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末著名才子凌濛初,揭祕其生平經歷

明末著名才子凌濛初,揭祕其生平經歷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凌濛初。

對於那些好不容易當上官的文人,一部分人也認爲他們當不好官,只會寫寫文章。

不知道凌濛初聽到這種說法,會不會覺得比竇娥還冤。畢竟,他即使仕途不順,起碼後來也做官了;爲官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好歹也造福了一方百姓,最後還殉職而亡。

明末著名才子凌濛初,揭祕其生平經歷

可能你會疑惑:凌濛初?他不是寫《三言二拍》的嘛,還當過官?

別急,想了解詳情的你,看完本文就能知道。

一、出身官宦世家,少年得志

1580年,明末。凌家喜氣洋洋,這家的夫人蔣氏誕下了一位公子,取名凌濛初。要知道,此前,這家的男主人凌迪知已經失去兩個兒子了。凌濛初是第四子,他的出生,爲家裏增添了不少歡樂的氛圍

凌家,是時代簪纓的官宦之家。從三國到元朝,凌家都有人在朝廷擔任要職。比如說,吳國時擔任車騎將軍,唐朝時擔任度支尚書,宋朝時擔任平章,元朝時擔任祕書少監。車騎將軍是武職,後三個都是文職。度支尚書相當於財政部部長,平章接近於宰相,祕書少監則是掌管朝廷圖書典籍等重要資料的。

凌濛初的高祖,也就是爺爺的爺爺,因爲入贅而定居於浙江烏程(今浙江湖州)。

湖州大概位置

當時的烏程,經濟繁華,商賈往來。這樣的生活環境開闊了凌濛初的眼界,豐富了凌濛初的內心,給予了他創作的靈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他的代表作《二拍》中,有很多商人的形象。比如說,《二拍》第一章就講了一個文人家鄉靠海,他跟隨商隊出海的故事,跟烏程的地理位置很像,都是靠海。這就是所謂的,藝術來源於生活吧。

凌濛初的爺爺曾任南京刑部員外郎,父親也曾在工部任職,可謂是妥妥的官N代。

可惜的是,父親凌因爲不願意向權貴屈服,慘遭貶謫,從此無心仕途,一心鑽研學問,頗有所成。

在學問這方面,同樣值得一提的還有凌濛初的叔叔凌稚隆,《史記評林》就是他編纂的。你沒聽說過這部書沒關係,但是司馬遷的《史記》總該聽說過吧,《史記評林》是研究《史記》的重要參考資料。至今爲止,很多跟《史記》相關的論文,都會引用《史記評林》中的內容。

明末著名才子凌濛初,揭祕其生平經歷 第2張

良好的家庭出身,並沒有讓凌濛初自以爲是。相反,在家庭文化環境的薰陶下,他也醉心學習,發憤圖強。

18歲的時候,凌濛初由於成績優異,補廩膳生。廩膳生,也稱廩生,即秀才中成績名列前茅者。由於他們可以享受公家發放的膳食津貼,因此又稱廩膳生。可見,凌濛初簡直就是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啊,多少人十八歲的時候還是家裏養着,他就已經吃上國家的飯啦。

二、談笑多鴻儒

三年後,也就是凌濛初21歲的時候,其父去世。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父親肯定付出了很多的陪伴和心血,用心教育教導他,今後,他就只能靠自己了。

好在,沒有了父親,他還可以有朋友。而他的那些朋友們,也都是文壇上的佼佼者。

1. 湯顯祖

衆所周知,湯顯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而《牡丹亭》本來是一個戲本。凌濛初和湯顯祖也可以說是因戲結緣,二人經常寫信互通,用這種方式探討戲曲。

凌濛初比湯顯祖小了三十歲,戲曲上的成就也比不上湯顯祖,因此通常是凌濛初寫信向湯顯祖請教。

湯顯祖《玉茗堂尺牘》卷四收有《答凌初成》一文,是他給凌濛初的回信。此信開頭,便說:

“不佞生非吳越通,智意短陋,加以舉業之耗,道學之牽,不得一意橫絕流暢於文賦律呂之事。”

不佞,指沒才能。“不佞生”是湯顯祖的自謙之詞,加上他說自己“智意短陋”,可見十分謙虛。

凌濛初也在自己的文章中誇讚湯顯祖的劇本:

“頗能模仿元人,盡有酷肖處,而尾聲尤佳。”

2. 袁中道

袁中道這個名字,是不是聽起來有點陌生,又有點熟悉。那就從大家熟悉的地方說起吧,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有一篇《滿井遊記》,作者是袁宏道,即袁中道的哥哥。

課本可是關乎國家教育的大事,不是隨便一篇文章都能入選的,袁宏道的文學成就由此可見一斑。而袁中道又跟兄長袁宗道、袁宏道並稱“三袁”,既然能夠並稱,肯定是三者之間有相同之處的。不過,當然不僅僅是因爲同姓啦,不然爲何李白可以跟杜甫合稱“李杜”,卻不能跟李逵合稱“二李”呢?原因其實也簡單,那就是“三袁”都在文學上有着相當的成就。袁宏道的文章既然能夠入選課本,那麼袁中道起碼也不會太差。

袁中道在《遊居柿錄》中記載了一次自己和凌濛初的會晤:

珍珠橋晤湖州凌初成,見壁間掛劉松年畫,倆人對弈,作沉思狀,相嘆以爲人物之工如此,近世自文衡山以後,人物不可觀矣。

這是1609年的事,凌濛初29歲,袁中道39歲,二人在珍珠橋見面,看到畫作,就一起鑑賞起來,風雅之至。

3. 曹學佺

對於曹學佺,你可能也感覺比較陌生。但是,有一句話你肯定不陌生,那就是“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就是曹學佺說的。

萬曆年間,曹學佺曾在南京任職,而凌濛初的父親也曾在南京擔任刑部員外郎,二人可能就是在此期間認識的。

爲了答謝凌濛初的贈詩,曹學佺回贈過一首《酬凌初成見贈之什》,全詩如下:

吳興山水自清遠,入我閩中不耐看。

荔枝色香時正美,沈郎消瘦強爲歡。

著書但得窮愁易,結客空嗟行路難。

不見當年懶真子,一蓑煙雨戀魚竿。

這首詩成於1633年,此時凌濛初已經53歲了,剛寫完《二拍》。在這首詩裏,曹學佺稱讚了凌濛初在“著書”方面的成功,也感嘆了他的仕途不濟。最後一句,應該是化用了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勸慰凌濛初在仕途上想開一點。

此外,凌濛初的好友還有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的朱國禎,晚明高僧紫柏的弟子復元上人……總之都是才高八斗的人。大概,才子都喜歡跟才子一起玩吧。

三、仕途不濟,文壇生輝

從凌濛初的交遊,其實已經可以窺得他的部分生平了。比如說,從他和湯顯祖的交往,可以看出他對戲曲有研究;從他跟袁中道的會面,可以得知他對於畫作也有自己的看法;從曹學佺贈他的詩,可以推知他文學造詣頗高,卻仕途不濟。

咦,他的仕途怎麼個不濟法?不是18歲就補廩膳生嗎?

所以說,人生就是起起落落嘛。後來的凌濛初,屢次趕赴鄉試,卻屢試不中。根據鄭龍採爲他寫的墓誌銘,至少有四次落榜:

公試於浙,再中副車,改試南雍,又中副車,改試北雍,復中副車。

再是第二次的意思,那麼浙江的考試他至少參加兩次了。副車,指鄉試錄取名額外列入備取的貢生,有點像備胎。備胎轉正的機率,相信大家都懂的。

好在,凌濛初雖然內心抑鬱,但是也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擁抱了上帝爲他開的那扇窗戶。

既然沒有機會當官,他就只好專心玩文學了。

凌濛初26歲的時候,他的第一本書《後漢書纂評》在南京刊刻發行,由著名文人王稚登爲其作序。王稚登還參與修撰過一部很有名的書,叫做《永樂大典》。

此後,他更加醉心於文學。但是,他並非是只會掉書袋的老學究,而是涉獵頗多,在藝術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除了歷史,詩歌、戲曲也都是他研究的對象。比如說,詩歌方面,當時他的散曲集就有刊印,流傳甚廣,放到現在就是10W+級別的;戲曲方面,凌濛初有相關理論作品《譚曲雜札》,還被人邀請幫忙改編劇本,放到現在那就是北影高材生,秒殺某些連知網都不知道是什麼的人。

然而,直到47歲的時候,凌濛初纔開始創作話本小說。又過了一年,《初刻拍案驚奇》問世。一經刊刻發行,就暢銷無阻,風靡一時。讀者想多看,書商想多賣,在這種激勵下,凌濛初開始着手《二刻拍案驚奇》的創作,53歲時才寫完。《二拍》可能是如今大部分人知道凌濛初這個名字的途徑了吧。

那麼,凌濛初是因爲年紀大了才能寫出《二拍》嗎?當然不是,而是因爲他在之前就有幾十年的文學積累,沒有荒廢時光,才能厚積薄發。哪有什麼中年危機,不過是青年時的不努力罷了。

完成《二拍》後又過了兩年,凌濛初55歲,可能是《二拍》的成功讓他更樂觀了吧,他又赴京謁選了,獲得了上海縣丞這個小小官職。

四、捨身爲民

在當上海縣丞的八年時間裏,凌濛初恪盡職守,革除積弊,深得民心。

明末文官江盈科寫有一篇《催科》,開頭曰:

爲令之難,難於催科。催科與撫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濟。

催科就是催收租稅,撫字就是安撫百姓,兩者相妨不相濟,可見明末催科與撫字之難。然而,凌濛初卻能於“催科、撫字兩無失”。

此外,他還打擊鹽商與官吏勾結,可謂是廉潔奉公。

他離任的時候,老百姓們都夾道相送,不忍他走,泣涕漣漣。

凌濛初仕途上的第二站是徐州通判。

在那裏,他掌管的村子遭遇了流寇的襲擊,流寇想招降他,但是,爲了村民着想,他身爲一介文人卻堅持與流寇對抗到底,最後嘔血而死。

凌濛初的墓誌銘關於他死亡的記載如下:

乃呼賊,語之曰:“我力已竭,明日死矣,萬勿傷我百姓。”賊唯而退。十二早,嘔血不止……言與血俱,大呼“無傷吾百姓”者三而卒。

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心繫百姓。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