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金末元初著名教育家:許衡生平經歷介紹

金末元初著名教育家:許衡生平經歷介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金末元初理學家、教育家許衡,他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爲歷史做出了哪些貢獻?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金末元初著名教育家:許衡生平經歷介紹

一.自幼好學,面對誘惑能自律

許衡於金衛紹王大安元年四月初三(1209年5月8日),出生在新鄭縣城西的陽緩裏(今河南省新鄭市辛店鎮許崗村)。許家世代務農,但許衡自幼勤奮好學,且天資聰穎。到七歲入學後,他曾問老師爲何要讀書,老師答曰:“爲了考科舉。”許衡又問:“僅僅是這樣?”老師大爲驚異。(要詳細瞭解許衡,可去京東購買《許衡集(理學叢書.全2冊)》,每本僅78元。)

以後每次聽老師講書,許衡都要問個究竟,以致老師對其父母說:“令郎聰敏過人,我不能勝任,請別求名師。”於是辭行而去。因爲許衡經常像這樣“打破砂鍋問到底”,所以連續被換了三位老師。

長大後的許衡更加好學,因家貧沒錢買書,他常步行百里去借書抄書。他曾在一個算命先生家中看到一部解釋《書經》的書,便去手抄回來細讀,後來逃難到徂徠山纔得到一部王弼註釋的《易經》。當時雖兵荒馬亂,許衡始終堅持日讀夜思。

人們常說“知書達理”,博覽羣書的許衡面對誘惑,能夠做到嚴守自律。“許衡不吃無主之梨”的故事就是典型例子。

在盛夏外出時因天氣炎熱,人們口渴難耐,這時路邊正好有一棵梨樹,許多人都紛紛去摘梨吃,但唯獨許衡靜坐樹下不動。有人不解地問他:“何不摘梨解渴?”許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這麼亂,梨樹哪有主人!”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難道我們的心也無主了嗎?”(要詳細瞭解許衡,可去京東購買《許衡集(上下)/理學叢書》,每本僅50.7元。)

許衡這種面對誘惑,毫不動心的自律行爲,受到衆人的一致誇獎。他也將這項優秀品德嚴守了一輩子。他還曾說:“綱常倫理國家一日不可廢,如果在上者不履行,我們一般人也要履行。”不僅這麼說,他在後來的實際生活中也這樣做了。

二.傳播儒學,敢於反抗權貴

許衡除了對自己從嚴要求而外,他還力圖通過傳道授業,來對漢、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些貢獻。他看到元世祖忽必烈比較重視漢族文化,樂於重用漢人文臣,就向他宣傳要實行儒家的仁政以獲得民心,而獲得民心的關鍵,在於實行“漢法”的思想。

許衡一再向元世祖建議要重視農桑,要廣興學校,以“行漢法”作爲“立國規模”。他說:“古今立國規模,雖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民心。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乃可長久。故魏、遼、金能用漢法,歷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漢法者,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昭可見也。”

正是由於這一“立國規模”的確定,使得中原廣大地區的社會秩序得到恢復,生產得到發展,人民生活得到安定。對元初的政局穩定、經濟生產的恢復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這一切應該歸功於許衡的政治思想理念。(要詳細瞭解許衡,可去京東購買《許衡集》,每本僅77.04元。)

而忽必烈早有立太學的打算,他於至元八年(1271年),任命許衡爲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並親自挑選蒙古子弟交於許衡教育,由於這些蒙古子弟年幼,許衡關愛他們如同對自己的兒子一樣,但對於師徒等級關係的嚴格,就像君臣關係一樣。除熟讀詩書外,他還演習各種禮儀。這些學生尊師敬業,均知三綱五常爲人之道。

當遇到權貴時,許衡經常會站出來奮起反抗,而且不怕丟掉烏紗帽。如至元十年(1273年),因權臣屢次破壞漢法,致使學生們缺糧,許衡便請求辭職返回懷孟故里去了。

金末元初著名教育家:許衡生平經歷介紹 第2張

又如當許衡受世祖之命,制定朝廷禮儀制度時,他參考歷代官制體系,減去了一些臨時增設機構和旁設機構,其中涉及到一些權貴的利益,有人勸他不要變更舊制。許衡說:“我所論的是國家的體制,與個人無關。”他的正確建議得到忽必烈的贊同。

再如阿合馬任中書平章政事,統領尚書省及六部,權勢很大,一些大臣阿諛奉承,但許衡在與阿合馬爭論時,堅持原則,從不讓步。不久,忽必烈又任命阿合馬的兒子爲樞密僉院官,衆人都附合,唯獨許衡不同意。

許衡對忽必烈說:“國家大權在於兵、民、財三個方面,如今阿合馬掌管民、財,其子又掌管兵權,這不行。”此後許衡隨忽必烈到上京時,又列舉阿合馬專權欺上,損國害民的衆多事項,但受到權臣截留,沒能上報給忽必烈。許衡因此稱病,請求不參與國家機務大事,以示對此事的不滿。

三.精研程朱理學、制定新曆,受人尊重

許衡注重漢蒙文化交流的同時,還對程朱理學的傳播和朱陸合流有較大影響。他除與姚樞、竇默等講程朱理學,“慨然以道爲己任”外。還對程朱理學的研究有其獨到之處,提出了“命”、“義”之說。

許衡精研程朱理學而不拘泥,提出了著名的“治生論。”他說:“言爲學者,治生最爲要務。”許衡是元代儒學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人。元代有人讚揚他說,“繼往聖,開來學,功不在文公下。”明代大儒薛瑄則稱其爲“朱之後一人”。

許衡還精通天文、歷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以海宇混一,宜協時正日”,故須摒棄沿用已久舛誤甚多的金代(大明曆)而創制新曆。於是,詔命許衡“領太史院事”,全面負責這一工作,並以王恂、郭守敬爲副,共同研究制訂。

許衡以年屆七旬的高齡,辛勤策劃、艱苦嘗試。創制了簡儀、仰儀、圭表、景符等天文儀器,在全國各地修建27所觀測臺,進行實地觀測。最終制訂了《授時歷》。

許衡用近世截元法代替了上元積年法,並推算出了365.2425日爲一年,這個結論,比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週的實際數字只差26秒,比歐洲著名的《格列高利曆》還要早三百年。

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初二(1281年3月22日),許衡辭世,時年73歲。同年四月二十日下葬於李封村東南。當地人知悉後,無論貴賤長幼皆爲之慟哭。四方學者聞訊後都相聚哀哭,更有不遠千里奔赴墓前致吊者。大德元年(1297年),元成宗鐵穆耳追贈許衡爲榮祿大夫、司徒,諡號“文正”。

總之,金末元初理學家、教育家許衡,面對誘惑時能做到自律,在大多數人附和權貴時,他敢於站出來反抗,並且努力傳播儒家思想,倡導實行“漢法”,最終爲漢、蒙文化的融合與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許衡嚴守自律原則、敢於反抗權貴的高尚品德,值得我們學習與敬佩;他爲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交流積極貢獻的精神,更加值得人們欣賞與稱讚。我們應該學習他培養自律的好習慣,對邪惡勢力勇於作堅決地鬥爭,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爲我國民族大團結、祖國的繁榮昌盛作出應有的貢獻。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