛馬的地位,當真是舉足輕重。

由此又可得出結論:牛壯則農業興,牛弱則農業廢。在封建王朝,作爲最主要的生產工具,耕牛的用途不可謂不大,甚至能左右國家的興亡。

古人是如何看待牛的?《五牛圖》爲什麼是鎮國之寶?

古代詩人,常以最飽滿的熱情讚美耕牛。王安石是大宋的宰相,他的權利也僅次於皇帝,詩人卻不忘時刻關注,田間地頭的一頭老牛。王安石以《耕牛》爲題作詩:

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

朝耕及露下,暮耕連月出。

自無一毛利,主有千箱實。

睆彼天上星,空名豈餘匹。

朝來暮去,寒往暑來,耕牛的身影,一直出現在田間,它們只是不停地勞動,自己卻得不得半分好處。執着的身影,甚至能感動大宋的宰相。

同樣是生活在宋代,還有一批江湖豪客,視法理於不顧,肆無忌憚地吃牛肉。施耐庵把他們的故事,收錄進那本傳世名作《水滸傳》當中。

此書熱血與俠義齊飛,豪情共忠義一色,其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不法之徒,吃牛肉也便是常規操作。據史料記載,宋代百姓“以牛肉爲上味,羊魚次之。” 而《水滸傳》中,描述吃牛肉的場景,大體有十二次。

施耐庵通過牛肉這一媒介,既表現梁山好漢的貪婪,又深化他們無法無天的本性。

在不同人物眼中,牛總有不同的意義。於整個國家而言,牛馬是最硬的通貨,也是國家實力的彰顯與憑證。

猶然記得,劉邦建立大漢伊始,天下疲敝,民不聊生。堂堂大漢天子出行的時候,竟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馬拉車,而丞相也只能坐牛車上朝。

劉邦的曾孫子劉徹,統治中國之時,牛馬的數量,得到空前發展,官馬的數目有四十萬匹之巨。“衆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羣”,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

漢武帝是個鐵腕皇帝,他尤其鍾愛於寶馬良駒。但諸位莫要忘了,戰士騎着馬匹在戰場廝殺,耕牛卻拉着鐵犁在田間勞作。

曠日持久的戰爭,巨大的開支,所有的重壓,都肩負在百姓和老牛身上,他們勞苦功高,卻又默默無聞。

古人是如何看待牛的?《五牛圖》爲什麼是鎮國之寶? 第2張

《齊民要術》中說道,"趙過始爲牛耕"。趙過是漢武帝時期的搜粟都尉,正所謂官如其名,搜粟都尉是管轄全國糧草和農業生產的高級農官。

趙過開創性發明瞭“代田法”,通過此法,農業生產得到空前發展,《漢書·食貨志》就曾記載,農民以此法耕種“用力少而得谷多”。

而耕牛是“代田法”順利實施的最得力武器。

然後,世人皆知曉衛青、霍去病,卻很有少人知道趙過的大名;就像人人都渴望見到汗血寶馬的英姿,卻不屑於觀覽田間的耕牛。

《五牛圖》何以成爲“鎮國之寶”

在詩人與書畫家眼中,比之於花鳥魚蟲,耕牛的身影,同樣落寞而寂寥。

可喜的是,唐朝宰相韓滉,曾經畫過一副《五牛圖》。這幅畫作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堪稱中國的“鎮國之寶”。因爲今年是牛年,這幅畫作,也曾出現在春晚的舞臺之上。

筆者曾經查詢過,新中國成立伊始,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數量有1684490件之多,到了今天,這個數字已經增長到1862690。

況且,故宮本身就是一件龐大的文物。區區一副畫作,到底有何德何能,獨領風騷千餘載,還能成爲“鎮國之寶”。

春晚未曾言明《五牛圖》的偉大之處,諸位且聽道來。

古人是如何看待牛的?《五牛圖》爲什麼是鎮國之寶? 第3張

首先,《五牛圖》是現存最早的紙本中國畫。

相較於紙張,絹帛透、韌、薄,更易於保存,是最天然的書畫材料。而且絹可以隨意織寬織長,更加方便拼接。

傳之於後世的國寶級名作,大部分都是以絹本設色,譬如鼎鼎大名的《清明上河圖》。

韓滉曾在通州爲官,唐朝之通州,即今日四川達州。時至今日,達州依舊是全國最重要的耕牛基地以及苧麻產區。

達州古代先民,以苧麻爲原料製作紙張。他們造出的紙,質地綿實,吸水強,又有韌性,受到當時文人的青睞。

韓滉因地制宜,以通州的黃麻紙爲載體,所描摹的對象,亦是通州特產的耕牛。這是一幅包含生活情趣的作品。

但是,實事求是地說,絹帛可以做到歷千年而不腐,再優良的紙張,也沒有如此質地。《五牛圖》能夠保存下來,僅憑此一點,已然當得起“國寶”之名。

諸君若是觀看《五牛圖》,絕不會有沉悶單調的感覺。此圖深具層次感,色彩的冷與暖,光影的墨與彩,在酣暢淋漓的筆墨之下,被表達地清楚明白。

但韓滉畫此圖,僅僅使用了兩種顏色,觀者依舊能看到應接不暇,諸君且說,此等水準能否當得起“國寶”之名?

此圖構思簡潔,筆法質樸,畫面之上,除卻第一、二頭牛之間有一叢竹棘,再無任何襯景。但畫家在牛的刻畫上,卻下足了功夫。

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有各自的姿容,各有各自的神態,它們不僅毛色各異,牛角亦無重複。

畫家勾勒牛的線條時,用筆同樣簡潔,但神奇的是,觀者猶然能讀出耕牛的筋骨轉折。

五頭憨態可掬的牛兒,就如同五個各領風騷的模特,或是翹首前仰,或是回首舐舌,或者荊棵蹭癢。炯炯有神的目光,鼻口處的絨毛,皆被刻畫到細緻入微。

李日華在《六研齋筆記》中,評價此畫曰:“粗筆辣手”。筆者以爲,此評價未必精準,在這幅畫中,簡潔與精細,粗獷與內斂,被結合到嚴絲合縫的程度。

而《唐朝名畫錄》中評價韓滉曰:“能畫田家風俗,人物、水牛,曲盡其妙”,誠如斯言。

古人是如何看待牛的?《五牛圖》爲什麼是鎮國之寶? 第4張

《五牛圖》之評價與爭議

詩聖杜甫作過一首《丹青引》,他作此詩主要爲讚美另一個畫家曹霸。詩中有如下四句,頗值得玩味:

弟子韓幹早入室,亦能畫馬窮殊相。

幹惟畫肉不畫骨,忍使驊騮氣凋喪。

韓幹是曹霸的弟子,杜甫的意思是,韓幹也算是畫馬的名家,但是他畫肉不畫骨,只注重外表,卻不重視內在,比之於師傅,還差的太遠。

照理說,杜甫作此詩,和韓滉以及《五牛圖》,並沒有多大關係。但諸位所不知的是,韓滉與韓幹並稱作“二韓”,杜甫的“畫肉之誚”與其說譏諷韓幹,倒不如說是笑話韓滉。畢竟他的《五牛圖》,也是“畫肉不畫骨”。

杜甫是詩歌中的行家,於畫圖之藝,卻沒有太多的發言權。

晚唐詩人顧雲,便作過一首《蘇君廳觀韓幹馬障歌》,與杜甫針鋒相對。詩歌開篇便火藥味十足:

杜甫歌詩吟不足,可憐曹霸丹青曲。

直言弟子韓幹馬,畫馬無骨但有肉。

今日披圖見筆跡,始知甫也真凡目。

顧雲說杜甫不過是肉眼凡胎,他並不懂畫,看不到“二韓”的好。

萬幸,其餘名家的眼睛卻是雪亮的。《五牛圖》一問世,便成爲收藏的熱點,宋徽宗將其收錄進北宋朝廷的內府,後來者高宗趙構南渡逃亡時,亦不忘將此圖隨身攜帶。

元代書畫大家趙孟,視之如同至寶,曾三題此圖,寫下“神氣磊落,希世名筆”的題跋。

古人是如何看待牛的?《五牛圖》爲什麼是鎮國之寶? 第5張

此圖歷經輾轉,落入乾隆皇帝手中。乾隆在畫上題過一首小詩:

一牛絡首四牛閒,弘景高情想象間。

舐齕詎爲誇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

衆所周知,乾隆好在名畫上題跋作詩,但大部分詩作了了而已,但這首詩卻頗得韓滉之意圖。

此詩最末一句,包含了一則典故。丙吉是漢宣帝時期的名臣,他經常外出考察民情。

某次外出,丙吉碰到街上一羣人打架鬥毆,他絲毫沒有過問,直接走了過去。

過了一會,丙吉看到一頭氣喘吁吁、步履蹣跚的牛,他卻停住腳步,命令隨從問農夫,他的牛走了多少路,何以如此勞累。

僕人不解,問丙吉爲何重畜而輕人。

丙吉解釋道,打架鬥毆的事情自有地方官去處理,他不必親自過問。現在還是春天,本來不算太熱,牛沒走多久就熱得喘氣,說明現在的節氣不太正常,農事勢必也會受到影響,這纔是他該管的民生大事。

這則典故被稱作“丙吉問喘”,宰相韓滉作此圖,想必也是抱着相同的心態,關心民間疾苦,而乾隆以“要因問喘識民艱”爲詩,證明他還不是個糊塗的皇帝。

人們常說,狗是人類的好朋友。若以此論之,耕牛曾經是人類的好幫手,雖然如今它們在農事上的功用,早已不再重要。但牛爲人類所作的犧牲,反而更大。

我們心安理得地飲其乳,啖其肉,報答給它的,也不過一個微不足道的生肖座次。哪怕過了幾千年,牛終究還是最默默無聞的存在。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