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八原文欣賞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八原文欣賞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初五日暫憩悉檀寺。莘野乃翁沈君,具柬邀餘同悉檀諸禪侶,以初六日供齋獅林,是日遂不及出。

初六日悉檀四長老飯後約赴沈君齋:沈君亦以獻歲周花甲年初滿六十歲,餘乃錄除夕下榻四詩爲祝。仍五里,至天香廬側,又躡niè登峻二里而登莘野樓,則白雲、翠月、玄明諸靜侶皆在。進餐後,遂同四長老遍探林中諸靜室。宛轉翠微間,天氣清媚,茶花鮮嬌,雲關翠隙,無所不到。先過隱空,爲留盒茗。過蘭宗、野愚,俱下山。過玄明,啜茗傳鬆實品着茶,嗑着鬆籽。過白雲,啜茗傳茶實。

茶實大如芡實,中有肉白如榛,分兩片而長,入口有一陣涼味甚異。即吾地之茗實,而此獨可食。聞感通寺最佳,不易得也。間有油者棘口。過體極靜廬,預備茶盒以待。下午,仍飯於莘野樓。四長老強餘騎,從西垂下二里,過蘭陀寺西,從其前東轉,乃由幻住前下坡,四里,歸悉檀。

初七日晨起,大覺寺遍周令其徒折柬來招,餘將赴之,適艮一、蘭宗至,又有本寺復吾師自摩尼寺至,復吾,鶴慶人,以庠士爲本無高徒。今主摩尼,間歸本剎,乃四長老之兄行也。有子現在鶴庠。野愚師又至,遂共齋本剎。下午,野愚、蘭宗由塔盤往大士閣,餘赴大覺之招。小食後,腹果甚,遂乘間往寂光,錄前所未竟碑。仍飯於大覺,而還悉檀宿。

初八日飯後,四長老候往本無塔院,蓋先期以是日祭掃也,餘從之。由寺左龍潭東下一里,又過一東腋水南行半里,則龍砂內支,自東而西突,與中支大士閣之峯,夾持於悉檀之前,其勢甚緊。悉檀左右前後諸水,俱由此出。路由嶺坳南度,餘同弘辨、莘野特西探其嶺。隔峽西眺,中支南突,至此而盡,大士閣倚其下,乃天然鎖鑰,爲悉檀而設者也。

仍還由大路,循東嶺而南,半里,爲靜聞瘞yì掩埋骨處,乃登拜之。

又南一里,則龍砂古代神話中的四方神中的青龍,代表東方。東邊左砂即龍砂,此指山勢外支,又自東嶺分突而西,與西支傳衣之峯對,亦夾持於悉檀之前,其勢甚雄。大士閣東龍潭諸水,閣西瀑布諸水,悉由此而出。此嶺爲一山之龍砂,而在悉檀爲尤近,即雞足前三距雞腳爪中之東南支也。其脈自絕頂東亙,屏立空中,爲羅漢壁、獅子林、點頭峯、九重崖後脊。中支由羅漢壁下墜而止於大士閣,東支由九重崖東南環爲此嶺,若臂之內抱,先分一層爲內砂,與中支大士閣對,又紆此層爲外砂,與西支傳衣後峯對。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八原文欣賞

其勢自東而西突,其度脊少坳如馬鞍,故昔以馬鞍嶺名之。餘初入雞山抵大覺,四顧山勢,重重回合,叢林淨室,處處中懸,無不恰稱,獨此處欠一塔,爲山中缺陷。及至悉檀,遙顧此峯尤奇,以爲焉得阿育王大現神通於八萬四千中,分一靈光於此。既晤弘辨,問仙陀何在?曰:“在塔盤。”問塔盤何在?則正指此山也。時尚未豎塔心,不能遙矚,自後則瞻顧如對矣。人謂雞山前伸三距,惟西支長,而中東二支俱短,非也。中支不短,不能獨懸於中,令外支環拱。西支固長,然其勢較低,蓋虎砂正欲其低也。若東支之所謂短者,自其環抱下墜處言之,則短,自其橫脊後擁處言之,則甚長而崇,非西支之可並也。

蓋西支繚繞而卑低,虎砂也,而即以爲前案;東支夭屈伸自如矯而尊,龍砂也,而兼以爲後屏,皆天設地造,自然之奇,擬議所不及者也。塔盤當峯頭,在馬鞍中坳之西,有大路在馬鞍之間,則東南下雞坪關者;有岐路在馬鞍之東,則東北向本無塔院者。時塔盤工作百餘人,而峯頭無水,其東峯有水甚高,以中坳不能西達,乃豎木柱數排於拗中,架橋其上以接之。

柱高四丈餘,刳木爲溝,橫接鬆杪。昔聞霄漢鵲橋,以渡水也,今反爲水渡,抑更奇矣。

大覺則抑之地中以倒射,此則浮之空中使交通,皆所謂顛倒造化也。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八原文欣賞 第2張

由坳東向循峯,則雞山大脊之南盡處也。其前復開大洋,分支環抱,又成一向,可謂靈山面面奇矣。

共二里,登謁本無塔。塔甚偉,三塔並峙,中奉本公舍利佛骨,左右則諸弟子普、同二塔也。左爲塔院僧侶基地,有亭有廡,而無守者。可憩可棲。諸靜侶及三番僧皆助祭,餘則享餕Jùn剩餘的食物焉。時同祭者,四長老外,則白雲、復吾、沈公及莘野諸後裔俱集。若蘭宗、艮一,則本公雁行háng兄弟長幼,故不至雲。

祭後,仙陀、純白又攜祭品往祭馬鞍嶺北三塔,遂及靜聞。下午,還過塔盤,叩仙陀,謝其祭靜聞也。

初九日晨餐後,餘即攜杖西行。

三裏,過息陰軒。

軒在中支之脊,大覺寺之前案也,爲本無師靜攝養生處。額爲僉憲馮元成時可所書。

筇竹軒,亦曰息陰,以本無從筇竹披剃也。其前有三岐:從左渡澗,趨大覺、寂光;從右渡澗,趨傳衣,下接待;從後直上,則分渡右澗,或由慧林而上對峯,或陟西支而抵華嚴焉。餘乃先半里從右渡,轉而東上南嶺,半里,盤其東崖之上,即瀑布之西峯也。於是循之南行,東矚中支之大士閣在其下,東支之塔盤嶺對其上。平行三裏,乃東轉隨坡下,一里,則傳衣寺東向倚山之半。其北先有止止庵,嘿庵真語所建,傳衣大機禪師之友也。

又南爲淨雲,徹空真炳所建。

又南有彌陀、圓通、八角三庵,皆連附於傳衣寺者,而八角名之最著,以昔有八角亭,今改創矣。八角開創於嘉靖間,爲吉空上人所建。其南即爲傳衣寺,寺基開爽,規模宏拓,前有大坊,題曰“竹林清隱”,乃直指毛堪蘇州毛具茨也。所命,頗不稱。上又一直指大標所題古鬆詩,止署曰“白嶽”。古鬆當坊前,本大三圍,乃龍鱗,非五鬣liè獸類頸上的毛,此指枕針也。

山間巨鬆皆五鬣,聳幹參天,而老龍鱗頗無大者,遂以糾拿見奇。幹丈五以上,輒四面橫枝而出,枝大侔於幹,其端又倒垂斜攫jué像爪抓取,尾大不掉,幹幾分裂。今築臺擁幹,高六七尺,又植木支其橫枝,僅免於裂,亦幸矣。由梯登臺,四面橫枝倒懸於外,或自中躍起,或自巔垂颺yáng飄揚,其紛糾翔舞之態,不一而足,與天台翥zhù飛鳳,其一類耶?

坊聯曰:“花爲傳心開錦繡,鬆知護法作虯龍。”爲王元翰聚洲筆。門聯曰:“峯影遙看雲蓋結,松濤靜聽海潮生。”爲羅汝芳近溪筆。差可人意。然羅聯濤潮二字連用,不免疊牀之病,何不以“聲”字易“濤”字乎?寺昔爲圓信庵,嘉靖間,李中谿xī元陽爲大機禪師宏創成寺,其徒印光、孫法界,戒律法規一如大機。

萬曆辛丑(公元1601年)元日毀於火,法界覆鼎建之,視昔有加。先是餘過止止庵,一病僧留飯,坐久之,見其方淅米xī淘洗米,乃去,飯於淨雲僧覺心處,遂入參寺中,入其西藏經閣。閣前山茶樹小而花甚盛,爲折兩枝而出。乃東北下峽中,一里,有垣圍一區,濬jùn疏通山爲池,畜金魚於中,結茅龕於上者,亦傳衣之裔僧也。

雲影山光,以一泓印之,不覺潭影空心。又東北下半里,抵峽底,則瀑布之下流也,去瀑布已一曲。昔從瀑上瞰,不見其底,今從峽底涉,亦不見其瀑。峽西有草廬菜畦,則猶傳衣之蔬圃也。峽中水至是如引絲,反不如懸瀑之勢巨矣。

渡澗,乃東上坡,一里而至大道,則大士閣之側也。閣倚中支南突之半,其前有坊有樓,歷級甚峻,後爲閣,飛甍méng屋脊疊棟,上供大士,左右各有樓,其制亦敞。乃萬曆丙午(公元1606年),直指沈公所建,選老僧拙愚者居之,命曰三摩寺。餘錄碑閣下,忽一僧殷勤款曲,問之,乃拙公之徒虛宇也。

虛宇又爲蘭宗之派,今拙公沒,虛宇當事。

昨野愚、蘭宗宿此,想先道餘,故虛宇一見惓惓quán誠懇而深切,且留宿。

餘以日暮碑長,許之。令顧僕返悉檀,乃下榻於西樓之奧室位於西南的房間。

初十日晨起盥櫛,而顧僕至,言弘辨師遣僧往麗江已行,蓋爲餘前茅者打前戰。

餘乃候飯,即從寺右大道北上,二里,陟中支之脊,有庵踞其上,曰牟尼庵。

其前鬆影桃花,恍有異致。庵後即觀瀑亭,回瞰瀑布,真有觀不足之意。仍溯中支二里,過息陰軒,從其後直西一里,又南下渡澗西行,已在大覺寺蔬圃之南矣。蓋大覺蔬圃當中支之後,中支至是自北轉東,其西有二流交會,即瀑布之上流也。一自羅漢壁東南下,一自華嚴東北流,二水之交,中夾一支,其上爲慧林庵,乃西南支東出之旁派,聖峯白雲寺所倚者也。華嚴之路,又從圃東渡其下流。乃從澗南溯之西上,一里半,漸逾支脊。

其南復有一澗,與西支東走之脊隔。

又從其澗北溯之西上,一里餘,見脊上有冢墳墓三四,後有軒樓遺構,與冢俱頹。此脊乃西支餘派,直送而出,無有環護,宜其然也。由冢西復下峽,其峽復有二:在南者,自西支法照寺南發源,東下經華嚴寺北,至此而與北澗合;在北者,自西支法照寺北發源,東下經毗盧寺北,至此而與南澗合。二水之交,中夾一支,爲華嚴寺北向之案,亦西南支東出之旁派,毗盧、祝國二寺所倚者也。涉北澗,有二岐:隨澗西行者,爲祝國、毗盧道;由支端登脊而上,溯南澗之北西行者,爲華嚴道。

餘乃登脊,瞰南澗行。

一里,有亭橋橫跨澗上,乃華嚴藉爲下流之鑰也。

度橋,始爲西南本支,又西半里而得華嚴寺。寺當西南支之脊,東北向九層崖而峙,地迥向異,又山中一勝也。蓋雞山中東二支,及絕頂諸剎,皆東南二向,曾無北拱者,惟此寺回首返照,北大山諸林剎,歷歷倒涌,亦覺改觀。規模亦整,與傳衣伯仲。嘉靖間,南都古德月堂開建,其徒月輪,以講演名,萬曆初,聖母賜藏。

後遭回祿火災。今雖重建,紺宇依然,而法範寂寥矣。寺東有路,東行山脊,乃直達傳衣者。由寺前峽上西行,半里,復有亭橋橫跨澗上,即東橋上流也。寺左右各有橋有亭,山中之所僅見。

過橋,又陟其北向餘支,躡岡半里,旋岡脊,過毗盧寺,寺前爲祝國寺,俱東向踞岡。寺北有澗東下,即前所涉之北澗也。又由其南崖溯之西上,一里半,有寺踞岡脊,是爲法照寺。蓋西南支自銅佛殿下南墜,至此東轉,當轉折處,又東抽一支以爲毗盧、祝國之脈,而橫亙於華嚴之前者也,是爲西南餘支之第一。法照之北,又分一岡相夾,無住庵倚之,即下爲頹冢之支,是爲西南餘支之第二。屢有路直北逾岡渡峽而橫去,皆向聖峯、會燈之大道。餘欲析其分支之原,遂從峽中溯之而上,於是南舍法照,北繞無住之後,峽路漸翳,叢箐橫柯,遂成幽闃qù靜,然已漸逼絕頂之下矣。

時路無行人,隨一桃花箐村氓méng民行。一里,北循峽中,又一里,北躡墜脊,又一里,遂逾脊而西。乃西見香木坪之前山外擁,華首門之絕壁高懸,桃花箐之過腋西環,而此脊上自銅佛殿,下抵法照寺,轉而東去,界此脊西一壑,另成一境,則放光寺所倚也。逾脊,更西北盤壑上行,又一里半而得大路,已直逼華首門下崖矣。其路東自聖峯來,西由放光出桃花箐,抵鄧川州,爲大道。餘西隨之,半里而放光寺在焉。

其寺南向,後倚絕壁,前臨盤壑,以桃花箐爲右關,以西南首支爲左護,其地雖在三距之外,而實當絕頂之下,發光鍾異,良有以也。餘初自曹溪華首門下瞰之,見其寺沉沉直墜壑底,以爲光從窅yǎo深遠闃中上騰,乃鼯棲虺毒蛇伏之窟。

及至而猶然在萬壑盤拱之上,而上眺華首,則一削萬仞,橫拓甚闊,其間雖有翠紋煙縷,若繡痕然,疑無可披陟,孰知其上乃西自曹溪,東連銅佛殿,固自有凌雲之路,橫緣於華首之前也。然當身歷華首時,止仰上崖之穹崇,不覺下壁之峻拔,至是而上下又合爲一幅,其巍廓又何如也?然則雞山雖不乏層崖,如華首、羅漢、九重諸處,其境界固高,而雄傑之觀,莫以逾此矣。寺前以大坊爲門,門下石金剛立於寺院門前的天王像二座,鏤刻甚異,猙獰之狀,恍與煙雲同活。其內爲前樓,樓之前有巨石峙於左,高丈五,而大如之;上擎下削,構亭於上,蔣賓川題曰:“四壁無然。”其北面正可仰瞻華首,而獨爲樓脊所障,四壁之中,獨翳此絕勝一面,不爲無憾。寺建於嘉靖間,陝西僧圓惺所構。萬曆初,毀而復興。

李元陽有碑,範銅而鐫之,然鐫字不能無訛。其後嗣歸空更建毗盧閣,閣成而神廟賜藏。

餘錄銅碑,殿中甚暗,而腹亦餒。時主僧俱出,止一小沙彌在,餘畀之青蚨錢,乃爇ruò點燃竹爲炬,煮蔬爲供。

既飯,東遵大道一里,逾垂支之脊又一里餘,盤墜峽之上,得分岐焉。一過峽直東者,爲聖峯路;一躡嶺北上者,爲會燈路,始爲登頂正道。餘乃北躡上嶺,數曲而至會燈寺。寺南向,昔爲廓然師靜室,今其嗣創爲寺。由寺西更轉而北上,複數曲,一里餘而過迦葉寺。

寺東向,此古迦葉殿也。

今張按君建迦葉殿於絕頂,因改此爲寺。由其前北向入峽,其峽乃西自絕頂,東自羅漢壁,兩崖相夾而成,中垂磴道。少上有坊,爲羅、李二先生遊處。

羅爲近溪先生汝芳,李爲見羅先生材,皆江西人,同爲司道遊此。又上有亭,爲仰高亭,中有碑,爲萬曆間按君周懋相所立,紀登山及景仰二先生意。

周亦江西人也。

餘前過此,見亭中頹,不及錄其文而去,故此來先錄之。風撼兩崖間,寒凜倍於他處,文長字冗,手屢爲風所僵。錄竟,日色西傾。望其上兜率庵,即前所從下,而其東橫緣之路出羅漢壁者,前又曾抵此而返,頂頭未了之事,未可以餘晷guǐ時光盡也。

乃返出下,仍過迦葉寺前,見有岐東下壑中,其壑底一庵在聖峯北者,必補處庵也,乃取道峽中隨壑下,蓋緣脊下經會燈者爲正道,隨壑東下趨補處者爲間道。下二里,過補處庵。

亦稍荒落,恐日暮不入。

由其前渡峽澗南,遂上坡,過聖峯寺。

寺東向,前有大坊。

由坊外東行裏餘,岡脊甚狹,南北俱深坑逼之。度脊又東里餘,有寺新構,當坡之中垂,是爲白雲寺。餘欲窮此支盡處,遂東下行南澗之上,二里,則慧林庵踞坡盡處。緣庵前轉下北澗,渡之,始陟中支行,北澗與南澗乃合於路南,其東即大覺蔬圃矣。東半里,過蔬圃北,又東一里,過息陰軒南,又東一里,過瀑布北,遂去中支,北涉西竺寺澗,而行中東二支盤壑中矣。又二里,薄暮,入悉檀寺。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