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文化名家 > 《墨子·所染》表達的是墨子的什麼思想?

《墨子·所染》表達的是墨子的什麼思想?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所染》表達的是墨子的什麼思想?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墨子·所染》原文:

子墨子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爲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舜染於許由、伯陽,禹染於皋陶、伯益,湯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當,故王天下,立爲天子,功名蔽天地,舉天下之仁義顯人,必稱此四王者。

夏桀染於幹辛、推哆,殷紂染於崇侯、惡來,厲王染於厲公長父、榮夷終,幽王染於傅公夷、蔡公谷,此四王者,所染不當,故國殘身死,爲天下戮,舉天下不義辱人,必稱此四王者。

齊桓染於管仲、鮑叔,晉文染於舅犯、高偃,楚莊染於孫叔、沈尹,吳闔閭染於伍員、文義,越勾踐染於范蠡、大夫種,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

《墨子·所染》表達的是墨子的什麼思想?

範吉射染於長柳朔、王勝,中行寅染於籍秦、高強,吳夫差染於王孫雒、太宰嚭,智伯搖染於智國、張武,中山尚染於魏義、偃長,宋康染於唐鞅、佃不禮,此六君者所染不當,故國家殘亡,身爲刑戮,宗廟破滅,絕無後類,君臣離散,民人流亡。舉天下之貪暴苛擾者,必稱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生於染當。故善爲君者,勞於論人,而逸於治官。不能爲君者,傷形費神,愁心勞意,然國愈危,身愈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國,愛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當也。

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則家日益,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則段幹木、禽子、傅說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奮,創作比周,則家日損,身日危,名日辱,處官失其理矣,則子西、易牙、豎刁之徒是也。《詩》曰:“必擇所漸,必謹所漸”者,此之謂也。

【鑑賞】《所染》篇的中心論點是,無論君主治國,還是士人修身,都應該做到“知要”(把握重點),即選擇賢人智士,以得到良好的薰陶和積極的影響。篇中說:“不知要者,所染不當也。”不知把握治國修身重點的人,不能做到選擇賢士,就會導致國家敗亡,身敗名裂。

篇中強調爲官行事,要“行理”(合乎道理)。“行理生於染當(薰染得當)”,即選擇賢士,以得到良好的薰陶和積極的影響。而“處官得其理”和“處官失其理”,即爲官辦事是否合乎道理,正是士人薰染恰當與否的區分標準。

《所染》篇用求同求異並用的歸納法和講道理的演繹法,列舉十九個正反兩面的典型事例,論證論點。正面事例,即虞舜、夏禹、商湯和周武王四位國王,以及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五位國君,都是因爲“所染當”,選擇了賢人智士的輔佐,使自己受到良好的薰陶影響,所以國家就能治理好,功名蔽天地,傳於後世。

墨子看到受教育的必要性和環境對教育影響的重要性。人受環境薰染,要有意識創造良好的環境,以受到良好的影響,使自己的品行朝健康的方向發展。以好仁義的人爲友,會薰染自己,成爲好仁義的人,就像染絲,要謹慎地選擇染料浸漬薰染。

《所染》篇總結正反兩面的歷史經驗教訓說,善於做國王君主的人,勞心費力地選拔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的積極作用,就能輕鬆自如地爲官治官,管理國家。這裏,正確揭示了“勞於選人,逸於治官”一體兩面的辯證哲理。

《所染》篇列舉不善於做國王君主的人,有十個反面事例,即夏桀、殷紂、厲王、幽王四位國王,以及範吉射、中行寅、吳夫差、智伯搖、中山尚和宋康六位國君,都是因爲“所染不當”,沒有選擇賢士來輔佐和影響自己,所以儘管傷形費神,愁心勞意,其結果卻是國危身辱,成爲天下所不齒的不義暴人。

《墨子·所染》表達的是墨子的什麼思想? 第2張

《所染》篇的論說技巧,引人入勝。墨子游說論學,善於運用譬喻。《所染》篇把染絲作爲譬喻論證的素材,以染絲漸漬爲比喻,說明國君治國,跟周圍環境的薰染有關。要想受到良好的薰陶,就必須善於選賢使能。

在《所染》篇開頭,墨子看到染絲工匠的染絲操作後感嘆說,染絲用青色染料,就變成青色。用黃色染料,就變成黃色。投入五種染料,就能染出五種顏色。投入的染料變了,絲的顏色也變了。所以,浸染不能不謹慎。《所染》篇末尾引逸《詩》說:“必擇所漸,必謹所漸。”即應該正確地選擇染料,謹慎地面對染料的浸漬。

《小取》給譬喻式類比論證下定義說:“譬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染絲這個譬喻詞,即定義中的舉他物,是譬喻中的喻體。《所染》說:“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國有染、士有染,是定義中“而以明之也”的對象、主體,是譬喻中的本體。這種論說技巧,酷似於印度邏輯因明“宗因喻”的論證結構

由於《所染》篇創作內容和形式的典範意義,秦國宰相呂不韋召集六國入秦的辯士(包括墨家學者)編寫《呂氏春秋》時,就直接搬用了《墨子·所染》篇的大部分文字,寫成了《呂氏春秋·當染》篇。清汪中《述學補遺·呂氏春秋序》評論說:“《當染》篇全取《墨子》。”

《呂氏春秋·當染》與《墨子·所染》,兩篇前段大部分文字雷同,都是論述墨子用染絲來比喻環境的薰染作用。《呂氏春秋·當染》篇在篇末才補充了一部分新意,論述儒墨兩家從屬弟子衆多,無數後學顯榮天下,並列舉了墨學傳授的譜系:墨子→禽滑釐→許犯→田系。

《呂氏春秋·當染》篇補充墨子後學的這些新資料,足以證明《呂氏春秋·當染》篇的寫作時間,應該是在《墨子·所染》篇廣泛流傳以後。

《孔子家語·六本》記載孔子說:“藥酒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增廣賢文》表述爲:“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墨子·所染》篇,列舉大量事實,從正反兩面總結中國歷史(從虞舜時期,到前3世紀宋國末代國君宋康王)的經驗教訓,是治國安民的“忠言”,修身養性的“良藥”,對現代國家管理和個人道德修養,都具有振聾發聵的教育啓迪作用。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