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文化名家 > 法顯做出的貢獻及影響有哪些 有關於他的軼事和評價是如何

法顯做出的貢獻及影響有哪些 有關於他的軼事和評價是如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物貢獻

法顯在臨終前的七年多時間裏,一直緊張艱苦地進行着翻譯經典的工作,共譯出了經典六部六十三卷,計一萬多言。他翻譯的《摩訶僧祗律》,也叫大衆律,爲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對後來的中國佛教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抓緊譯經的同時,法顯還將自己西行取經的見聞寫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國記》。

法顯做出的貢獻及影響有哪些 有關於他的軼事和評價是如何

《佛國記》全文九千五百多字,別名有《法顯行傳》、《法顯傳》、《歷遊天竺紀傳》、《佛遊天竺記》等。它在世界學術史上佔據着重要的地位,不僅是一部傳記文學的傑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歷史文獻,是研究當時西域和印度歷史的極爲重要的史料。法顯去印度時,正是印度史上的黃金時代-----芨多王朝(320年-480年)有名的超日王在位的時代,關於芨多王朝古史缺乏系統的文獻記載,超日王時的歷史,只有依靠《佛國記》來補充。中國西域地區的鄯善、于闐、龜茲等古國,湮滅已久,傳記無存,《佛國記》中所記載的這些地區的情形,可以彌補史書的不足。《佛國記》還詳盡地記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蹟和僧侶生活,因而後來被佛教徒們作爲佛學典籍著錄引用。此外,《佛國記》也是中國南海交通史上的鉅著。中國與印度、波斯等國的海上貿易,早在東漢時期已經開始,而史書上卻沒有關於海風和航船的具體記述。《佛國記》對信風和航船的詳細描述和系統記載,成爲中國最早的記錄。

人物軼事

法顯性情純厚。有一次,他與同伴數十人在田中割稻,遇到一些窮人來搶奪他們的糧食。諸沙彌嚇得爭相逃奔,只有法顯一個人站着未動。他對那些搶糧食的人說:“你們如果需要糧食,就隨意拿吧!只是你們現在這樣貧窮,正因爲過去不佈施所致。如果搶奪他人糧食,恐怕來世會更窮。貧僧真爲你們擔憂啊!”說完,他從容還寺,而那些搶糧的人竟被他說服,棄糧而去。這件事使寺中僧衆數百人莫不歎服。

《祐錄》原文:釋法顯,本姓龔,平陽武陽人也。法顯三兄並齠齔而亡,其父懼禍及之,三歲便度爲沙彌。居家數年,病篤欲死,因送還寺,信宿便差,不復肯歸。母欲見之不能得,爲立小屋於門外,以擬去來。十歲遭父憂,叔父以其母寡獨不立,逼使還俗。顯曰:“本不以有父而出家也。正欲遠塵離俗,故入道耳。”叔父善其言,乃止。頃之母喪,至性過人,葬事既畢,仍即還寺。嘗與同學數十人于田中刈稻。時有飢賊欲奪其谷。諸沙彌悉奔走,唯顯獨留,語賊曰:“君欲須谷,隨意所取。但君等昔不佈施,故此生飢貧。今復奪人,恐來世彌甚。貧僧預爲君憂,故相語耳。”言訖即還。賊棄谷而去。衆僧數百人莫不歎服。二十受大戒,志行明潔,儀軌整肅。

後世評價

法顯以年過花甲的高齡,完成了穿行亞洲大陸又經南洋海路歸國的遠途陸海旅行的驚人壯舉,他留下的傑作《佛國記》,不僅在佛教界受到稱譽,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學者的高度評價。唐代名僧義淨說:“自古神州之地,輕生殉法之賓,(法)顯法師則他闢荒途,(玄)奘法師乃中開正路。”近代學者梁啓超說:“法顯橫雪山而入天竺,齎佛典多種以歸,著《佛國記》,我國人之至印度者,此爲第一。”斯里蘭卡史學家尼古拉斯·沙勒說:“人們知道訪問過印度尼西亞的中國人的第一個名字是法顯。”他還把《佛國記》中關於耶婆提的描述稱爲“中國關於印度尼西亞第一次比較詳細的記載”。日本學者足立喜六把《佛國記》譽爲西域探險家及印度佛跡調查者的指南。印度學者恩·克·辛哈等人也稱讚說:“中國的旅行家,如法顯和玄奘,給我們留下有關印度的寶貴記載。”

法顯做出的貢獻及影響有哪些 有關於他的軼事和評價是如何 第2張

影響

法顯的功績主要在於取經和翻譯。他攜歸和翻譯的經歷代經錄都有著錄,請參閱《祐錄》卷二以及其他經錄,這裏不再臚列。但是他寫的《法顯傳》對於世界的影響卻遠遠超過了他的翻譯對於中國的影響。《法顯傳》在歷代著錄中有很多不同的名稱,比如《佛遊天竺記》、《釋法顯行傳》、《歷遊天竺記》、《佛國記》、《歷遊天竺記傳》、《釋法顯遊天竺記》、《佛遊天竺本記》、《釋法明遊天竺記》、《法明遊天竺記》、《歷遊天竺記傳》、《法顯記》等等,名稱固繁,版本亦多(請參閱章巽前引書,頁13—24)。《法顯傳》在國際上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它的外文譯本之多上。根據章巽的統計(見同上書,頁30),共有英譯本三,譯者爲Samuel Beal(1869)、James Legge(1886)和H.A.Giles(1923);日譯本三,譯者爲足立喜六:《考證法顯傳》(1935)、《法顯傳——中亞、印度、南海紀行研究》(1940)和長澤和俊(1970)。既然有了這樣多的譯本,那就必然有相應多的影響。

專門談一談《法顯傳》對印度的影響。衆所周知,印度古代缺少真正的史籍,這一點馬克思曾指出過。因此,研究印度古代歷史,必須乞靈於外國的一些著作,其中尤以中國古代典籍最爲重要,而在這些典籍中,古代僧人的遊記更爲突出。僧人遊記數量極多,而繁簡不同,時代先後不同。《法顯傳》是最古的和最全的之一。一向被認爲與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和義淨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鼎足而三。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學者,包括印度學者在內,都視之爲瑰寶。有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學家曾寫信說:“如果沒有法顯、玄奘和馬歡的著作,重建印度歷史是不可能的。”

評價

地位

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到了法顯時代,達到了一個關鍵時刻,一個轉折點,從過去的基本上是送進來的階段向拿進來的階段轉變。

晉末宋初的西行求法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興起來的。根據湯用彤先生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的統計,西行求法活動自朱士行而後,以晉末宋初爲最盛。這時期最知名的求法者有以下一些人:康法朗和其他四人,見《高僧傳》卷四;於法蘭,見同上書、卷;竺佛念,見《高僧傳》卷一;慧常、進行、慧辯、見道安;《合光贊放光隨略解》;慧叡,見《高僧傳》卷七;支法領、法淨,見《高僧傳》卷六《慧遠傳》;法顯、智嚴、智羽、智遠、寶雲、慧簡、僧紹、僧景、慧景、道整、慧應、慧嵬、慧達,見《法顯傳》、《祐錄》卷十五《法顯傳》、《智嚴傳》、《寶雲傳》;曇學、威德等八人,見《祐錄》卷九;僧純、曇充、道曼,見《祐錄》卷十一;智猛與曇纂、竺道嵩等十五人,見《高僧傳》卷三;法勇、僧猛、曇朗等二十五人,見《高僧傳》卷三;沮渠京聲;道泰;法盛共師友二十九人,見《名僧傳抄》;僧表,見同上書;法維;道普。

法顯做出的貢獻及影響有哪些 有關於他的軼事和評價是如何 第3張

在所有這一些西行求法者中,法顯無疑是最突出的一個。這裏所謂“突出”,歸納起來約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法顯旅行所到之地最多、最遠。

在法顯以前,在漢代,中國已經有了一些著名的旅行家,比如張騫和甘英,這是衆所周知的。他們到的地方很遠,很遠;但是法顯到的地方,他們卻沒有到過。這一點《高僧傳》、《法顯傳》和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卷三都指出:“皆漢時張騫、甘父所不至也。”(見50,337c 和55,507c)這對於中國人民對外開闊視野、認識外國,當然會有極大的幫助。其重要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二)法顯真正到了印度。

既然西行尋求正法,其最終目的地當然是正法所在的印度。然而,奇怪的是,在法顯之前,真正到了印度的中國求法僧人幾乎沒有。湯用彤先生說:“故海陸並遵,廣遊西土,留學天竺,攜經而反者,恐以法顯爲第一人。”(《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380 頁)這件事情本身意義就很重要。法顯以後,到了印度的中國求法僧人逐漸多起來了。

(三)法顯攜歸翻譯的戒律起了作用。

法顯到印度去的目的是尋求戒律。他經過了千辛萬苦,確實尋到了,其中最重要是《摩訶僧祇律》四十卷。歸國後,他同佛陀跋陀羅共同譯出。湯用彤先生認爲這是法顯求法所以重要的原因之一。這對於中國當時的僧伽來說,宛如及時的春雨,對佛教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四)法顯對大乘教義發展和頓悟學說的興起起了作用。

世界宗教的發展是有共同規律的。這個規律可以用如下的方式來表述:用越來越少的努力(勞動)得到越來越大的宗教滿足。人類中有不少人是有宗教需要的。這並不完全來自階級壓迫,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人並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這個事實。

法顯做出的貢獻及影響有哪些 有關於他的軼事和評價是如何 第4張

這個規律適用於所有的世界性的宗教。專就印度佛教而論,由小乘向大乘的過渡就是這個規律的具體表現。在中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頓悟學說的興起,其背後也是這個規律。小乘講漸悟,講個人努力,也並不答應每個人都能成佛,換一個術語來說,就是每個人不都有佛性。想成佛,完全依靠個人努力。如果每個人都努力去成佛,生產力必然受到破壞,社會就不能存在。這是絕對不行的。大乘在中國提倡頓悟成佛,講虔誠信仰,只需虔心供養,口宣佛號,則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等輕鬆愜意!這樣既然滿足宗教需要,又不影響生產力的發展。佛教憑藉了這種適應性,終於得到了發展。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