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文化名家 > 唐朝文學家韓愈簡介:韓愈爲何能被後人列爲“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唐朝文學家韓愈簡介:韓愈爲何能被後人列爲“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著名的文學家韓愈是個怎樣的人?韓愈的歷史評價如何?韓愈一生經歷了哪些事件?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韓愈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

唐朝文學家韓愈簡介:韓愈爲何能被後人列爲“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爲“廣東古八賢”之一。

韓愈生平經歷介紹: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年),韓愈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他的祖輩都曾在朝或在地方爲官,其父韓仲卿,官至祕書郎,在韓愈三歲時便逝世。韓愈由其兄韓會撫養成人,他自念是孤兒,從小便刻苦讀書,無須別人嘉許勉勵。韓愈七歲時讀書,言出成文,十三歲時就能寫文章。

韓會早逝後,韓愈隨寡嫂鄭氏避亂宣城,顛沛流離。十九歲時,韓愈至京師長安,當時文人作文章大多崇尚仿古,模擬揚雄、董仲舒的著述風格,而獨孤及、樑肅學問最爲深奧,受人推崇。韓愈與其交往,銳意鑽研,希望自己在一代人中嶄露頭角。及至應進士科考試時,他將文章投遞到公卿之間,前宰相鄭餘慶對其大加的讚賞,韓愈因而聞名一時。

貞元二年(786年),韓愈離開宣城(即宣州),隻身前往長安,欲投奔族兄韓弇。適逢韓弇前往河中,後遇害,韓愈遂投靠名將馬燧。後曾作《貓相乳》以感其德。貞元五年(789年),返回宣城,此後三次參加科舉考試,均失敗。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第四次參加進士考試,終於登進士第。貞元九年(793年),參加吏部的博學宏詞科考試,遭遇失敗。同年,韓愈之嫂鄭夫人逝世,他返回河陽,爲其守喪五個月。

貞元十年(794年),再度至長安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又失敗。貞元十一年(795年),第三次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仍失敗。期間曾三次給宰相上書,均未得到回覆。同年,離開長安,經潼關回到河陽縣,於是前往東都洛陽。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韓愈因爲受宣武節度使董晉推薦,得試祕書省校書郎,並出任宣武軍節度使觀察推官。韓愈在任觀察推官三年間,在指導李翱、張籍等青年學文的同時,利用一切機會,極力宣傳自己對散文革新的主張。

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董晉逝世,韓愈隨董晉靈柩迅速離境。韓愈剛離開四日,宣武軍便發生兵變,留後陸長源等被殺,軍中大亂,韓愈因先離開而得免禍。韓愈隨從董晉靈柩至洛陽,其後於二月末抵達徐州。同年秋,韓愈應徐、泗、濠三州節度使張建封之聘,出任節度推官,試協律郎。同年冬,張建封派韓愈前往長安朝正。韓愈談論直爽坦率,從不畏懼或迴避什麼,操行堅定純正,卻不善於處理一般事務。

貞元十六年(800年)春,韓愈回到徐州,於同年夏離開徐州,回到洛陽。同年冬,韓愈前往長安,第四次參吏部考試。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處置使、兼彰義軍節度使,聘請韓愈任行軍司馬,賜紫服佩金魚袋。韓愈曾建議裴度派精兵千人從小路進入蔡州,必能擒拿吳元濟。裴度未及採行,李愬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吳元濟。三軍謀略之士,無不爲韓愈惋惜。

唐朝文學家韓愈簡介:韓愈爲何能被後人列爲“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第2張

韓愈又對裴度說:“如今憑藉平定淮西的聲勢,鎮州王承宗可用言辭說服,不必用兵。”他便找到柏耆。口授致王承宗的書信,叫柏耆執筆寫下後,帶上書信進入鎮州曉喻王承宗,王承宗攝於兵威,就上表獻上德、棣二州,表示服從朝廷。同年十二月,淮西平定後,韓愈隨裴度回朝,因功授職刑部侍郎,憲宗便命他撰寫《平淮西碑》,其中很大篇幅敘述裴度的事蹟。

當時李愬率先進入蔡州生擒吳元濟,功勞最大,他對韓愈所寫憤憤不平。李愬之妻入宮禁訴說碑辭與事實不符,憲宗便下令磨掉韓愈所寫碑文,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寫刻石爲碑。元和十三年(818年)四月,尚書左僕射鄭餘慶因諳熟典章,被任命爲詳定使,引韓愈、李程爲副使,崔郾等爲判官,對朝廷儀制、吉凶五禮加以修定。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憲宗派使者去鳳翔迎佛骨,長安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論佛骨表》極力勸諫,認爲供奉佛骨實在荒唐,要求將佛骨燒燬,不能讓天下人被佛骨誤導。憲宗覽奏後非常生氣,要用極刑處死韓愈,裴度、崔羣等人極力勸諫,憲宗卻仍憤怒。一時人心震驚歎惜,乃至皇親國戚們也認爲對韓愈加罪太重,爲其說情,憲宗便將他貶爲潮州刺史。韓愈被貶後,寫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爲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的詩句,表達了自己忠心進諫、一心爲國爲民的情懷。

韓愈到潮陽後,上奏爲自己辯白。憲宗對宰臣說道:“昨日收到韓愈到潮州後的上表,所以想起他諫迎佛骨之事,他很是愛護朕,朕難道不知道?但韓愈身爲人臣,不應當說人主奉佛就位促壽短。朕因此討厭他太輕率了。”憲宗意欲重新起用韓愈,所以先說及此事,觀察宰相的態度。但皇甫鎛憎恨韓愈爲人心直口快,怕他重被起用,便搶先回答說;“韓愈終究太狂放粗疏,暫且可考慮調到別郡。”適逢大赦,憲宗便於同年十月量移韓愈爲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

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韓愈抵達袁州。按照袁州風俗,平民女兒抵押給人家做奴婢,超越契約期限而不贖回,就由出錢人家沒爲家奴。韓愈到後,設法贖出那些被沒爲家奴的男女,讓他們回到父母身邊。於是禁止此種風俗,不許買人爲奴。同年九月,韓愈入朝任國子祭酒,於冬季回到長安。長慶二年(822年)九月,轉任吏部侍郎。長慶三年(823年)六月,韓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因不參謁宦官,被御史中丞李紳彈劾。

韓愈是怎麼死的/韓愈逝世時間:

韓愈不服,稱此舉經穆宗恩准。二人性情都固執不讓,你往我來,爭辯不止,朝廷便派李紳出任浙西觀察使,韓愈也被罷免京兆尹,授職兵部侍郎。等到李紳向穆宗告辭赴鎮任職時,流淚陳說,穆宗憐惜他,便追發詔書授李紳爲兵部侍郎,韓愈改任吏部侍郎。長慶四年(824年)八月,韓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韓愈在長安靖安裏的家中逝世,終年五十七歲。獲贈禮部尚書,諡號文。長慶五年(825年)三月,韓愈葬於河陽。元豐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韓愈爲昌黎伯,並準其從祀孔廟。

唐朝文學家韓愈簡介:韓愈爲何能被後人列爲“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第3張

韓愈歷史評價怎麼樣?

裴度:昌黎韓愈,僕知之舊矣,其人信美材也。近或聞諸儕類雲:恃其絕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爲戲。白居易:學術精博,文力雄健,立詞措意,有班(班固)、馬(司馬遷)之風,求之一時,甚不易得。加以性方道直,介然有守,不交勢利,自致名望。可使執簡,列爲史官,記事書法,必無所苟。皇甫湜:先生之武,襲蹈聖矩。基於其身,克後其所。

居歸丘軻,危解禍羅。具兮素兮,有靦何多。靡引而忘,天吝其施。垂升乃頹,羣心孔哀。厥聲赫赫,滿華遍貊。年千世百,新在竹帛。我銘在碑,展我哀思。李翱:翱昔與韓吏部退之爲文章盟主,同時倫輩,惟柳儀曹宗元(柳宗元)、劉賓客夢得(劉禹錫)耳。劉禹錫:高山無窮,太華削成。人文無窮,夫子挺生。典訓爲徒,百家抗行。當時勍者,皆出其下。古人中求,爲敵蓋寡。貞元之中,帝鼓薰琴。奕奕金馬,文章如林。

君自幽谷,升於高岑。鸞鳳一鳴,蜩螗革音。手持文柄,高視寰海。權衡低昂,瞻我所在。三十餘年,聲名塞天。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價,輦金如山。權豪來侮,人虎我鼠。然諾洞開,人金我土。親親尚舊,宜其壽考。天人之學,可與論道。二者不至,至者其誰。豈天與人,好惡背馳。昔遇夫子,聰明勇奮。常操利刃,開我混沌。子長在筆,予長在論。持矛舉楯,卒不能困。時惟子厚,竄言其間。讚詞愉愉,固非顏顏。磅礴上下,羲農以還。會於有極,服之無言。

趙德:昌黎公,聖人之徒歟!其文高出,與古之遺文不相上下。所履之道,則堯、舜、禹、湯、文(周文王)、武(周武王)、周(周公)、孔(孔子)、孟軻、揚雄所授受服行之實也。固已不雜其傳,由佛及聃(老子)、莊(莊子)、楊之言,不得幹其思,入其文也。以是光於今,大於後,金石焦鑠,斯文燦然。德行道學文庶幾乎古。

裴敬:以文稱者,若陳拾遺(陳子昂)、蘇司業(蘇源明)、元容州(元結)、蕭蘇曹、韓吏部之類。司空圖:愚嘗覽韓吏部歌詩累百首,其驅駕氣勢,若掀雷抉電,奔騰於大地之間,物狀奇變,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張戒:韓退之詩,愛憎相半。愛者以爲雖杜子美亦不及,不愛者以爲退之於詩本無所得。…退之詩大抵才氣有餘,故能擒能縱,顛倒崛奇,無施不可。放之則如長江大河,瀾翻洶涌,滾滾不窮;收之則藏形匿影,乍出乍沒,姿態橫生,變怪百出。

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詩文字畫,大抵從胸臆中出。子美篤於忠義,深於經術,故其詩雄時正;李太白喜任俠,喜神仙,故其詩豪而逸;退之文章侍從,故其詩文有廊廟氣。退之詩正可與太白爲故,然二豪不併立,當屈退之第三。羅大經:韓、柳文多相似,…韓如美玉,柳如精金;韓如靜女,柳如名姝;韓如德驥,柳如天馬。歐似韓,蘇似柳。歐公在漢東,於破筐中得韓文數冊,讀之始悟作文法。東坡雖遷海外,亦惟以陶、柳二集自隨。

各有所悟入,各有所酷嗜也。然韓、柳猶用奇字重字,歐、蘇唯用平常輕虛字,而妙麗古雅,自不可及,此又韓、柳所無也。敖陶孫:韓退之如囊沙背水,惟韓信獨能。趙秉文:韓愈又以古文之渾浩溢而爲詩,然後古今之變盡矣。劉黻:斯文久矣嘆荊榛,一疏披忠徹紫宸。不忍中原淪左袵,甘尋南土作累臣。鄒軻以後功何遜,魯道於今脈尚新。宇宙欲昏星斗落,空山韓木亦悲春。陳普:楊墨蛇龍本一區,大顛便是惡溪魚。退之也是無操守,一貶便陳封禪書。徐鈞:排斥異端尊孔孟,推原人性勝荀楊。平生膽氣尤奇偉,何止文章日月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