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偈七首其一》隋朝 釋法泰,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偈七首其一》隋朝 釋法泰,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很多詩人喜歡鑽研禪理,王維就是半官半隱,他的很多詩都有禪意,比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劉禹錫一生多次被貶,也逐漸地喜歡參禪論道,他曾說,“以文章接才子,以禪理說高人,風儀甚雅,談笑多味。”

《偈七首其一》隋朝 釋法泰,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蘇東坡更是願意與佛家高僧交流,自己也寫過一些感想,比如“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可見很多詩人通佛理,也有很多高僧會寫詩,下面這首詩看似一般,卻禪意深刻。

《偈七首其一》隋朝 釋法泰,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第2張

偈七首其一 隋朝 釋法泰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法泰和尚是隋朝眉州人,俗家姓呂。他先是當了十幾年的道士,後來迴心向善,皈依佛門,剃髮出家於象耳寺。法泰和尚十分虔誠,有一次經書和錢物不小心一起落水,他心急火燎地許下重金喊人打撈經書,卻對錢物毫不在意。還好經書並未受損,但之後他就極其珍視這些佛寶,不僅用檀香木作匝藏起來,而且每日靜心地念誦。

《偈七首其一》隋朝 釋法泰,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第3張

這首詩語言通俗,卻含義深奧。字面意思是,手裏空空如也,卻好像握着鋤頭,一邊步行一邊騎着水牛。人在橋上過,看見橋在流動,水卻是靜止的。當然我們可以用相對運動的觀點來解釋,假想人是靜止的,橋當然就是流動的。而前兩句卻讓讀者如墮雲裏霧裏,只有通過領悟禪理才能解釋。

《偈七首其一》隋朝 釋法泰,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第4張

讀者看見的是現象,而詩文中描述的卻是本體,所以要透徹地理解這首禪師,先要理解本體和現象的關係。本體是指在我們的意識之外獨立存在的客體,現象是指本體作用於人的感官,而引起的感覺表象。從現象上觀察,人在橋上走,只有水流橋不流!但是詩人卻對現象作了否定,同時也是對本體,即佛性的肯定。所以這首詩是通過對現象的否定,來指點讀者瞭解佛性。

《偈七首其一》隋朝 釋法泰,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第5張

也可以換一個角度去理解,現象往往是虛假的,即使親眼看見的事物(比如魔術)也不可靠;而本體是真實存在的,即使你感覺不到(比如各種場)也不能否定它們的客觀性。我們看到人手裏是空的,但是詩人卻說是抓了鋤頭,一方面我們也許是看見了假象,另一方面詩人只是想點撥我們去理解佛性,懂得本性就是真心的道理。

《偈七首其一》隋朝 釋法泰,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第6張

禪師們的境界較高,看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詩人從差別中來認識平等,從運動中來認識靜止。只要心中澄明,喧囂之地也有幽靜的感覺,世界在相互矛盾中達到一種和諧。事物不是絕對地一分爲二,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禪意就是在千差萬別的宇宙中找到自在,去除差別心,發現萬物的平等性。所以無論是橋在流動,還是水在流動,都是內心發生了波動。

《偈七首其一》隋朝 釋法泰,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第7張

釋法泰寫過很多類似道理的詩,一方面記錄自己的修行心得,一方面也啓迪後人思考。比如他的一首詩這樣寫道,“生無所生,死無所死。風動塵飛,波澄浪止。和合離散,隨處發現。滿月彎弓,雙鵰一箭。”其中的風動塵飛,波澄浪止與“橋流水不流”異曲同工,都是教誨大家如何修身養性,獲得佛性。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