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宋多名相,霸氣草根宰相奠定大宋百年盛世

北宋多名相,霸氣草根宰相奠定大宋百年盛世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們知道北宋名相有哪些嗎?接下來小編爲您講解介紹。

北宋的歷史,在後世史家的評語中,還有一個通用的正面評價:北宋多名相。

細看整個北宋的政治變遷,這句評語的確絲毫不過分:比起漢唐晚期奸臣扎堆的情景,北宋的相爺,雖然也有一些良莠不齊的人物,但除了晚期極品的宋徽宗年代,絕大多數時期,最壞的角色也造不成大害,破壞力十分有限。至於曹操王莽之流的逆天狠角色,放在宋代更幾乎絕跡。

而更彪炳史冊的,卻是一代代傑出宰相的輝煌業績。從早期的趙普,到中期的呂端寇準范仲淹,各個政績彪炳,光輝形象青史留名,流傳的詩詞篇章甚至名言警句無數,時至今日依然令後人們無比仰慕。北宋的宰相羣體,論整體素質,堪稱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高的一批:有文化,有忠誠,有熱血,有能力。說是“多名相”,着實不虛。

這種場景的出現,首先是北宋的政治制度設計太聰明:完全文官治國的模式,文官的話語權空前提升,宰相制度的設計也更完備,增加了宰相的人數和權力制衡,確保不會出現一人獨大的人物,既提高了文官集團權力,又完全杜絕其挑戰皇權的可能。

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宋朝文官體系的整個土壤。通過徹底的科舉改革,使科舉的參與範圍最大程度的擴大,比起唐朝勳貴子弟壟斷科舉名額的場景,北宋的科舉錄取更公正,甚至最大限度向平民階層開放,越來越多的草根階層,可以通過公正的應試,打開通向最高權力的大門。這些更加深味民間疾苦且歷經貧寒磨練的新型政治家,必然會在這個平臺上,爆發比傳統門閥階層更大的能量。

而北宋名相寇準,便是其中典型代表。

北宋多名相,霸氣草根宰相奠定大宋百年盛世

拜《楊家將》等民間野史演義所賜,外加當今各類戲說歷史的影視劇風靡,寇準的知名度,也相當的高。從平反潘楊案到在楊家府院裏背靴子,相關的趣味傳說,早就變成了各類文藝橋段,連他在文藝作品裏“寇老西兒”的綽號,都被喜聞樂見上千年。

而歷史上真實的寇準,和演藝傳說裏的形象,自然有很多不同。但也有重要兩條,是基本相同的:苦出身,能耐強。

寇準的窮苦家事,在演義小說裏,早被說得有鼻子有眼,而放在正史中,卻有一點出入:他家雖窮,卻也是名門:他是陝西渭南人,生於宋初的公元961年,照着家譜記錄,遠祖在西周的時候就當過官,父親也在五代後晉年間官至國公。祖上實實在在闊過。

但放在寇準這代,卻已破落的不行,雖然家裏還有傭人,但窮是實實在在的窮。由於父親早逝,母親含辛茹苦把兒子拉扯大,就連晚上點燈讀書的油錢,都要從牙縫裏摳。但還好母親覺悟高,再窮不能窮教育,硬是咬緊牙關的供。

而寇準的表現,也相當進步,十來歲就是當地有名的神童。十九歲那年,更學出了強大的奇蹟:考取了進士。這事放在宋代有多難?宋朝改革科舉,雖然錄取名額更多,但範圍更開放,平民階層子弟大面積參加,競爭空前激烈。能從這樣的千軍萬馬中殺出來,沒真能耐是不行的。好多人殺出來的時候,三四十歲都算是青春年華,而脫穎而出的寇準,卻只有十九歲。

北宋多名相,霸氣草根宰相奠定大宋百年盛世 第2張

從那以後,草根寇準的宦海生涯直接啓航,而一帆風順的好日子,更是擋都擋不住。先做巴東知縣,又幹鹽鐵判官,等着步步青雲,一路升到知樞密院事,也就是國務院副總理時,竟也不過三十一歲,這樣的少年得志,放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都十分稀奇。青年寇準,就如一支新生的黑馬股票一樣,仕途刷刷的看漲。

之所以如此上漲,首先是領導喜歡。特別是當時的宋太宗,從寇準中進士的時候,就格外留意這個少年人。不止因爲這孩子有才,更因爲他實在:當時宋太宗喜歡老成持重的幹部,親切會見新科進士的時候,有人就爲此提醒寇準,說皇上一旦問你的年齡,你最好多報幾歲。沒想到寇準立刻正色說:我剛步入仕途就欺騙皇帝,這怎麼可以呢?話傳到宋太宗耳朵裏,立刻龍顏大悅。此後十來年,寇準工作生涯的每一步,都有宋太宗的親切關照。

而就在這期間,實在寇準的另一樣本事,更像獨門絕技一樣,殺傷力越發強大。這本事照着史書上的話說,叫“臨事明敏”。文言文的意思,就是遇事不但明白,反應更極其敏捷快速。是個高效幹練的人物。

而對這本事體會最深的,還是一直對寇準親切關照的宋太宗。因爲寇準這項本事,好多次都用到他身上。

最有名的一次,還是寇準二十八歲那年,還在京城做虞部郎中的時候。有次找宋太宗彙報工作,不但說得不合宋太宗意思,而且口氣還硬邦邦,又趕上那天宋太宗心情不好,竟氣的拂袖而去。沒想到寇準的反應更“明敏”,一看宋太宗要走,立刻快步上前,死死拽住宋太宗的衣服不放。差點就跟皇帝鬧上全武行。

像這樣膽大包天的行爲,歷史上的直臣都不少幹。但幹到像寇準這樣頻繁的,卻是十分少見。從來喜歡和皇帝頂牛,皇帝訓一句他頂倆句,而且就像個牛皮糖似的,咬上了就甩不掉,不聽他把話說完,抽身走人更是休想。這樣又倔又軸的討厭人,放在誰身上都會抓狂。宋太宗本人,更是抓狂的不行,甚至有一次被寇準鬧崩潰,忍不住破口大罵說:老鼠家雀都還知道人的心思,你咋就不知道呢?

單論這種直臣作風,歷代都不稀罕。放在之後言路風氣開放的明代,更大膽的行爲也是一把抓。但寇準能這麼做,確實非常不凡,首先當時的宋朝,還沒到明代那種官員頂牛風氣十分氾濫的地步。而且當時執政的宋太宗,更不是個好伺候的人物,一輩子除了文治武功的業績外,最大的毛病就是小心眼。得罪他的一句話,他通常能記一輩子,就連他的大侄子趙德昭(宋太祖趙匡胤之子),只因高粱河戰役後說錯一句話,被宋太宗陰測測敲打一句,竟嚇得回家就自盡。攤上這樣厲害的領導,如果一個勁的頂牛撕咬,倒黴看似早晚的事。

可寇準偏偏創造了奇蹟,雖然時常頂牛,鬧得領導近乎抓狂,到最後卻總能被熱情表揚。以宋太宗自己的話說,我有了寇準,就像唐太宗有魏徵一樣啊。仕途更春風得意,年紀輕輕就當了知樞密院事,後來再次頂牛,終於讓宋太宗暴怒,一氣貶到青州去做知府。可更奇特的是,寇準前腳剛走,後腳宋太宗就悶悶不樂,而後日夜思念寇準思念的不行,第二年就給召回來官復原職。見了面之後,宋太宗更激動無比,當場拉着寇準撒嬌:你咋現在纔回來啊!

這位看似不懂事,時常惹宋太宗生氣的直臣,卻是一個十分受器重,令皇帝時刻離不開的寵臣,寇準憑什麼?

除了強大的工作能力外,更重要一條,就是對皇帝心態的巧妙把握。寇準夠直,卻絕不蠢,性格火爆倔強,卻最擅長用簡練手段,解決複雜問題,三言兩句,就捏住要害。

伺候這位性格陰測的宋太宗,寇準正是如此,一次陪宋太宗和太子拜祖廟,結果被京城百姓圍觀。太子的人氣尤其高,甚至被百姓喊“少年天子”,這下宋太宗吃味了,陰測測的問寇準:大家都喊太子,把我擺哪裏?寇準立刻機靈的回答:您選的太子深得民心,這正是國家的福氣啊。就這一句話,宋太宗立刻轉怒爲喜,連自己最愛的犀牛皮腰帶,都火速打賞給寇準一條。

正是憑着這如上的能耐,寇準在早年的宦海生涯中,雖也常得罪人,人緣更混得差,經常有人組團說壞話。可官位卻蒸蒸日上,是皇帝身邊極其重要的人物。

但是距離着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寶座,他還總差這麼一點。不是皇帝不想用他,而是他的羣衆關係,確實發展的太差。宋太宗年間的重量級大臣,號稱“大事不糊塗”的呂端,對寇準的評價極其精到:性剛自任。有能耐就任性,他一輩子都這樣。

也正因這情況,後來宋太宗駕崩,宋真宗趙恆繼位,雖然當年寇準對他有迴護之功,一登基就升官,兼任了尚書工部侍郎。可做宰相這事,還是十分糾結,輕易沒敢讓他當。

但這時宋朝的情況,卻是不能再糾結了:自從宋太宗雍熙北伐失敗後,北方遼國的侵擾越發嚴重,趁着年輕皇帝宋真宗登基,更兇殘到瘋狂:雙方陸續在邊境爆發大規模戰鬥。到了1004年,北宋更獲得確切情報,遼國正在籌劃一次空前規模的入侵:國事艱難,皇帝年輕,沒個鐵腕宰相壓陣,朝政真個不行。

於是老宰相畢士安主動提出,提拔寇準爲相。如以往一樣,這建議提出來,朝野反對聲一片,皇帝十分糾結。但畢士安一句話,就壓住了所有反對聲:今北方未服,若準者正宜用也。形勢比人強,他當就他當吧。是年八月,寇準官拜集賢殿大學士,真正成爲北宋位極人臣的重量級角色。

宰相位置上,屁股還沒坐熱。九月剛到,一場大考驗便如暴風驟雨:遼國打來了!

北宋多名相,霸氣草根宰相奠定大宋百年盛世 第3張

1004年九月,北宋政府的“老朋友”,遼國蕭太后極其子遼聖宗耶律隆緒,以動用20萬人的規模,對大宋王朝發動了空前的入侵。

跟以往遼軍入侵不同的是,這次遼軍入侵,雖然也遭到宋軍的頑強阻擊,在北宋多處邊城碰的頭破血流,但卻並不像往常那樣,遇到傷亡就趕緊跑,相反像瘋狂的蠻牛一樣,衝起來擋不住,硬是往中原腹地殺,這個城關碰了頭,就繞開攻那個,仗着自己騎兵快機動力強,繞過宋軍的步兵防線與城池高速南下,很快兵臨澶州。很顯然是來玩命的。

遼國要玩命,宋朝朝野震動。告急的文書雪片一般飛來,最多的時候一天四五次。年輕皇帝宋真宗急的不行,大臣們更好些亂鼓譟,尤其是宋真宗十分寵愛的倆位年輕幹部,王欽若主張遷都金陵,陳堯叟主張遷都四川,總之一個意思:遼軍來玩命,能躲咱就先躲躲?

而在這一團亂麻中,冷靜的寇準一如既往,再度發現了事情的關鍵點:遼軍看似兇殘,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多年以來的邊境戰爭,他從沒佔大便宜,這次玩命賭一把,其實就是想險中求勝,真要遷都跑路,可就着了他道了。

於是寇準的對策還很快強力執行:正面部署重兵,以澶州爲核心,相互依託構築犄角防線,讓你遼國就是再想往南衝,也得衝得頭破血流。然後招募民兵,組織游擊隊,襲擊其運輸線,讓他後勤全斷,吃不上喝不上。再組織二線機動兵力隨時待命,敵人一旦敗退就立刻掩殺。你遼國要玩命,咱就看看誰命硬。

在這些決定有條不紊推行的同時,寇準又拿出了他的殺手鐗:勸宋真宗御駕親征。

這件事在後世,也招盡了非議,好多歷史學者認爲,在這樣的情況下,把宋真宗勸上前線,是拿着北宋的國運來賭命。但看看當時情況就知道,在名將李繼隆的籌謀下,澶州防線已經固若金湯,本就是個穩贏的仗,宋真宗這時候親征,既能給年輕的皇帝立威,還能讓全軍士氣大漲,更能震懾得遼軍不敢有所動作,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便有提前結束的可能。總之是不徵也難輸,徵了更穩贏,看似瘋狂的決定,卻濃縮了寇準的深謀遠慮。

而爲了令宋真宗就範,寇準用盡辦法,原本就人緣不好的他,這次更徹底撕破臉:主張遷都的王欽若之流,讓他打發到前線去玩命。然後言辭激烈的勸說,終於激起了年輕宋真宗胸中的滿腔熱血,拍案定下了這抉擇:御駕親征澶州。就這寇準還不放心,又拉上太尉高瓊,路上發動士兵喊口號,表達同生共死的信念,就這樣連哄帶逼,終於勸得宋真宗親臨澶州。

而寇準的苦心沒白費,當宋真宗的杏黃大旗出現在澶州城頭的時候,整個宋軍陣營歡聲雷動,戰士們高呼吶喊,嗷嗷叫着要在皇帝眼皮底下表現。偏在這時候,遼軍也送大禮,遼軍主帥蕭達凜湊過來偵查,正被宋軍的士兵發現,當場弩箭齊發給射成刺蝟,硬是當着宋真宗的面,上演了一出擊斃遼國元帥的開門紅。

北宋多名相,霸氣草根宰相奠定大宋百年盛世 第4張

這場勝利,更讓宋軍的戰場形勢全線飄紅,本想賭一把的蕭太后母子,這下也徹底撐不住勁。而就在這緊迫的時刻,寇準的表現依然十分明敏,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淡定喝酒,他這一淡定,年輕皇帝也放心,宋朝全軍就從容。這場宋遼拉鋸二十五年的戰爭,就這樣到了大宋最有利的形勢。

撐不住的遼軍,只好主動向大宋求和。而後經過使者往來博弈,終於定下了合約:遼國認北宋做大哥,雙方結成兄弟之國,北宋每年送遼國三十萬銀絹做歲幣,雙方開放邊貿,從此和平共處。這個奠定雙方百年友好的協議,便是著名的《澶淵之盟》。

北宋多名相,霸氣草根宰相奠定大宋百年盛世 第5張

當然對和議這事,寇準一開始極爲反對,他真正的目標,是想借這個機會,給遼軍毀滅性打擊。甚至還制定了作戰計劃,準備借遼軍敗退的機會大肆追殺,一舉收復幽雲十六州。但朝中的主和派也有辦法,他們大肆散播謠言,說寇準擁兵自重。這事可敏感了,寇準反應也快,立刻就坡下驢,不再反對議和的事。於是宋遼的和平,也就水到渠成。

對這件盟約,後世的評價也不一。比較貶低的觀點是,宋朝在戰場形勢大好的情況下,放棄了聚殲遼國的機會主動講和,外加明明打勝仗最後卻還賠了錢,實在是太過屈辱。但當時實際情況是,宋遼倆大國實力相當,多年來互有勝負,誰也不能徹底擊敗對手,長期的戰爭消耗,換來的只有苦難。和平是最好的選擇。而三十萬歲幣,對於北宋財政來說,更只相當於三個縣的稅收。最重要一點是,雙方開放邊貿榷場後,北宋每年從遼國獲得滾雪球般的貿易利潤,所謂的歲幣,後來哪怕增加到五十萬,也不過是其中的零頭。

而最重要的是,在宋徽宗之前,宋遼雙方都忠實執行了這個盟約,更從相互紅眼的仇家,變成了實在親戚。逢年過節都要派使者走動一番,歷代君主更是彼此互稱兄弟,邊境人民更真正獲得了和平安樂。所謂“戴白之人,不識干戈”,正是當時宋遼和平的真實寫照。金庸先生《天龍八部》裏描述的北宋哲宗年間,宋遼士兵相互打草谷的兇殘景象,也只有武俠小說裏纔會有。

這個偉大的和平,正是在寇準的堅持下最終締造。而且在其核心環節上,寇準更發揮了獨門作用:宋朝使者曹利用去談判前,宋真宗親自交代底線,只要能不打,每年給他一百萬都行。寇準知道後十分生氣,又祕密找來曹利用,告訴他錢數要超過三十萬,回來我就宰了你。最後的歲幣協議,果然被曹利用殺到了三十萬。一番威脅殺下來七十萬,寇準的砍價水平,不是一般的強。

北宋多名相,霸氣草根宰相奠定大宋百年盛世 第6張

澶淵之盟的實現,令寇準的個人威望,達到了人生的頂峯。後來北宋傑出改革家王安石,就曾寫詩稱讚寇準說:宋朝和遼國的和平歡樂能夠一直延續到今天,寇準纔是第一功臣啊。

而年輕的宋真宗,對寇準更感激的不行:剛登基就消解了這大禍,把禍害幾十年的遼國,收爲了自家實在弟弟,花很少一點錢,就了結了無休止的戰火。這件事要多合算有多合算,真是寇準的功勞啊。

於是和平以後,宋真宗對寇準,一度也寵的不行。但對這位年輕皇帝,幹練的寇準,顯然是缺乏瞭解。至少不如對他父親宋太宗瞭解得深。

宋真宗這個人,歷史上稱爲“聰明英悟”之主。比起《楊家將》評書裏的糊塗形象來,是個十分精明強幹的人物。他在位期間開創的“鹹平之治”,以行政高效廉潔著稱,當代很多學者也認定,這位看似知名度不高的地方,卻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會反貪治官的皇帝。

而比起父親宋太宗來,宋真宗雖然不夠陰測,卻十分好面子。這也是他性格中最大的缺點。志得意滿的寇準,對這條很無視,但新生的寵臣王欽若,卻十分重視。正是這條,令王欽若戳中了寇準的漏洞:一次王欽若與宋真宗聊天,說起寇準的功勞,王欽若故作驚訝的說:皇上您難道覺得澶淵之盟有功嗎?寇準是拿您當賭注,去和遼國賭博啊。而且您和遼國籤的是城下之盟,這是巨大的恥辱啊!

就這一句話,令宋真宗對寇準的印象,頓時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雖然宋真宗沒毀約,可這條功勞,很快成了他心中巨大的污點。寇準也連帶着倒黴,終於在兩年以後,被貶到陝州做知州了。

但和過往不同的是,這時的寇準,名聲已經滿天下。雖然官被貶了,可聲望卻刷刷看漲。之後的好些年,寇準在河南陝西都做過地方官,每到一處都極受歡迎,甚至就連他的轎子所過之處,也有好多老百姓圍觀,比今天粉絲看明星還熱鬧。更翻天的是,每次他的上司來檢查工作,對他都客客氣氣,跟伺候領導似的。大佬就是貶到了基層,依然還是大佬。

這樣有滋有味的貶官生活,寇準就這樣過了十三年。他卓越的業績和強大的聲望,也令身在地方的他,依然是名震天下的重量級人物。而高層權力的震盪,也終令他再度浮出水面:1019年,朝中政壇新秀丁謂主動邀約,請寇準入朝爲相。

北宋多名相,霸氣草根宰相奠定大宋百年盛世 第7張

丁謂這個人,在宋代既是出名的能人,也是出名的奸人。就能耐說,即使是現代好些工程管理學者,也認定丁謂是這個專業的鼻祖。此人擅長籌算與工程營造,其獨特的工程管理理論,對於後世的軍事體制改革與水利營造,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就品質說,此人也夠奸,最懂審時度勢,拉大旗做虎皮。此時他權力扶搖直上,但資歷還十分淺薄,要想造勢,就要借力,寇準,便是最好的一面大旗。

但他這件事幹的太露骨,以至於風聲剛放出來,地球人就都知道。好些寇準的好友,更苦口婆心勸寇準別搭理這貨。但寇準卻還是爽快答應,並在六月啓程赴京。

以寇準個人文集裏的感慨說,這十三年,表面風光的寇準,其實過的十分不甘。身爲一個強硬政治家,他十分懷念往昔大展宏圖的歲月,和那些未曾施展的抱負。因此明知是個坑,也要勇敢往裏跳。

但恐怕連他自己都沒想到,這個坑太深,跳進去不但毀的是前途,節操也差點跳碎。

自從回任宰相後,寇準的生活,又重新變得十分風光。特別是新朋友丁謂,對寇準這位老前輩,更是好得沒的說:公共場合裏十分尊重,甚至有一次宴會上,寇準鬍子上沾了湯,丁謂立刻體貼關心,主動幫他擦,因此還誕生了一句俗話:溜鬚。

但對這殷切關懷,寇準的情緒十分不穩定,當場憤然怒斥,一番激烈批評,讓丁謂面子徹底掃地,成了官場笑料。

也許在寇準個人眼裏,這樣的批評沒什麼大不了,就算丁謂不高興,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但性格孤傲的寇準,顯然沒有料想到晚輩丁謂,到底有多大破壞力。

作爲一個既有能耐又有手腕的壞人,丁謂在陷害人的學問上,從來花樣百出。照着宋史的說法,從那以後,他就開始處心積慮,要給寇準一個兇殘的教訓。偏偏天賜良機,正巧宋真宗病重,太子趙禎年紀尚幼,劉皇后蠢蠢欲動,想要把持朝政,於是和丁謂一拍即合,很順暢的勾成一路。

而寇準顯然不是一路,對後宮干政這類事,他素來反對的厲害。但丁謂先下手爲強,奏請寇準封爲萊國公,等於明升暗降,罷掉了宰相的官職。偏在這時候,與丁謂有仇的太監周懷政圖謀發動政變,可這老太監哪是丁謂的對手,反而被丁謂反戈一擊,僅用一夜時間就徹底粉碎。而丁謂也藉此逮住機會,把寇準也扯進這樁醜聞裏,硬說周懷政的作亂,有寇準來攙和,而且作亂的一大目標,就是寇準復相。

這樣一鬧的後果,比上次罷相還嚴重,不僅是丟了官位,連寇準一生最驕傲的名節,這次也基本盡毀。渾身長滿嘴都說不清楚的寇準,隨着宋真宗的駕崩,也被充軍到雷州。這在不殺文臣的宋代,算是最殘酷的懲罰。

但如當年兵臨澶州一樣,蒙受冤屈的寇準,一如既往的淡定。在雷州的艱苦生活裏,除了刻苦讀書外,就是經常和賓客聊天,生活十分輕鬆愉快,知道的是在充軍,不知道的還以爲他在休閒度假。而他這樣的良好表現,令很多同僚也十分羞愧,比如大臣李迪,聽說了寇準的事情後,竟然要當面痛毆丁謂,而寇準的光輝事蹟,也繼續在民間風傳,當時的宋朝羣衆們也十分點贊,流傳一首著名民謠:欲世之好呼寇老,欲世之寧當去丁。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貫人緣不好的寇準,在對待丁謂這個仇家時,卻更有寬大的一面,後來丁謂也垮臺倒黴,充軍流放正好路過寇準的地盤,聽到這消息的寇家親友門生十分興奮,打算攔路教訓丁謂。寇準知道後急忙阻止,還是平安放丁謂過去。

而在寇準過世時,他的靈柩被送回洛陽安葬,路過湖北的時候,當地人民用竹子插地,上面掛上祭品,表達對這位政治家的緬懷。晚年蒙受奇冤的寇準,有此一幕紀念,應當已無憾。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