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問漁叟》唐代徐凝所作,是詩人在歷經生活波折之後的反省

《問漁叟》唐代徐凝所作,是詩人在歷經生活波折之後的反省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徐凝,生卒年、字號不詳,唐朝時期詩人,與白居易、元稹二人交好,享有詩名,他的三首關於牡丹的詩作,被後世所推崇。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徐凝所作的《問漁叟》吧。

說到唐朝詩人徐凝,就會牽扯着宋代大詩人蘇軾,只因爲他跟隨李白也寫了一首《廬山瀑布》:“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似乎觸着了蘇軾的那根神經,不禁又犯了口障,揮筆寫下:“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戲徐凝瀑布詩》),滿滿的都是諷刺意味。

徐凝,睦州(今桐廬縣)人,有相關逸事,說的是他與張祜賽詩,最後白居易品評徐凝勝出。後來有人考證,覺得完全是捕風捉影的傳奇而已,不足爲信。文人之所以相輕,正常點的衝突理由,大抵與各自的文學主張有很大關係。

徐凝的真實實力,其實並非像蘇軾惡評的那樣一無是處,其尤其擅長絕句寫作,流傳下來的五言絕句有16首,七言絕句有80首。“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牡丹》),有人甚至大爲稱讚道:“李白雄豪妙絕詩,同與徐凝傳不朽”(楊基《眉庵集》)。拔高固然是有些難免,但同樣說明徐凝是有自己的詩歌風格的。

《問漁叟》唐代徐凝所作,是詩人在歷經生活波折之後的反省

在古代詩歌作品中,詩人們往往喜歡運用各種其他形象,代入自己,來傳遞隱蔽的情感,以此外宣不願出口的矛盾心理。漁夫看似閒逸瀟灑的外在氣質,就是如此走進詩人們的作品。屈原的“滄浪之水”,柳宗元的“千萬孤獨”,其中的漁翁大概是最爲著名的。徐凝也曾寫過一首同樣題材的《問漁叟》,短短四句,20個字的小詩,完美再現一生的漂泊心跡。

《問漁叟》

【唐】徐凝

生事同萍梗,

機心在野船。

如何臨逝水,

白髮未忘筌。

詩題《問漁叟》,其實更多的應該理解爲一種自問,是詩人在歷經生活波折之後的反省,或者是對陳年往事的一個總結過程。在此,漁叟成爲符號,僅僅是一個比較普遍的替代形象,他的原型不可能是別人,只能是詩人本身。

首句“生事同萍梗”,描寫老漁翁的身世。萍,浮萍;梗,樹枝。彷彿影片回放,鏡頭拉伸,一幀幀的慢速播放:回首一生,往事遊離,浪跡江湖之間,就像水面飄零的浮萍,風中飄落的枯枝,沒有半分寄託,無所依靠。此情此景,可謂淒涼之意瀰漫。

但凡詩人寫作,必然是心中有所感慨,然後纔有所寄寓的。本詩當然也是這樣。據史料記載,徐凝遊歷長安期間,由於不善於干謁,通俗點兒講就是交際關係處理得差火候,根本沒有得到他人的賞識,除了與白居易有所交遊,無所進展。最終,只能敗北返回故里。在這裏,徐凝明面上寫漁叟,未嘗不是夫子自道。

《問漁叟》唐代徐凝所作,是詩人在歷經生活波折之後的反省 第2張

次句“機心在野船”,寫漁翁對漁獲的期望。機心,網魚的心思;野船,在江湖中漂泊的船隻,沒有憑藉。漁翁每天駕着船隻,漂泊在一座座江河湖海之間,沒有什麼別的打算,只有滿懷期望着能夠網羅着魚兒。

漁翁的全副心思都放在捕魚上,他最想得到的就是一網下去,魚兒滿倉。那麼,詩人所想要的呢?當然沒有這麼簡單。可是,他又怎麼能夠明明白白地說出來?畢竟,“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詩人也只是人而已,如何可以免俗。

末尾“如何臨逝水,白髮未忘筌”,逝水,《論證》雲:“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是聖人對時間無情消逝,無力挽留生髮而出的喟嘆。筌,捕魚的竹器,《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意思獲得成功後,忘掉所依靠的東西,喻小人忘本。

在這裏需要注意“如何”一詞,有點明詩題的目的,反映了“問”字所在。如何,怎麼,爲什麼的意思,韓愈有詩:“如何連曉語,一半是思鄉”(《宿龍宮灘》),用意雷同。臨逝水做什麼?當然是爲了捕魚,而捕魚當然是爲了自己的生存。詩人明知故問的背後,反映的恰好是一種無奈之舉。

《問漁叟》唐代徐凝所作,是詩人在歷經生活波折之後的反省 第3張

徐凝當初遊學長安,無法去迎合權貴,所以只能狼狽離開。在他臨走的時候,曾經留下一首詩:“一生所遇惟元白,天下無人重布衣。欲別朱門淚先盡,白頭遊子白身歸”(《自鄂渚至河南將歸江外留辭侍郎》),詩中元白,分別指的是白居易和元稹,侍郎便是白居易。

結合“白頭遊子白身歸”,可以很好理解此處的“白髮未忘筌”。詩人雖然說的是漁翁沒有忘記捕魚的工具,實質上最大的可能卻是指向自己的內心追求的那些東西。這裏的“筌”脫離了單一的工具形象,反而更多的應該指的是塵世間的名利、榮華和富貴。詩人終究沒能免俗,仍然念念不忘過去曾經渴望而不可得到的一切。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