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只知道萬曆三十年不上朝,爲何朝鮮李朝對他的評價極高?

只知道萬曆三十年不上朝,爲何朝鮮李朝對他的評價極高?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萬曆皇帝朱翊鈞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因爲三十年不上朝,因此歷史上對他評價不高。但是在朝鮮李朝的歷史記載中,萬曆皇帝卻享有崇高的聲譽,這時什麼原因呢?可以說如果不是他的出手相救,朝鮮和韓國已經走向了滅亡。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段歷史。

說起萬曆皇帝,也許很多人都會想到他30年不上朝,甚至還有人會把明朝滅亡的責任推給他。

只知道萬曆三十年不上朝,爲何朝鮮李朝對他的評價極高?

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明史是清朝人編寫的。清軍入關後,爲了得到百姓的支持,所以美化了亡國之君崇禎皇帝,而把亡國的責任推給怠於政事的萬曆皇帝。

萬曆皇帝雖然近三十年不上朝,但是並沒有出現宦官之亂,也沒有外戚干政,也沒有嚴嵩這樣的奸臣,朝內黨爭也有所控制。

只知道萬曆三十年不上朝,爲何朝鮮李朝對他的評價極高? 第2張

除此之外,軍隊也一直牢牢地被萬曆皇帝掌控者,他在位期間,還發動了鼎鼎有名的“萬曆三大徵”,鞏固了大明的江山。當然了,這也打破了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作爲的謊言,這樣重要的戰爭,萬曆皇帝起碼也得召集羣臣商議,然後任命將領,絕對不可能直接一道聖旨就能解決的。

萬曆十三年,日本的豐臣秀吉被天皇任命爲關白,中國古代稱攝政,次年又兼太政大臣,成爲日本的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掌權後,結束了日本延續百年之久的分裂局面。爲了轉移國內各種勢力之間的矛盾,掠奪國外財富,豐臣秀吉將目光盯在了朝鮮。

萬曆二十年,豐臣秀吉向朝鮮發動了侵略戰爭,他派小西行長等將領率軍15萬大軍進攻朝鮮。與日本一直保持着友好往來的朝鮮毫無準備,日本輕輕鬆鬆就佔領了朝鮮重鎮釜山。朝鮮陸軍潰不成軍,王京(今韓國首爾)、開城、平壤接連失陷。最後打得只剩下靠近明朝邊境的義州。

朝鮮國王急忙派遣使者向大明求救,當時朝鮮確實是急了,派往大明的使者一批接着一批,在前往大明的路上絡繹不絕。

此時明朝正在西北用兵,也無法抽出更多的兵力,但還是在六七月間先後派遼東武將史儒和副總兵祖承訓率兵5000入朝援救。但由於地形不熟,入朝作戰的明軍全軍覆沒,史儒戰死。

消息傳到北京後,明廷大爲震驚。十二月,明神宗即命兵部右侍部宋應昌坐鎮遼東,派陝西總兵李如鬆率領4萬餘兵馬渡過鴨綠江,次年一月抵達平壤城下。

日軍在平壤城上安置大炮,防守十分嚴密。李如鬆指揮攻城,儘管明軍將士攻城奮勇,奈何城上日軍炮矢如雨,要想正面攻下還非常艱難。

李如鬆苦苦思索,他突然想到日軍輕視朝鮮軍,何不如此,便命令祖承訓的部隊在鎧甲外面穿上朝鮮軍土的服裝,來到到西南城外。明軍攻城時,故意沒有在西南角佈置攻城軍隊,日軍也就放鬆了這裏的守衛。後來來了一隊朝鮮兵,日軍也沒在意。但沒率料到這支隊伍戰鬥力如此之強,在日軍援兵到來之前,祖承訓的部隊已登上城牆。兵士們脫去外衣,露出明軍甲冑,其他各部頓時軍心大振,紛紛冒死登城。

明軍作戰勇猛,李如鬆坐騎被炮火擊斃,換戰馬後繼續指揮。經過激烈戰鬥,明軍大敗日軍,史稱“平壤大捷”。接着,中朝聯軍又乘勝收復了開城、漢城等地。日軍傷亡慘重,不得不退守釜山。

平壤大捷之後,雙方和談撤兵,誰知撤兵只是豐臣秀吉的緩兵之計,萬曆二十五年初,不甘失敗的豐臣秀吉調集14萬大軍捲土重來,朝鮮的王京漢城又一次受到威脅。

萬曆皇帝再次派兵援助朝鮮,兵部尚書邢玠和大將麻貴率領4萬大軍來到朝鮮。中朝聯軍密切配合,並肩作戰,屢敗日軍,迫使日寇龜縮到朝鮮半島南部沿海一帶。第二年,邢玠增募江南水軍,陳璘、鄧子龍等將領分領各路將士兵卒陸續抵達朝鮮。邢玠把明軍分成水陸四路向釜山挺進。陳璘和李舜臣大敗小西行長,麻貴打敗加藤清正。

日軍企圖從海上逃走,陳璘、鄧子龍和朝鮮的李舜臣率領水軍在釜山南海同日寇水軍展開大戰。中朝聯軍炮矢齊發,擊沉、燒燬了許多敵艦。年逾70的老將鄧子龍指揮戰船戰鬥,所乘兵艦不幸中彈着火,李舜臣趕來救援,遭到伏擊,兩位將軍壯烈犧牲。中朝聯軍同仇敵愾,最後全殲日本水軍。接着,豐成秀吉病死了,已是窮途末路的日軍不得不退出朝鮮。

這個恩情對朝鮮王朝的皇室來說,是無以言表的。因此明朝滅亡後,朝鮮被迫尊奉清朝之後,朝鮮的朝臣還是自稱“神宗皇帝再造之國”和“神宗皇帝所活之民”,並且堅持明朝的紀年,甚至一直到很多年以後,萬曆皇帝在朝鮮仍然被隆重地祭祀。比如在康熙四十三年的時候。那時清廷統一中國已經六十年,朝鮮卻仍然記得“甲申之歲。

朝鮮一直以繼承明朝文化自居,他們的衣冠,穿着打扮,還是明朝的樣式。這一張圖是清朝乾隆年間的《萬國來朝圖》,裏面用紅色方框標出的,就是朝鮮的使臣。從他們的穿着打扮,也可以比較清晰的辨別出來。

對於明代的眷念之情,並不止於封神宗再造之恩的感謝,對萬曆皇帝的這種舉措只是加深了這種感恩而已。其實,對於大明王朝,朝鮮人一直有一種廣泛的認同,這種認同不僅把自己的國家和明帝國聯繫起來,而且相當深地把朝鮮王國與大明帝國象徵的文化聯繫在一起。

爲了表示這種文化的傳承和認同,在崇禎皇帝尚未自縊,明朝還殘存的時候,朝鮮“不忍背棄大明,凡祭祝之文及公家藏置文書皆書崇禎年號”。青原府的院君沈器遠甚至準備起事反清,可惜失敗了,他死前還留下了一句“國事艱危,爲清國所侵辱,百姓皆思中國,欲趁此時內清朝廷,外攘夷虜”。可見,直到大明奄奄一息的時候,朝鮮還有部分人是心向大明的,而這所有的影響都來是由朝鮮人眼中的“千古一帝”萬曆皇帝帶來的。可惜的是,萬曆皇帝在中國卻廣受非議。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