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東興之戰”諸葛恪是如何打敗司馬昭的?諸葛恪以少勝多一戰成名!

“東興之戰”諸葛恪是如何打敗司馬昭的?諸葛恪以少勝多一戰成名!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興之戰”諸葛恪是如何打敗司馬昭的?諸葛恪以少勝多一戰成名!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孫權病逝後,司馬師準備對孫吳出兵,他派司馬昭領兵15萬,前去進攻東吳。魏軍選擇兵分三路,司馬昭率領7萬大軍從東路進攻,遇上了諸葛恪的部隊。雖然司馬昭手上只有7萬兵力,但還是比諸葛恪的4萬要多,但諸葛恪利用各種計謀擊敗了司馬昭,打贏了這場東興之戰。此後司馬昭因爲戰敗導致侯爵被削,而諸葛恪則是一戰成名,在東吳的聲望更是達到頂點。諸葛恪究竟是如何擊敗司馬昭的呢?

“東興之戰”諸葛恪是如何打敗司馬昭的?諸葛恪以少勝多一戰成名!

三國後期,在曹魏基本上掌握在司馬家後,魏吳爆發了東興之戰,也就是在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吳建興元年,此時距離兩國上次大規模軍事衝突,也就是石亭之戰,已經過去了20多年,而此戰以吳國大勝爲結局,這也成爲了吳國在軍事上對魏國的最後輝煌。

這場戰役的本質,其實更多的是兩國的兩位掌權者爲了鞏固自己位置而進行的戰爭,司馬師和諸葛恪在戰爭前都是先後掌握了各國的權柄。

《晉書.景帝紀》魏嘉平四年春正月,遷大將軍,加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

《三國志.諸葛恪傳》權詔曰:「吾疾困矣,恐不復相見,諸事一以相委。」

兩人不同的是,司馬師在司馬懿之後,要繼續鞏固司馬家的地位的人,畢竟已經實質上竊奪了曹家的江山,所以說司馬家看似一切都在掌握當中,但是也不容的他放鬆警惕,後來淮南之地不是就先後叛亂了嗎,而諸葛恪的權利來源要比司馬師合法的多,人家是孫權授予的,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兩人都需要一場勝利的對外戰爭,鞏固自己的地位,而且相對來說,諸葛恪要比司馬師更加激進。

《三國志.諸葛恪傳》權黃龍元年遷都建業,二年築東興堤遏湖水。後徵淮南,敗以內船,由是廢不復脩。恪以建興元年十月會衆於東興,更作大堤,左右結山俠築兩城,各留千人,使全端、留略守之,引軍而還。

魏以吳軍入其疆土,恥於受侮,命大將胡遵、諸葛誕等率衆七萬,欲攻圍兩塢,圖壞堤遏。

諸葛恪大興人力,於濡須水兩岸修建城池,遏制由巢湖進入長江的通道,也就掐死了魏軍通過巢湖進軍的通道,但顯然諸葛恪的行爲引起了司馬師的不滿,兩人都是看到了對方的特殊時期,諸葛恪是抓住了司馬師剛掌握權柄不久,而司馬師則是抓住吳國新主繼位,兩國都是處於國內不穩的時期,而這個時候諸葛恪主動“找聊天”的方式,司馬師自然是要接招的,其實諸葛恪建城池,已經石亭之戰是周魴假投降,這都是同樣的套路,就是引誘魏軍主動進攻,之後東吳打防守反擊,不得不說東吳遠征能力不足,但是打防守反擊是很拿手的。

“東興之戰”諸葛恪是如何打敗司馬昭的?諸葛恪以少勝多一戰成名! 第2張

這面是諸葛恪耍心機,那面則是司馬師主動往裏跳,畢竟曹魏實際上的主人已經換人了,司馬師是需要立威的,當時曹魏朝堂之上傅嘏是不支持直接強行進攻的。

《三國志.傅嘏傳》以陛下聖德,輔相忠賢,法明士練,錯計於全勝之地,振長策以御之,虜之崩潰,必然之數。故兵法曰:'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若釋廟勝必然之理,而行萬一不必全之路,誠愚臣之所慮也。故謂大佃而偪之計最長。

說白了就是依靠曹魏的國力,拖垮孫吳,長時間在東吳邊境線駐軍,是不是騷擾一下,有點類似田豐建議袁紹對付曹操的辦法,這的確是一個好辦法,不過當時的司馬師是不能接受的,本來司馬家的權柄就是政變奪過來的,現在是展現威信的時候,拖,對於司馬家來說絕不是良策,同時那樣的話,還會是別人長時間擁有兵權,司馬師表示:我不支持,就是要打!

《三國志.諸葛恪傳》遵等敕其諸軍作浮橋度,陳於堤上,分兵攻兩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

當時魏軍是三路南下,但是主要攻打諸葛恪所建的左右兩城的是胡遵,可以說當時的戰場是最不利於曹軍的,背後是巢湖,前面是山,城池就建在山上,魏軍最具優勢的騎兵部隊難以發揮作用,山地作戰又不是魏軍所長。

這就必須說諸葛恪耍的小心機得手,引誘曹魏主動出擊,還在這麼不適合魏軍作戰的地區交戰,水道縱橫之地到是吳軍所長,魏軍一開始就吃虧了。

在得知魏軍南下之時,諸葛恪就帥4萬餘人馳援戰場東興堤了,關於諸葛恪所率的將士來源,有一種說法是,其中大部分是諸葛恪收編的丹楊兵。

《三國志.諸葛恪傳》恪以丹楊山險,民多果勁,雖前發兵,徒得外縣平民而已,其餘深遠,莫能禽盡,屢自求乞爲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萬......山出銅鐵,自鑄甲兵。俗好武習戰,高尚氣力,其升山赴險,抵突叢棘,若魚之走淵,猿狖之騰木也。

個人覺得雖然不一定完全是丹楊兵,但是絕對有丹楊兵的存在,畢竟東興戰場上最適合善於山地作戰的部隊,那麼丹楊兵就再適合不過了,而且諸葛恪收編了丹楊兵後,不可能一次不用,東興戰場是一次不錯的機會。

“東興之戰”諸葛恪是如何打敗司馬昭的?諸葛恪以少勝多一戰成名! 第3張

在這次東興之戰中,諸葛恪的戰術還是很高明的,大致是派遣精銳的先頭部隊,奇襲圍城的魏軍,製造混亂後,第二波攻勢緊接跟上,同時派遣偏師,破壞魏軍的浮橋,結果就是讓圍城的魏軍被吳軍分割包圍,各自爲戰,發生大潰敗。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兩個階段,一個是丁奉雪中奮短兵,一個是朱異摧毀魏軍的生命線,浮橋,魏軍在前後夾擊中大敗。不過在各方記載中,到底是誰“雪中奮短兵”,可能略有不同。

《三國志.諸葛恪傳》恪遣將軍留贊、呂據、唐諮、丁奉爲前部。時天寒雪,魏諸將會飲,見贊等兵少,而解置鎧甲,不持矛戟。但兜鍪刀楯,倮身緣遏,大笑之,不即嚴兵。

《三國志.丁奉傳》帥麾下三千人徑進。時北風,奉舉帆二日至,遂據徐塘。天寒雪,敵諸將置酒高會,奉見其前部兵少,相謂曰:「取封侯爵賞,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鎧著胄,持短兵。敵人從而笑焉,不爲設備。奉縱兵斫之,大破敵前屯。會據等至,魏軍遂潰。

《建康實錄.廢帝卷》恪遣將軍留贊、呂據、唐諮、丁奉等爲前部,恪自繼之。時天寒,雪,魏軍會飲,見贊等兵少,猶不持戈戟,但兜鍪刀盾,裸身緣堤,大笑,不即嚴兵。

各方記載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吳軍突襲魏軍的先鋒部隊,不僅僅是丁奉所部,留贊也在其中,所以說個人覺得,當時的情況應該是,丁奉和留贊一起突襲魏軍,而赤膊上陣的提議應該是丁奉提出的,留贊也聽從了丁奉的建議,兩人一起率部和魏軍近距離肉搏交戰,個人覺得不能把功勞都放在丁奉頭上,人家留贊也是出過力的,就是名氣比不上丁奉罷了。

當時丁奉和留贊所部大概是3000人,這可能引起了魏軍的輕視,加上丁奉是東吳少有的百戰老將了,這樣的將領往往能夠抓住一瞬的戰績,也就是戰場上敏銳的嗅覺,所以說他選擇的戰機肯定是相對合適的時機,加上自己裸衣而戰,打仗打的就是一股士氣,丁奉身後的年輕將士,看到老將軍赤膊上陣,軍人的氣勢一下子就涌上來了,而這恰恰是這股突襲部隊最需要的。

而對於魏軍來說,首先丁奉這支先頭部隊人數不足,和圍城的魏軍相比不在一個量級上,所以說魏軍輕視沒有相應準備,當吳軍脫下盔甲,赤裸上身的時候,魏軍大笑而不備戰,個人觀點,除了情敵之外,可能還有另外一種原因,那就是誘敵。

“東興之戰”諸葛恪是如何打敗司馬昭的?諸葛恪以少勝多一戰成名! 第4張

只是曹魏一方關於此戰的記載太過簡略,不知道當時魏軍將領的想法,但是不排除,魏軍在沿岸不設防,就是引誘吳軍上岸,畢竟水戰是魏軍的弱項,不設防,給吳軍機會,上了岸,再意圖圍殲,當然這只是個人猜測的一種可能,只是當時魏軍將領指揮能力太差,加上山地作戰,魏軍雖多但是調動起來極其不便,也容易出現,前方部隊擋住了後方部隊前進支援道路的情況,而丁奉率部又極其奮勇,丁奉在擊潰魏軍前部後,魏軍自然就發生了混亂。

再者根據諸葛恪的戰術安排,在丁奉之後,還有吳軍的波浪式進攻,“會據等至,魏軍遂潰”,“恪自繼之”,由此可見,在丁奉之後,吳軍還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攻勢,連丁奉都沒有圍殲的魏軍自然是扛不住吳軍接二連三的進攻的。

最主要的是,魏軍大部分兵力被丁奉所吸引,那麼駐守浮橋的部隊必然減少,而這也給了朱異機會。

《三國志.朱桓傳》是歲魏遣胡遵、諸葛誕等出東興,異督水軍攻浮樑,壞之,魏軍大破。

前面正與吳軍激戰的魏軍得知後方浮橋被毀,那是什麼感覺,自己已經落入到吳軍的包圍圈當中了,加上魏軍已經發生混亂,那麼逃是所有魏軍將士的唯一想法,“魏軍驚擾散走,爭渡浮橋,橋壞絕,自投於水,更相蹈藉。樂安太守桓嘉等同時並沒,死者數萬。”

這景象其實就是魏軍敗兵爭相逃難,但是不知道浮橋已經被完全摧毀,先行抵達浮橋想要渡河的魏軍活生生被後面潰敗的魏軍擠下去的,魏軍已經完全失去指揮,這個時候別說是吳軍精銳部隊,哪怕是一支臨時組建的吳軍都可以讓數倍於己的魏軍感到恐懼,任何一個將領,都無法再次組織其有效的抵抗,按照當時的情況,魏軍想要存活,只能期盼軍中出現一個將領,能夠穩定自己的部屬,在險要之地死扛住吳軍的攻勢,給混亂的魏軍以喘息之機,那樣的話魏軍尚可一戰,不然的話是沒有機會的。

《漢晉春秋》毌丘儉、王昶聞東軍敗,各燒屯走。

此戰吳軍大獲全勝,諸葛恪以此軍功徹底掌握了話語權,成爲了當時東吳第一權臣,而司馬師雖然被打了臉,但是也不至於撼動司馬家的地位,這場由諸葛恪挑起的戰事,雖然是諸葛恪達到了目的,但是也爲後來諸葛恪的敗亡埋下了伏筆,還是那句話,東吳最擅長打防守反擊,至於主動進攻,怎麼打都疲軟。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