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古文名著 > 《四聖心源》:卷五·雜病解上·噎膈根原 全文

《四聖心源》:卷五·雜病解上·噎膈根原 全文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四聖心源》是清·黃元御撰寫於1753年的醫書,又名《醫聖心源》。作者將黃帝、岐伯、秦越人、張仲景視爲醫中四聖。本書闡發《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書蘊義,卷一天人解;卷二六氣解;卷三脈法解;卷四勞傷解;卷五至卷七雜病解;卷八七竅解;卷九瘡瘍解;卷十婦人解。是一部包括中醫基本理論和部分臨牀醫學的綜合性著作。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卷五·雜病解上·噎膈根原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噎膈者,陽衰土溼,上下之竅俱閉也。脾陽左升,則下竅能開,胃陰右降,則上竅不閉。下竅開,故舊谷善出,上竅開,故新谷善納。新舊遞嬗,出納無阻,氣化循環,所以無病。

其上下之開,全在中氣。中氣虛敗,溼土湮塞,則肝脾遏陷,下竅閉澀而不出,肺胃衝逆,上竅梗阻而不納,是故便結而溺癃,飲礙而食格也。

緣氣之爲性,實則清空,虛則滯塞。胃主降濁,脾主升清。胃降則濁氣下傳,上竅清空而無礙,是以善納;脾升則清氣上行,下竅洞達而莫壅,是以善出。胃逆則肺金不降,濁氣鬱塞而不納;脾陷則肝木不升,清氣澀結而不出。以陽衰土溼,中氣不運,故脾陷而杜其下竅,胃逆而窒其上竅。升降之樞軸俱廢,出納之機緘皆息也。

其糟粕之不出,全由脾陷而肝鬱,而穀食之不納,則不止胃逆而肺壅,兼有甲木之邪焉。甲木逆行,克賊戊土,土木摶結,肺無下行之路,霧氣堙瘀,化生痰涎,胸膈滯塞,故食噎不下。肺津化痰,不能下潤,水谷二竅,枯槁失滋,而乙木之疏泄莫遂,故便溺艱澀。總緣中氣不治,所以升降反作,出納無靈也。

《四聖心源》:卷五·雜病解上·噎膈根原 全文

苓桂半夏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半夏三錢 乾薑三錢 生薑三錢 芍藥三錢煎大半杯,溫服。

噎病胸膈滯塞,霧氣淫蒸而化痰飲。上脘不開,加以痰涎膠粘,故食阻不下,法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氣。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濁,生薑取汁,多用益善。痰飲極旺,用瓜蒂散,吐其宿痰,下其停飲。胸膈洗盪,腐敗清空,則飲食漸下矣。

胸膈之痞,緣肺胃上逆,濁氣不降,而其中全是少陽甲木之邪。蓋胃逆則肺膽俱無降路,膽木盤結,不得下行,經氣鬱迫,是以胸脅痛楚,當以甘草緩其迫急,芍藥瀉其木邪,柴胡、鱉甲散其結鬱。若兼風木枯燥,則加阿膠、當歸,滋木清風,其痛自差。

其大便燥結,糞粒堅硬,緣土溼胃逆,肺鬱痰盛,不能化生津液,以滋大腸。大腸以陽明燥金之府,枯槁失滋,自應艱澀。而陰凝氣閉,下竅不開,重以飲食非多,消化不速,谷滓有限,未能充滿胃腸,順行而下。蓋以肝木鬱陷,關竅堵塞,疏泄之令不行,是以便難。此宜以乾薑、砂仁,溫中破滯,益脾陽而開腸竅,以桂枝達木鬱而行疏泄。乾澀難下者,重用肉蓯蓉,以滑腸竅,白蜜亦佳。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膠、當歸,滋其風木。

《四聖心源》:卷五·雜病解上·噎膈根原 全文 第2張

其小便紅澀,緣肺鬱痰盛,不能生水以滲膀胱,而土溼木鬱,疏泄不行,故水道不利。此宜苓、澤、桂枝,瀉溼疏木,以通前竅。甚者,用豬苓湯加桂枝,豬、茯、滑、澤,瀉溼燥土,桂枝、阿膠,疏木清風,水道自利。噎家痰多溲少,全是土溼。溼土莫運,肝不升達,是以溺癃;肺不降斂,是以痰盛。瀉溼以苓、澤爲主,佐以利肺疏肝之品,則痰消而溲長矣。

下竅閉塞,濁無泄路,痞鬱胸膈,食自難下。下竅續開,胸膈濁氣,漸有去路,上脘自開。再以疏利之品,去其胸中腐敗,食無不下之理。而上下之開,總以溫中燥土爲主。土氣溫燥,胃不上逆,則肺降而噎開;脾不下陷,則肝升而便利矣。

庸工以爲陰虛燥旺,用地黃、牛乳滋潤之藥,更可誅者,至用大黃。噎病之人,百不一生,尚可壽及一年者,若服湯藥,則數月死矣。

醫法失傳,千古不得解人。能悟此理,則病去年增,不得死矣。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