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岳飛第四次北伐的起因是什麼?北伐的結果如何?

岳飛第四次北伐的起因是什麼?北伐的結果如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岳飛第四次北伐,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岳飛第四次北伐是岳飛發動的最後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抗金北伐,發生於紹興十年(1140年)六月、閏六月和七月期間。岳飛率岳家軍主力,大敗金軍統帥完顏兀朮(宗弼)的女真軍主力於郾城、潁昌等地,並聯合北方的抗金義軍一道,收復黃河南北大片失地,使完顏兀朮被迫逃出開封退回北方。但因爲宋高宗趙構和權相秦檜要簽訂《紹興和議》等政治原因,岳飛的第四次北伐終告失敗。

岳飛第四次北伐的起因是什麼?北伐的結果如何?

戰爭起因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六月間,宋高宗接到劉錡的告急軍情,連下數詔給岳飛,命岳家軍火速支援順昌,並表示允許岳飛舉兵北伐,收復失地。岳飛接到詔書,即先派遣張憲、姚政二將率兵東進牽制金軍,以解順昌之圍,隨後親率岳家軍(行營後護軍)主力北伐中原。大軍出征前,岳家軍將士們紛紛與家人約定,待中原平定,再相團圓。

自從紹興七年(1137年)岳飛的北伐計劃被否決擱置,岳家軍就一直留守在鄂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漢武昌)整訓。僞齊政權被廢除之後,其境內的部分軍民不願再接受金朝統治,便南投宋朝;多支民間抗金義軍也開始重新活躍。岳飛當時就認爲正可乘機大舉北伐,恢復中原,數次奏請高宗,但高宗一直無出兵之意。和議告成後,岳飛曾請求隨同使臣拜謁北宋皇陵,藉以窺探北方形勢,高宗仍然不許,且又下詔戒飭岳飛,不得深入河南地招納義軍。此次高宗雖在手詔中明言“左可圖復京師,右謀援關陝,外與河北相應,此乃中興大計……唯是機會不可不乘”,卻又特別派司農少卿李若虛前往岳飛軍中,傳達“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的詔命。

岳飛第四次北伐的起因是什麼?北伐的結果如何? 第2張

六月下旬,李若虛趕到已開至德安府(治安陸,今湖北安陸市)的岳飛軍中,說明來意,岳飛不願再坐失良機,就此班師,與李若虛據理力爭。李若虛曾任岳家軍參議官,素主抗金,毅然決定:“事既爾,勢不可還。矯詔之罪,若虛當任之!”獨自回朝覆命去了,岳飛則領兵繼續向中原挺進。

戰爭結果

岳家軍的班師,使整個戰局發生逆轉。八月,韓世忠因久攻淮陽軍不克,也在宋廷的命令下撤軍了。八月中旬,楊沂中的殿前司軍到達宿州,以五千騎兵夜襲柳子鎮,卻不見金兵蹤影。在探知

金軍以重兵埋伏于歸路後,也不論是真是假,金軍是否還有戰鬥力,殿前司軍“遂橫奔而潰”。金軍乘勝佔領宿州,並因當地人歡迎過宋軍進行報復屠戮。

岳飛前往“行在”臨安府的路途已走了大半,其間不斷接到宋高宗的手詔,以及秦檜以三省、樞密院名義遞發的省札,儘管內容自相矛盾顛來倒去,最後仍是令岳飛“疾馳入覲”、“赴行在奏事”。當岳飛聽到中原各地再度失陷的消息,惟有仰天長嘆:“所得州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岳飛第四次北伐的起因是什麼?北伐的結果如何? 第3張

由李寶、李興、樑興、趙雲、王忠植等率領的北方廣大的抗金義軍在岳飛班師之後仍在堅持作戰,但因缺乏正規軍的支援,與金朝軍力對比懸殊,在金軍的圍剿鎮壓下也於一兩年間先後陷於失敗。

被迫班師之後,岳飛和宣撫司中的將佐仍未放棄進行“連結河朔”的工作,紹興十年新上任的參議官高穎自告奮勇,奏請前去“措置河北諸路忠義軍馬”,得到宋廷批准。然而此後不久,諸大將兵柄被褫奪,各宣撫司也隨之被撤消,繼而宋金和議達成,岳飛、張憲、岳雲蒙冤遇害,原岳飛麾下湖北、京西路宣撫司的僚屬也多受株連,鄂州軍馬不得再入金境,“連結河朔”的工作也不得不就此終止。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