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謁衡岳廟遂宿嶽寺題門樓》的作者是誰?這首詩詞的原意是什麼?

《謁衡岳廟遂宿嶽寺題門樓》的作者是誰?這首詩詞的原意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原文】

五嶽祭秩皆三公,四方環鎮嵩當中。

火維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專其雄。

噴雲泄霧藏半腹,雖有絕頂誰能窮?

我來正逢秋雨節,陰氣晦昧無清風。

潛心默禱若有應,豈非正直能感通!

須臾靜掃衆峯出,仰見突兀撐青空。

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廩騰擲堆祝融。

森然魄動下馬拜,松柏一徑趨靈宮。

粉牆丹柱動光彩,鬼物圖畫填青紅。

升階傴僂薦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廟令老人識神意,睢盱偵伺能鞠躬。

手持杯珓導我擲,雲此最吉餘難同。

竄逐蠻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長終。

侯王將相望久絕,神縱慾福難爲功。

夜投佛寺上高閣,星月掩映雲曈曨。

猿鳴鐘動不知曙,杲杲寒日生於東。

【譯文】

《謁衡岳廟遂宿嶽寺題門樓》的作者是誰?這首詩詞的原意是什麼?

祭五嶽典禮如同祭祀三公,五嶽中四山環繞嵩山居中。

衡山地處荒遠多妖魔鬼怪,上天授權南嶽神赫赫稱雄。

半山腰噴泄雲霧迷迷茫茫,雖然有絕頂誰能登上頂峯。

我來這裏正逢秋雨綿綿時,天氣陰暗沒有半點兒清風。

心裏默默祈禱彷彿有應驗,豈非爲人正直能感應靈通?

片刻雲霧掃去顯出衆峯巒,擡頭仰望山峯突兀插雲空。

紫蓋峯綿延連接着天柱峯,石廩山起伏不平連着祝融。

嚴森險峻驚心動魄下馬拜,沿着松柏小徑直奔神靈宮。

粉色牆映襯紅柱光彩奪目,壁柱上鬼怪圖畫或青或紅。

登上臺階彎腰奉獻上酒肉,想借菲薄祭品表示心虔衷。

主管神廟老人能領會神意,凝視窺察連連地爲我鞠躬。

手持杯蛟教導我擲佔方法,說此卜兆最吉他人難相同。

我被放逐蠻荒能僥倖不死,衣食足甘願在此至死而終。

做侯王將相的慾望早斷絕,神縱使賜福於我也難成功。

此夜投宿佛寺住在高閣上,星月交輝掩映山間霧朦朧。

猿猴啼時鐘響不覺到天亮,東方一輪寒日冉冉升高空。

【註釋】

⑴謁:拜見。衡嶽:南嶽衡山,在今湖南。

⑵祭秩:祭祀儀禮的等級次序。三公:周朝的太師、太傅、太保稱三公,以示尊崇,後來用作朝廷最高官位的通稱。皆:一作“比”。

⑶“四方”句:是說東、西、南、北四嶽各鎮中國一方,環繞着中央的中嶽嵩山。

⑷火維:古代五行學說以木、火、水、金、土分屬五方,南方屬火,故火維屬南方。維:隅落。假:授予。柄:權力。

⑸窮:窮盡,這裏用作動詞。

⑹秋雨節:韓愈登衡山,正是南方秋雨季節。晦昧:陰暗無光。清:一作“晴”。

⑺“潛心”句:暗自在心裏默默祈禱天氣轉晴,居然有所應驗。

⑻靜掃:形容清風吹來,驅散陰雲。衆峯:衡山有七十二峯。突兀:高峯聳立的樣子。青:一作“晴”。

⑼“紫蓋”兩句:衡山有五大高峯,即紫蓋峯、天柱峯、石廩峯、祝融峯、芙蓉峯,這裏舉其四峯,寫衡山高峯的雄偉。騰擲:形容山勢起伏。

⑽森然:敬畏的樣子。魄動:心驚的意思。拜:拜謝神靈應驗。松柏一徑:一路兩旁,都是松柏。趨:朝向。靈宮:指衡岳廟。

⑾丹柱:紅色的柱子。動光彩:光彩閃耀。

《謁衡岳廟遂宿嶽寺題門樓》的作者是誰?這首詩詞的原意是什麼? 第2張

⑿“鬼物”句:牆上和柱子上畫滿了彩色的鬼怪圖形。

⒀“升階”兩句:傴僂(yǔlǚ):駝背,這裏形容彎腰鞠躬,以示恭敬。薦:進獻。脯(fǔ):肉乾。脯酒:祭神的供品。菲薄:微薄的祭品。明其衷:出自內心的誠意。

⒁廟令:官職名。唐代五嶽諸廟各設廟令一人,掌握祭神及祠廟事務。識神意:懂得神的意旨。睢盱(suīxū):擡起頭來,睜大眼睛看。偵伺:形容注意察言觀色。

⒂“手持”兩句:是指廟令教韓愈占卜,並斷定佔到了最吉利的兆頭。杯珓(jiào):古時的一種卜具。餘難同:其他的卦象都不能相比。

⒃竄逐蠻荒:流放到南方邊荒地區。甘長終:甘願如此度過餘生。

⒄“侯王”兩句:意思是說,封侯拜相,這種追求功名富貴的願望久已斷絕,即使神靈要賜給我這樣的福祿,也不行了。縱:即使。難爲功:很難做成功。

⒅高閣:即詩題中的“門樓”。曈曨:月光隱約的樣子。

⒆“猿鳴”句:猿鳴鐘響,不知不覺天已亮了。鍾動:古代寺廟打鐘報時,以便作息。

⒇杲(ɡǎo)杲:形容日光明亮。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爲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爲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805年(永貞元年)。公元803年(貞元十九年),關中大旱,餓殍遍地。韓愈上書皇帝,請寬民徭,觸犯唐德宗及權貴,被貶爲陽山令。公元805年(貞元二十一年)憲宗登基,又議大赦,韓愈由郴州赴江陵府任法曹參軍,途中游衡山時寫下這首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