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黍離》選自《詩經·王風》,講述的是亡國之痛,興亡之感

《黍離》選自《詩經·王風》,講述的是亡國之痛,興亡之感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黍離之悲”出自《詩經》,指的是對國家殘破,今不如昔的哀嘆。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黍離》吧。

黍離之悲:亡國之痛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意思是說:“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兒也在長。走上舊地腳步緩,心裏只有憂和傷。能夠理解我的人,說我是心中憂愁。不能理解我的人,問我把什麼尋求。高高在上蒼天啊,何人害我離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兒也在長。走上舊地腳步緩,如同喝醉酒一樣。能夠理解我的人,說我是心中憂愁。不能理解我的人,問我把什麼尋求。高高在上蒼天啊,何人害我離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兒紅彤彤。走上舊地腳步緩,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夠理解我的人,說我是心中憂愁。不能理解我的人,問我把什麼尋求。高高在上蒼天啊,何人害我離家走?”

《黍離》選自《詩經·王風》,講述的是亡國之痛,興亡之感

這首詩叫《黍離》,選自《詩經·王風》,採於民間,是周代社會生活中的民間歌謠,基本產生於西周初葉至春秋中葉,距今三千年左右。關於它的緣起,毛詩序稱:“《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過宗廟公室,盡爲黍離。閔宗周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兩千多年前的一個夏天,周大夫行役路過鎬京,看到埋沒在荒草中的舊時宗廟遺址,有感於周室的被顛覆,悲傷而作《黍離》。描述了當一個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廈坍塌埋沒於苗草中時的難受心情,這首詩兩千年來不斷被傳唱着。以至於人們把“亡國之痛,興亡之感”稱爲“黍離之悲”。

黍離之悲:孤獨者的吶喊

《黍離》一詩,雖然歷來被視爲是悲悼故國的代表作,但僅從詩中難以看出是周大夫感傷西周的淪亡,倒是看到一個四處漂泊的浪子形象,聽到他因流離失所而發出的憤怒吶喊。

特別是這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黍離》選自《詩經·王風》,講述的是亡國之痛,興亡之感 第2張

這是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尷尬,這是心智高於常人者的悲哀。這種大悲哀訴諸人間是難得迴應的,只能質之於天:“悠悠蒼天,此何人哉?”蒼天自然也無迴應,此時詩人鬱懣和憂思便又加深一層。

此詩所提供的具象,表現出一個孤獨的思想者,面對雖無靈性卻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對自命不凡卻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人類的前途的無限憂思,這種憂思只有“知我者”纔會理解,可這“知我者”是何等樣的人:“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這充滿失望的呼號沒人可以理解。

我們每個人生活於世,脾性溫和也好,極端也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渴望得到身邊人或社會的理解。但是作爲人,相較於其他物種,比較悲催的地方是,人太善於思考,又囿於表達自我的方式迥異或是現實條件的掣肘,想被大多數親近或陌生的人認可,多是一廂情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高山流水、管鮑之交畢竟都存於傳說了,有太多太多的人終其一生所面臨的都是“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前不見來人,後不見來者”、“對影成三人”的無奈感懷和境遇。

《黍離》選自《詩經·王風》,講述的是亡國之痛,興亡之感 第3張

我們所見的太陽,只是明亮的光,並不是太陽本身和它本該有的樣子。我們看到一個飽經風霜上了歲數的人,也許他面帶微笑,聰明的你,如果能透過的他的笑容,探知到笑容背後強撐的無奈與辛酸,也就深深理解了一個人厚藏已久又輕易不被察覺和理解的孤獨,絕望的孤獨。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