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送天台陳庭學序》該怎樣鑑賞?創作背景是什麼?

《送天台陳庭學序》該怎樣鑑賞?創作背景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送天台陳庭學序

宋濂 〔明代〕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萬里,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塘、灩澦之虞。跨馬行,則篁竹間山高者,累旬日不見其巔際。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肝膽爲之悼慄。水行,則江石悍利,波惡渦詭,舟一失勢尺寸,輒糜碎土沉,下飽魚鱉。其難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遊;非材有文者,縱遊無所得;非壯強者,多老死於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陳君庭學,能爲詩,由中書左司掾,屢從大將北征,有勞,擢四川都指揮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揚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傑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遊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既覽必發爲詩,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於是其詩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歸,會予於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於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時,嘗有志於出遊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及年壯方可出,而四方兵起,無所投足。逮今聖主興而宇內定,極海之際,合爲一家,而予齒益加耄矣。欲如庭學之遊,尚可得乎?

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於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於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焉?苟有所得,則以告予,予將不一愧而已也!

譯文

我國西南一帶的山水,只四川境內最爲奇特。但那裏與中原一帶相距萬里之遙,陸路上有劍閣、棧道之類的險阻;水路上有瞿塘峽、灩澦堆之類的憂慮。騎着馬走,沿路層層竹林遮蔽高山,連續十來天,仰頭看不到山頂;登上高處往下俯瞰,絕險的山谷有幾萬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驚恐萬狀,肝膽顫抖。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濤險惡,漩渦詭異,船隻一旦稍微失去控馭,偏離航道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餵飽了江中魚鱉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艱難到這種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財力的人不能前往遊歷;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遊覽了也無所得;不是身強體壯人,大多老死在那裏。喜歡尋奇探勝的人因而心存憾恨。

天台士陳庭學君,會寫詩。他由中書左司掾,屢次隨從大將北征,頗有功勞,升任四川都指揮司照磨,從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揚雄、司馬相如、諸葛亮等名人住過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傑爭戰攻取、駐紮戍守的遺蹟,詩人文土遊覽登臨、飲酒射投、賦詩詠詩、歌唱呼嘯的處所,庭學沒有不去遊歷觀覽的。他既經遊覽,就必定寫詩抒發感受,來記寫那景物時世的變遷。於是他的詩歌愈加工妙。過了三年,庭學依照慣例辭官歸家,在京城和我會遇。他的精神更加飽滿,言談愈發宏壯,志向意趣益加高遠,這大概是因爲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我很慚愧,當我年輕的時候,曾經有出外遊歷天下的志願,但是因爲學業未成,沒有空閒的時間。到了壯年可以出遊時,四面八方戰火紛飛,沒有落腳的地方。及至當今,聖明天子興起天下安定,遠到海邊,合爲一家,而我已經年齡更加大了。想要再像庭學君那樣去遊歷,還能夠實現嗎?

不過,我聽說古代的賢士,如孔子的弟子顏回、原憲等,大都坐守鄉間甘居陋室,蓬蒿雜草遮沒了門戶,但他們的志向意趣卻經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們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萬物的精神力量。這是什麼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東西嗎?希望庭學君歸去之後,嘗試探求一番。如果有什麼新的體會,就請把它告訴給我,我將不僅僅因爲庭學曾經遊歷川蜀這一點而慚愧了。

賞析

《送天台陳庭學序》該怎樣鑑賞?創作背景是什麼?

這篇序行文規整,在文中也透露出作者自身的豪氣和對知識的孜孜追求。和《送東陽馬生序》類似,都被教學大綱選入過教材。

序文先寫川蜀山水之奇,以“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開篇,領起下文,接着歷敘陸路、水路之奇險,以引出“非仕有力者,不可以遊;非材有文者,縱遊無所得;非壯強者,多老死於其地。嗜奇之士恨焉”,以襯出陳庭學爲“仕有力者”、“材有文者”和“壯強者”,由此下文寫陳庭學在四川的遊宦則顯得水到渠成了。然後寫宋濂的夙願和感受,以及古聖賢的典故,以此來表明他對陳庭學的勉勵和期望。《送天台陳庭學序》主旨鮮明,措辭委婉,脈絡井然,序次有條不紊,語言簡潔不繁縟,不啻爲古代贈序中的典範。

第一段從寫景着手,突出遊蜀之難。“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文章的第一句即從宏觀上進行把握,用一個“奇”字概括出川蜀之地的地勢、地形、地貌。接着,作者從微觀上寫出川蜀之地陸路水行皆十分不利,具體描寫川山蜀水是如何之“奇”。“陸有劍閣棧道之險,水有瞿塘、灩澦之虞”,在這種萬仞之巔,“累旬日不見其巔際”的山路上行走,稍不慎重,就會落人“波惡渦詭”的水中,爲魚鱉所果腹。按理說,作者自己並沒有到過四川,文中對蜀地險惡形勢的描繪一方面是出於作者豐富的藝術想象,另一方面大概受到李白《蜀道難》一詩的影響。宋濂是個典型的儒家人物,孔子的不語“怪、力、亂、神”對他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因之就註定了他的這段文字偏重於寫實而缺乏李白詩中那種神奇怪異的浪漫主義色彩。如李白寫蜀山道路之險用的是“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有神話傳說,有藝術誇張和奇特的想象。而宋濂的“劍閣棧道之險”一句則顯得很平實。寫山勢之高,李白用“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的詩句,而宋濂的“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則平實得多了。儘管如此,宋濂畢竟是一代大手筆,他把借鑑和想象有機地結合起來,用簡練的文字把川蜀之地的艱難的地勢地貌繪聲繪色地刻畫了出來,這段文字的精采之處不在於作者對蜀地自然景物的描摹,更重要的是在章法上爲下文贊陳庭學遊蜀作了鋪墊。川山蜀水如此之險峻,“非仕有力者,不可以遊;非材有文者,縱遊無所得”,而陳庭學能遊蜀,表明他可以歸入“仕有力者”、“材有文者”之列。

《送天台陳庭學序》該怎樣鑑賞?創作背景是什麼? 第2張

文章第二段寫川蜀之地自古人文環境優越.陳庭學在自然與人文環境俱佳的境界中,娛情山水,潛心學習,“英雄俊傑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遊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經過三年的努力,終於取得不小的成就,以致於詩歌創作中“氣愈充”、“語愈壯”、“志意愈高”。作者在文中特意提到揚雄、司馬相如、諸葛亮等傑出歷史人物。一方面突出了神奇的巴山蜀水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俊傑風流,另一方面含有對陳庭學褒獎的意旨,而作爲一個長輩對後學的讚揚,又表現得很得體,無虛飾之辭。

作者在第三段中表達了自己因不能遊蜀而產生的遺憾。他追述了自己的生平,流露出對川山蜀水的嚮往。當他年輕時,因自認爲學無所成,故爾無暇遠遊;壯年時適逢兵荒馬亂,無法遠遊;而大亂平定,天下歸一之後,自己已到了耄耋之年,“欲如庭學之遊”也已力不從心了。

如果說作者在第三段中還稍有一點自謙與自憾的話,那麼作者在第四段中所流露出來的則是有點自矜了。在這一段中,作者委婉地向陳庭學提出勸勉,遠遊固然能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但居家未必不能成大氣候.作者希望陳庭學向孔子的高足顏回、原憲學習,安貧樂道,提高自己的修養。同時又在不經意中含有自矜的成份.文中作者雖沒有直接把自己與顏回、原憲相對比,然而從他對陳庭學的勸勉以及“得無有出於山水之外者乎”和“苟有所得,則以告予,予將不一愧而已也”兩句的語意中,還是能領悟出作者的不語之辭的。

《送天台陳庭學序》與作者的另一篇贈序文章《送東陽馬生序》的立意相近,既對年輕人的學識人品進行了必要的讚揚,又對他們提出了希望,要求他們紮紮實實,勤勤懇懇地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只是在文章的結構與章法上更具特色。《送東陽馬生序》是作者以自身如何刻苦學習的經歷諄諄告誡東陽馬生,在學習上須花大功夫。而這一篇雖然也有這方面的內容,但作者在寫法上則比較委婉。因爲陳庭學所仕遊之地是川蜀,這就爲作者的創作提供了方便。文章的第一段從川蜀之地的自然環境落筆,寫出了遊蜀之難,造成一種先聲奪人的氣勢。環境如此之險峻,不是泛泛平庸之徒則不能遊蜀。這就爲下文寫陳庭學遊蜀埋下了伏筆。而文章第三段遺憾自己未能遊蜀的內容又從側面讚揚了陳庭學之遊蜀。層層相因,環環相扣,前後彼此牽掛勾連,表現出作者在謀篇佈局方面的嚴密性。按照慣例,文章還應有對所贈人物勸勉的內容,這樣才符合贈序這種文體的寫作要求。於是就有了作品第四段的內容,這是在情理之中的,但作者在勸勉陳庭學的過程中又不動聲色地隱含着自矜與自負,這是出人意表的。至此,整篇文章結構合理。佈局精當,既層層相因又渾然天成,表現出作者在寫這類文章時的高超的技巧。

創作背景

宋濂其人,身爲“開國文臣之首”,好獎掖後進,對後進士子多有贈序加以勉勵。其所作贈序,常以自身經歷感受出發,娓娓而談,淺近生動,如話家常,以勉勵士子立志當高遠,學業騖精進。《送天台陳庭學序》即宋濂寫給天台陳庭學的一篇贈序。意在說明陳庭學宦遊四川以後,“其詩益工”,“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乃是得力於奇異山水的薰陶。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