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唐代來濟所作的《出玉關》,寫出自己願意戰死沙場的決心

唐代來濟所作的《出玉關》,寫出自己願意戰死沙場的決心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代來濟所作的《出玉關》,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歷史上有“髒唐亂宋”之說,指責兩朝皇室人倫之混亂,可以說是骯髒不堪,枉爲天下之表,徒彰萬民之率。那些自稱君子幹下的勾當,實在讓人難以啓齒。爲一己之私慾,置衆口於不顧,最終誤的還是其自身。

唐高宗李治娶其“母后”武媚娘,不顧朝臣堅決反對,一意孤行,最後落得個把自家李氏皇朝都給葬送掉的可悲下場。也正是自李治死武則天篡朝換代,從此開始吹響唐朝分崩離析的號角,這就是鮮明的爲私情不顧大義的反面教材。

唐代來濟所作的《出玉關》,寫出自己願意戰死沙場的決心

來濟就是當年站出來反對唐高宗“廢王立武”朝臣中的一員,也自此招惹武則天對他的厭惡。後來,受到不良奸臣許敬宗、李義府的誣告,說來濟和韓瑗、褚遂良構成朋黨,意圖謀反。三個顧命大臣遭到貶謫,來濟貶台州刺史,褚遂良貶桂州刺史,韓瑗貶振州刺史,並下令他們終身不許返回京城。唐高宗昏聵如斯,武則天奸惡如此。

來濟(610-662年),南陽新野人,祖輩事隋,父爲隋朝大將軍來護兒。宇文化及弒君政變之時,其父及三位兄長拒不降於叛軍,遭到殺害。來濟和哥哥來恆因爲年紀太小,幸運逃過此劫難。來濟篤志好學,唐高祖時舉進士,唐高宗時爲宰相。如果不是堅持反對武則天,來濟的官途可以說是比較順暢的。或許是與武之一衆八字不合,但更多的卻因來濟正統思想佔據上位,他的道德觀與教育觀是不會屈服於強權的淫威之下的。

唐代來濟所作的《出玉關》,寫出自己願意戰死沙場的決心 第2張

顯慶四年(659年),唐高宗授人逼迫其親舅長孫無忌自縊而死,王皇后的舅舅柳和韓瑗也被下令處死。第二年,來濟改任庭州刺史,隻身前線面對突厥。庭州,現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當時爲西突厥十姓的邊界,長年累月就會發生戰爭,邊民爲此苦不堪言。想來之所以沒被直接處死,大抵或與他曾爲太子時的李治的司議郎故,有這麼一點兒“香火情”。

來濟有文集三十卷,《新唐書志》等傳世,但詩歌作品《全唐詩》僅錄入這首《出玉關》。此詩的時間,大概就寫作這次被調任庭州的時候。調來濟去往那裏,可謂死罪可免,活罪難消。兩年之後,來濟戰死沙場。

《出玉關》

[唐]來濟

斂轡遵龍漢,

銜悽渡玉關。

今日流沙外,

垂涕念生還。

詩題中的玉關,當指玉門關。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因爲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這條道路,在敦煌出土的唐人寫經中又被稱爲“第五道”。它的建立大大縮短驛程,提高了運輸能力,從而也增強了一定的軍事行動效率。

首句“斂轡遵龍漢”,信馬由繮,聽從命運的安排。斂,收攏。轡,駕馭牲口的繮繩。龍漢,道家術語,天地五劫之一,此處借指反覆無常的命運。如“敢問龍漢末,如何闢乾坤”(吳筠《步虛詞》之九),又如“東海幾經龍漢劫,北宮長列羽林軍”(錢謙益《登齊雲巖謁玄天太素宮》),都是用此意。

唐代來濟所作的《出玉關》,寫出自己願意戰死沙場的決心 第3張

次句“銜悽渡玉關”,接着上句而言:面帶彷徨不安的神色,滿懷悽清悲涼的心情,鬱郁之中走出玉門關。“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里白草枯。南鄰犬戎北接胡,將軍到來備不虞”,唐朝詩人岑參在其詩作《玉門關蓋將軍歌》中這樣寫道,十分形象地突出玉門關的重要軍事地位。在這連續的兩個詩句裏,詩人通過對自己行色、表情的描繪,把內心的那種絕望情緒抒寫得淋漓盡致,乾脆利落。

末尾兩句“今日流沙外,垂涕念生還”,今天我前往黃沙遍地的關外,只能獨自流淚思念,奢望能夠有生還的那麼一天。看來,詩人很清楚自己當下的境遇,知道當年把那些小人得罪的太過厲害。雖然沒有立馬像韓瑗那樣被處死,但是在這樣戰火紛飛的前線,生死也是垂於一線的。所以纔會有最後的喟嘆,悲傷於自己的生死莫名。

生死之間有大恐怖,脆弱的身體和薄弱的靈魂,同時註定了我們內心的不安和焦慮。詩人因爲得罪於小人佞臣,落得貶謫下場,最終將要前往戰爭第一線。他是有預感的,在外敵常常入侵的邊界,隨時都有可能戰死沙場。果然,“龍朔二年,突厥入寇,濟總兵拒之,謂其衆曰:‘吾嘗刑罔,蒙赦死,今當以身塞責。’遂不介冑而馳賊,沒焉,年五十三”(《新唐書》卷一百五列傳第三十)。雖死猶榮,來濟沒有辜負自己所受的教育,也沒有丟失屬於自己內心的驕傲。最終,他超越生死,獲得心靈的安寧。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