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詩詞名句 > 《六月十四日宿東林寺》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六月十四日宿東林寺》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六月十四日宿東林寺

陸游 〔宋代〕

看盡江湖千萬峯,不嫌雲夢芥吾胸。

戲招西塞山前月,來聽東林寺裏鍾。

遠客豈知今再到,老僧能記昔相逢。

虛窗熟睡誰驚覺,野碓無人夜自舂。

譯文

《六月十四日宿東林寺》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看盡江、湖、河、海,閱過千萬山峯。小小的雲夢澤藪,哪裏會芥蒂在胸?

借得一點天真,請來了西塞山前的月亮;與我一齊傾聽東林寺的鐘聲。

沒有想到我今天能夠再次故地重遊,老僧卻記得八年前相逢的情景。

我敞開窗兒睡了,是誰把我驚醒?原來遠處的村野,還有水碓夜舂。

創作背景

陸游在公元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路過九江,曾遊歷廬山,並住宿在東林寺。公元1178年(淳熙五年)正月,宋孝宗召陸游東歸,二月詩人離開成都,順江東下,秋天到達京城臨安。這首詩寫於六月東歸過九江時。

賞析

首聯以議論入詩。頷聯寫邀月聞鍾,滌除塵慮,表現對遊宦的厭倦。頸聯用轉折含蓄的筆法,寫與老僧的話舊,表現出詩人對東林寺的深厚感情。尾聯寫山寺熟睡和野碓夜舂,點明題旨。

“看盡江湖千萬峯,不嫌雲夢芥吾胸。”詩的起勢突兀,好似千里歸來,有說不盡的心意。事實也是如此。詩人由臨安到夔州,再由夔州到南鄭,然後調往成都府,又在蜀州、嘉州任官。最後順江東下,來到九江。他宦遊八年,不僅閱盡巴山蜀水;就是漢中、雲棧、劍閣,也無不跋涉;至於長江、漢水,浩渺的洞庭湖也盡在遊賞之中。詩人行程萬里,真可以說是“看盡江湖”,閱盡了“千萬峯”。

陸游的“不嫌雲夢芥吾胸”句,既用了司馬相如的句意,也含有蘇軾詩句的意思。這句是說,雲夢雖大,對於一個“看盡江湖千萬峯”的人來說,它豈能梗塞在我的心中,言外之意,雲夢在我心目中也不過是小小的水澤罷了,既能容納它,也能忘卻它;至於宦海沉浮,人間的恩怨,更算不得什麼。這首詩以議論開始,形象地概括了詩人的行程,抒發了胸臆,表現出一種曠達的情懷。

《六月十四日宿東林寺》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第2張

“戲招西塞山前月,來聽東林寺裏鍾”,再次表現了詩人豪放豁達的胸懷。這本是寫實之筆。詩人留宿在東林寺,眼望着天上皎潔的明月,耳聽着寺裏悠揚的鐘聲,這境界確實很清幽,但不免又想起一段往事。那是乾道六年八月中秋節。詩人曾記述過當時的月景:“空江萬頃,月如紫金盤,自水中涌出,平生無此中秋也。”(《入蜀記》)這優美的中秋夜景,是詩人人蜀途經西塞山,在大江對岸留宿時所見到的。自此以後,那如紫金盤的明月似乎一直伴隨着自己,今日在廬山腳下,又看到她,何不邀來共聽古寺鐘聲。月下聞鍾,當然是一種美的享受,所以詩人對鐘聲那樣感興趣。但用佛教的說法,寺院的鐘聲可以發人深省。這兩句詩寫得灑脫而含蓄,反映詩人對幽靜的東林寺的喜愛。

“遠客豈知今再到,老僧能記昔相逢。”“遠客”是詩人自謂。詩人沒想到今日又舊地重遊,真是喜出望外,而且老僧還曾記得昔日相逢的情景。這兩句雖似淺近,但含意豐富,從中可見詩人倦於仕途,委心任運的思想。

“虛窗熟睡誰驚覺?野碓無人夜自舂。”從這句透露出詩人喜出望外的心情。“虛窗”指敞窗,敞窗入睡,而且睡得很熟,說明詩人心情坦然,忘懷一切。“誰驚覺”的“誰”字不僅指人,也包括各種聲音。虛窗熟睡”點明題旨,全篇詩意盡蘊含其中。結句以野碓夜春的田園生活把詩人沉寂的心帶進一個新的境界。

從全詩來看,首聯以議論入詩,這是宋人常用手法。此詩意境高曠超脫,得莊生委心任運之旨至於“野碓無人夜自舂”,雖說是化用唐韋應物的“野渡無人舟自橫”(《滁州西澗》)句法,但別出新意。前者寫靜,後者寫動,各有千秋。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