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主父偃曾提出“推恩令”,最後下場爲何不好?

主父偃曾提出“推恩令”,最後下場爲何不好?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主父偃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漢武帝的時候,主父偃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臣,因爲他爲漢武帝提出了一個兵不血刃,就能削弱諸侯的策略,那就是“推恩令”,把諸侯的土地分封給諸侯所有的子女,而不是讓諸侯還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可以說,主父偃這個策略的提出,使得西漢時期諸侯再也沒有實力和朝廷抗衡,西漢朝廷更加強了君主集權。

正是主父偃出謀劃策,漢武帝也纔不用擔心諸侯反叛。而也是出於對主父偃的賞識,漢武帝給了主父偃很高的爵祿,這也算是投桃報李了。而主父偃呢?原來只是一個落魄的書生,也因此獲得富貴,並且走上了西漢王朝權力中樞。他能夠在漢武帝面前直接諫言,就連很多諸侯王也都很懼怕主父偃,因爲他們眼中的主父偃,喜歡用文章攻擊別人。

因爲在主父偃還沒有發跡之前,他經常受到別人的奚落,沒有任何人願意幫助他。曾經有着那樣深刻而痛苦的經歷,也就讓主父偃看清了很多事情,也看清了很多人。在主父偃當了高官以後,他也就對人有些苛刻,尤其是好幾位諸侯王因主父偃而死,觸怒了漢武帝,主父偃卻也給自己帶來了災禍。咱們就從主父偃的一生入手,探析漢武帝爲何會殺了有功的主父偃吧!

前言

在輔佐漢武帝之前,主父偃只是一個很落魄的儒生。西漢時期,像主父偃這樣落魄的儒生,即便有真才實學,如果沒有人舉薦的話,也是很難有所作爲的。但是,主父偃又不是一個甘於平庸的人,他雖然落魄,家徒四壁,但是主父偃總是在尋找門路,能夠讓自己獲得一官半職,畢竟主父偃一身才華,可是他並未能如願。

主父偃曾提出“推恩令”,最後下場爲何不好?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載:"遊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齊諸儒生相與排擯,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遊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爲客甚困。"

不知爲何,齊地的這些儒生要排擠主父偃,或許是因爲主父偃家貧,這些儒生看不起主父偃,主父偃到燕趙等地求官又受挫,人生真正走到了一個低谷時期。但是此時的主父偃卻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因爲他一直堅信,自己一定能夠得到重用,能夠闖出一番天地,所以,哪怕生活困窘,主父偃仍然在爲自己的夢想而奔走。

或許正因爲在諸侯國難以立足,主父偃纔來到長安,向漢武帝上書,稟陳自己的治政韜略。而漢武帝此時正在選拔人才,對於主父偃的上書很是賞識,從此主父偃也就成了漢武帝的一位重臣,他針對諸侯國,給漢武帝獻推恩令,從西漢的法規着手,削弱諸侯的實力。主父偃是幫助漢武帝解決了心腹大患。

但是,主父偃在無形中觸犯了諸侯的利益,更因爲他爲人刻薄,得罪了很多人。主父偃任齊相,居然向漢武帝揭發了齊王的醜行,致使齊王畏罪自盡,造成其他諸侯王的恐慌,最終有人把主父偃告到了漢武帝那裏,就連漢武帝也無法再保主父偃,只得聽從公孫弘的建議,誅殺主父偃及其全族。那麼,咱們就從主父偃的一生入手,探析漢武帝爲何會殺了有功的主父偃吧!

第1, 上書言政,獲得重用

主父偃在齊燕趙等地都不受到重用,索性也就離開地方,來到京師長安謀求發展。因爲這時漢武帝也在尋找人才,主父偃也就獲得了機會。主父偃的文章比較好,又精於雄辯。他立刻通過衛將軍,給漢武帝上書,上書的內容都是漢武帝關心的時政大事,一下子就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

《三家注史記》記載:"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闕下。朝奏,暮召入見。所言九事,其八事爲律令,一事諫伐匈奴。"

主父偃給漢武帝的上書,涉及到律令和討伐匈奴。很顯然,這些事情都是漢武帝比較關心的。尤其是討伐匈奴,在漢武帝即位之前,漢朝對於匈奴的態度是以和親安撫爲主。畢竟當年劉邦想要把匈奴給平了,都中了白登之圍。這也就讓以後的漢朝君主對匈奴十分忌憚,就比如呂后,曾經匈奴單于來信挑釁,呂后也只能溫言求和。

但是,匈奴對漢朝的求和似乎並不買賬,即便和親,匈奴的人馬也不斷進犯漢朝邊境,這已然成爲阻礙漢朝發展的大禍患。而漢武帝即位之後,第一件事想要做的就是改變這種對漢朝不利的局面,可是朝廷那些老臣因循守舊,幾乎就沒有人能幫助漢武帝。此時主父偃上書談到討伐匈奴的事情,恰恰說出了漢武帝深藏已久的心事,自然也就獲得了漢武帝的賞識。

第2, 得罪諸侯,受賄埋下禍根

主父偃獲得漢武帝賞識後,被封爲中大夫,這時的主父偃算是真正的發跡了。但是,主父偃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卻是有些倒行逆施,不顧後果。因爲他年輕時遭遇冷遇和不幸,一朝得權,便有些忘乎所以,不管不顧了。如此一來,也就難免要得罪人了,比如得罪那些諸侯王和大臣。

主父偃曾提出“推恩令”,最後下場爲何不好? 第2張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載:"尊立衛皇后,及發燕王定國陰事,蓋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賂遺累千金。人或說偃曰:'太橫矣。'"

主父偃揭露燕王的醜事,致使燕王自殺。而大臣呢?擔心主父偃會在皇帝面前陷害自己,所以,很多人都賄賂主父偃。可以說,此時的主父偃做得確實有些過了,就連他的朋友都勸說他,不要太過蠻橫。但是,主父偃哪是那種聽人勸的人。他說了一句,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就把這些事輕輕帶過了。

可能主父偃自己也不會想到,他不聽人勸,得罪了這麼多的人,卻是給他自己和家族的滅亡埋下了禍患。因爲燕王之死,已經令漢朝其他的諸侯對他恨之入骨。而主父偃受賄,那些送他錢財的大臣,表面上在討好他,實際上也是很痛恨他。主父偃這幾步路都把人得罪光了,也就難免會有悲慘的結局了。

第3, 趙王告發,主父偃獲罪

主父偃先前不聽自己朋友的勸告,又去了齊國,被漢武帝任命爲齊相。只因爲齊王也有醜事,被主父偃得知了,於是主父偃又告發了齊王。結果讓主父偃沒有想到的是,齊王年輕,居然因爲這件事也自盡了。這下子主父偃可是捅了大簍子,惹怒了諸侯。趁主父偃不在京師長安之時,趙王到京師來告發他了。

主父偃曾提出“推恩令”,最後下場爲何不好? 第3張

《三家注史記》記載:"即使人上書,告言主父偃受諸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爲主父劫其王令自殺,乃徵下吏治。"

可見,齊王之死,令漢武帝十分震怒,這才把主父偃給抓了。之所以會抓主父偃,也是因爲漢武帝覺得自己被主父偃欺騙了。畢竟主父偃是他很信任的大臣,可是主父偃卻利用他的信任受賄,這是漢武帝很難接受的。而且齊王畢竟也是漢室宗親,主父偃利用自己的信任威逼齊王,以致齊王自殺,這更是一件大事。

主父偃就這樣由一個權臣,變成了階下囚。而這時漢武帝還並沒有想殺主父偃,反倒是公孫弘的向漢武帝諫言殺掉主父偃。當時公孫弘是丞相,他對漢武帝說,不殺主父偃,難向天下人交待。漢武帝就算再想保全主父偃,此時也做不到了。最後,按照漢朝的法律,主父偃不僅自己被殺,就是全家也都被滅族。

總結

主父偃對漢武帝確實有功,尤其是他的推恩令,使得漢武帝不再擔心諸侯王的叛亂,削弱了諸侯的實力。這樣,以後漢武帝派軍討伐匈奴,也就不會害怕諸侯王率軍顛覆朝廷了。而且主父偃在京師給漢武帝的上書,尤其談到討伐匈奴之事,對於以後漢武帝與匈奴作戰,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主父偃在手握大權之時,沒有想着怎樣能更好匡扶漢武帝,總是想着去報私怨,去威逼諸侯王,去爲自己謀私利。比如受賄之事,就是他萬萬不該做的。還有逼死燕王和齊王,這直接觸怒了諸侯,也觸怒了漢武帝。因此,可以這麼說主父偃,就是小人得志,卻不知道禍患就在眼前。

而漢武帝誅殺主父偃,公孫弘卻也很不地道,他沒有必要勸說漢武帝非要殺主父偃,而且是滅族。畢竟燕王和齊王之死,主父偃也沒有想到。當然了,這也是主父偃自作孽,如果他不受賄,不對燕王和齊王咄咄相逼,相信兩個諸侯王,也不會因此自殺。而漢武帝雖然信任主父偃,但也不可能因爲一個主父偃而得罪所有的諸侯王,畢竟諸侯王纔是漢武帝統治天下的根基,最終,漢武帝也就只能誅殺主父偃,這也是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