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歷史上最經典的茶詩: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歷史上最經典的茶詩: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茶,無疑是中國人最喜愛的飲品之一。茶的歷史也十分悠久,從兩漢時期,便已經走進了大衆的視野,到了唐朝,茶更成爲了老少皆愛的飲品之一。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唐代對茶葉的瘋狂,誕生了很多茶中大家,我們熟悉的“茶聖”陸羽,爲我們留下了一部經典的《茶經》,詩人白居易,更是茶葉的瘋狂粉絲,不僅愛喝茶,還親自種了一片茶園,白居易也是第一個將茶大量引入詩歌中的大詩人,開始使得茶在詩歌中,能與酒並列,但是,白居易雖然是唐代寫茶詩最多的詩人之一,但他卻沒有貢獻出最經典的茶詩。

最經典的一首茶詩,叫做《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來自唐代詩人盧仝[tóng]。

盧仝本人酷愛飲茶,又學識豐富,本身便是一位詩人,《全唐詩》中收錄其詩八十餘首,但以茶爲題的,卻只有這一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或者叫“七碗茶歌”、“玉川茶歌”),然而,雖然只有這一首,盧仝卻因之被後人尊爲“茶仙”、“茶中亞聖”(要知道唐代專門寫茶的詩歌就有600餘首),從而成爲與“茶聖”陸羽齊名的人物,這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也成爲了與《茶經》齊名的茶中傑作。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這首詩,在題目中便交代了寫作背景,作者爲了感謝孟諫議給自己送來了新茶,於是一氣呵成(走筆)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歌。孟諫議是盧仝的好友,當時身爲常州刺史,職責之中便有一項是保證陽羨茶如期進貢到朝廷,孟諫議工作完成後,還剩了一些陽羨茶,因此他便將一些寄給了自己愛茶的摯友盧仝,盧仝因此品嚐到了這名貴的貢茶。

歷史上最經典的茶詩: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全詩可以被鮮明地分爲三個部分,由於原詩較長,所以直接進行了分段,如下: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唐·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麪。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羣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便爲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小注:琲瓃[bèi,léi],即蓓蕾,含苞未放的花,此處用來比喻茶的嫩芽。

盧仝的這首詩,還是比較好理解的,第一部分寫好友贈茶及茶的形態、採摘、沖泡;第二部分寫飲茶時的感受,第三部分筆鋒一轉,爲蒼生請命,同情貧苦的茶農。盧仝這首詩,主要以七言爲主,但句式長短不一,錯落有致,行文瀟灑自如,無論是構思還是語言,都恰到好處,確實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盧仝因這一篇茶詩而被封爲“茶仙”,可以說實至名歸了!

爲什麼說盧仝這首詩能成爲最經典的茶詩呢?原因有三。

一、空靈優美的茶歌絕唱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對後世的茶文化產生過很大影響,已經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走向了世界,可以說哪裏有茶,哪裏就有這“七碗茶歌”的流傳,“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更成爲了歷代文人雅士閉門飲茶時廣泛引用的飲茶名句,而詩歌中最精彩的部分,“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更成爲了膾炙人口的千古飲茶“聖經”。

歷史上最經典的茶詩: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第2張

當然,有人說,盧仝不可能一連喝六七碗茶,因爲這個量實在太多了,關於這一點,我覺得可以參考李白的一些詩句,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等極度誇張的浪漫主義寫法。盧仝一連寫七碗茶,正是運用這樣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篇章,奏出飲茶後的空靈感受,因此,不必拘泥於盧仝是否真的一連喝了六七碗茶。

另外,茶與酒類似,是很多文人抒發內心苦悶的載體,所以經常會出現有所寄託的低沉情懷,但是盧仝這首詩,卻一掃那種頹廢低沉的音調,表現出超凡脫俗的氣勢,擺脫了人生中的種種困擾,獲得了一個滿足的精神世界。

再者,雖說茶、酒入詩的素材很多,但是飲酒後酣暢淋漓的詩句有很多,像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等,都是十分膾炙人口的,但是飲茶的作品,就非常少了,盧仝的這首詩,無疑填補了這個空白。

因此,盧仝此詩,堪稱是空靈優美的茶詩絕唱,自盧仝之後,寫茶詩的作品很多,但是能超過盧仝的,卻幾乎沒有,將其列爲最經典的茶詩,是經得住考驗的。

二、豐富多彩的茶葉知識

除了空靈優美、膾炙人口之外,細觀盧仝這首詩,也寫出了很多關於“茶”的知識,從開篇到結尾,信息量很大,而且高度濃縮,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看懂。

比如,“手閱月團三百片”,其中,“月團”就是茶餅,唐代時的茶葉,主要製成餅狀,以便運輸和保存,就如同今天的一些普洱茶餅一樣,“三百片”,是虛指,是說贈送的茶很多。陽羨茶在唐代時是貢茶,普通人難以喝到,盧仝因爲朋友的關係,得以品嚐到這種好茶,心情自然是愉快的。

“蟄蟲驚動春風起……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這是在說陽羨茶的採摘時間和茶葉品質,據說陽羨茶是經過茶聖陸羽推薦而傳到宮中的,採摘時間是三月初春,驚蟄一動,春風吹起,茶葉最鮮。

“摘鮮焙芳旋封裹”,這是在說陽羨茶的製作過程,茶餅的製作工藝,包括採、蒸、搗、拍、焙、穿、封,然後“茶之幹矣”,唐代的茶葉製作過程有其獨特的工藝,和今天的不太一樣,精緻的加工,才能製出“至精至好”的茶葉。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麪”,這是寫茶葉泡出來以後的成色,唐代煮茶的過程非常講究,尤其是愛茶之人,簡直把“煎茶”當成了一種藝術,簡單來說,整個過程需要重要的兩步:備茶和煎茶。

備茶,先要用火來烘烤,除了提香之外,還能爲下一步的碾茶做好準備;接着進行碾茶和羅茶,即將烘烤過的茶餅,趁熱用紙包起來,待放涼後碾成粉末,再用茶羅子篩出精細者使用。這些工作完成後,再進行煎茶。

煎茶,首先是選水,以山泉水最佳;其次是候湯——水要三沸,一沸水面出現水泡並伴有輕微聲響,二沸鍋的邊緣出現連珠水泡,此時舀出一瓢水,加入茶末並攪拌,三沸出現滾泡,此時加入二沸時舀出的水;繼而舀出,選擇青瓷碗盛,可以襯托茶的顏色;之後,便是啜飲,即趁熱喝,因爲古人認爲當時茶之精華都在其中,等茶冷了,精華便散失了。

從茶的採摘到最後飲茶完畢,盧仝爲我們展現了一套系統的茶葉知識,讓我們增加了很多對唐代茶葉的認識,這是其他茶詩中沒有的廣度。

三、誠懇真摯的愛茶精神

除了詩歌本身膾炙人口、詩中所展現的茶葉文化外,盧仝對茶誠懇真摯的熱愛精神,也是這首茶詩經典的原因之一。

盧仝對茶的熱愛,還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是飲茶後的精神狀態,第二是對茶農表現出的深刻同情。

飲茶的過程是盧仝這首詩最精彩的部分,也是被後世津津樂道的名句: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一連六七碗茶,每一碗茶下肚,都有一種不同的感受,詩人通過誇張的浪漫主義手法,表現地十分傳神。現代科學已經表明,茶葉具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腦的作用,在古代,古人們也根據實際生活經驗,總結出了茶葉的這些功效,盧仝一碗、兩碗茶下肚,所說的自然是實情了。

從第三碗茶開始,詩人已經從身體上的舒適,上升到了身體、精神上的雙重舒適,茶如知己、如好友,喝完之後,腹中穢氣消除,只剩下書卷氣,盧仝這首茶詩,才思泉涌,無疑就有茶的功效。

詩人越喝茶,越覺得體暢身輕,六碗飲罷,彷彿能像莊子一樣,逍遙於天地之間,這種精神境界,當真高妙之極,所以到了第七碗,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輕易喝了,因爲喝完會“兩腋生清風”,精神境界進一步昇華,飄飄如遺世而獨立。

這是盧仝愛茶的真切體現,除此之外,盧仝喝茶不忘採茶人,對茶農也寄予了深切同情。

最好的茶樹往往生長在“巔崖”之處,而達官貴人們爲了能夠品嚐到名貴的茶品,亦或作爲溜鬚拍馬的物資,強迫茶農到這種危險的地方去採摘,無數人力物力因此而被消耗,這種疾苦,是統治者們不恤民情的體現,茶好喝,背後卻是勞動人民的結晶。

因此,盧仝最後給朋友帶去了最忠實的建議,“便爲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詩人勉勵孟諫議身居刺史的要位,不要忘了底層的百姓,少些盤剝,多些愛護。他當然知道孟簡是一位體恤民情的好官,但還是敦敦告誡,讓他不要忘了赤子之心。

從以上三點來看,盧仝這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無疑是茶詩中最經典的一首,被愛茶之人封神,經千年而傳唱不衰,不是沒有道理的。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